火媒草(學名:Olgaea leucophylla (Turcz.) Iljin)是菊科、蝟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壯,直伸。莖直立,粗壯,全部莖枝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或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但較小,等樣分裂或不裂,裂片及刺齒頂端及邊緣具等樣針刺。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單生莖枝頂端,不形成明顯的傘房花序式排列。總苞鐘狀,總苞片多層,多數。小花紫色或白色,裂片線形。瘦果長橢圓形,稍壓扁,淺黃色,有棕黑色色斑,果緣邊緣尖齒狀。冠毛淺褐色,多層;冠毛剛毛細糙毛狀。
分布於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寧夏、甘肅;蒙古也有分布。生於草地、農田或水渠邊。
頭狀花序大而艷麗,長期長,成片的粉紅色的花朵在沙地背景中尤其奪目,使其具有較大的觀賞價值。適合城市鄉鎮沙質土地的綠化。在幼嫩時綿羊、山羊採食,秋季與冬季駱駝、牛樂食其花序。根及地上部分入藥;主治瘡癰腫毒,瘰癧,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崩漏。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80厘米。根粗壯,直伸,直徑達2.5厘米。莖直立,粗壯,基部直徑達7毫米,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全部莖枝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基部莖葉長橢圓形,長12-20厘米,不包括邊緣針刺寬3-5厘米,或稍明顯羽狀淺裂,側裂片7-10對,寬三角形、偏斜三角形或半圓形,或邊緣三角形大刺齒或淺波狀刺齒而不呈明顯的羽狀分裂;全部裂片及刺齒頂端及邊緣有褐色或淡黃色的針刺,裂頂及齒頂針刺較長,通常長5-6毫米,有時可達1 厘米。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或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但較小,等樣分裂或不裂,裂片及刺齒頂端及邊緣具等樣針刺。上部及接頭狀花序下部的葉更小,橢圓形、披針形或長三角形。全部莖葉兩面幾同色,灰白色,兩面被蛛絲狀絨毛,但下面的毛密厚,花期上面脫毛而至無毛,質地厚紙質,基生葉有短柄,短柄粗厚,外面灰白色,被密厚絨毛;莖葉沿莖下延成莖翼,翼寬1.5-2厘米,兩面異色,上面無毛,綠色,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絨毛,邊緣有大小不等的刺齒,齒頂長針刺,齒緣短針刺。
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單生莖枝頂端,不形成明顯的傘房花序式排列。總苞鐘狀,直徑3-4厘米,無毛或幾無毛。總苞片多層,多數,不等長,向內層漸長,外層長三角形,長1-1.5厘米,寬2.5-3毫米,中層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8-2.5厘米,寬3毫米,內層線狀長橢圓形或寬線形,長3.2-3.6厘米,寬2-2.5毫米;最內層苞片外面被稠密的順向貼伏的微糙毛,其餘各層邊緣有針刺狀短緣毛。全部苞片頂端漸尖成針刺,外層全部或上部向下反折。小花紫色或白色,花冠長3.3厘米,外面有腺點,檐部長1.5厘米,不等大5裂,裂片線形,長達4毫米。瘦果長橢圓形,長1厘米,寬3毫米,稍壓扁,淺黃色,有棕黑色色斑,約有10條高起的肋棱及多數肋間細條紋,果緣邊緣尖齒狀。冠毛淺褐色,多層,不等長,向內層漸長;冠毛剛毛細糙毛狀,長達2.5厘米,外層向頂端漸細,內層向頂端稍粗厚。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寧夏、甘肅;蒙古也有分布。生於草地、農田或水渠邊,海拔750-1730米。
火媒草為旱生、喜沙植物,散生於乾草原、荒漠草原帶,也進入草原化荒漠地帶,習生於固定、半固定沙地,也見於礫石質坡地、覆沙草地,為沙地植物群落常見的伴生成分。生長地土壤為沙質、沙壤質的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淡灰鈣土、灰棕荒漠土。根據中國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地資源調查資料,在渾善達克沙地100平方的小樣地內,平均有鰭薊2株,其分蓋度一般均在2%以下,頻度約10%。
生長習性
火媒草為軸根型植物。主根粗壯,側根量少,一級側根多數,細弱。一般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發,6月下旬若水分條件正常則進入開花期,花期較長,可延至8月上、中旬,至9月中、下旬進入結果期,具有較長冠毛的果實陸續脫離植株,隨風飄散。
主要價值
- 綠化價值
頭狀花序大而艷麗,長期長,成片的粉紅色的花朵在沙地背景中尤其奪目,使其具有較大的觀賞價值。資源豐富,許多地區可就近採用野生種質資源。適合城市鄉鎮沙質土地的綠化,尤其適合中國內蒙古大規模修建的公路兩旁沙質地的植被恢復與綠化。
- 飼用價值
火媒草在幼嫩時綿羊、山羊採食,秋季與冬季駱駝、牛樂食其花序。因植株粗硬,莖葉葉緣具長刺,故飼用價值較低,為低等飼用植物。
- 藥用價值
根及地上部分入藥。味苦,性涼。清熱解毒,消痰散結,涼血止血。主治瘡癰腫毒,瘰癧,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崩漏。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