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經濟開發區

灌南經濟開發區

灌南經濟開發區隸屬於江蘇省灌南縣,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處江蘇省東北部,灌南漣水之間,東與灌南城區接壤,南與漣水縣高溝鎮相連,西與李集、孟興莊兩鄉鎮毗鄰,北靠北陳集鎮,東南離國際大都市上海453公里,南距省城南京270公里,北距連雲港市城區70公里。

灌南經濟開發區以“宜工、宜商、宜人、宜居”的綜合功能區為建設目標,瞄準“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逐步形成灌南不鏽鋼產業園、貴金屬產業園、機械加工園、台灣工業園、中國木業城“一城四園”的產業布局,進區企業集中度、關聯度不斷提高。

灌南經濟開發區始建於2003年, 2005年被列為首批省級15個重點工業園區之一,副處級建制,在2007年12月26日縣政府發文建立一級財政體制。園區規劃面積30平方米,目前已經完成了開發區18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基礎設施投入8.3億元,共引進企業125家,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56個,超億元項目46個,超10億元項目3個,形成金屬精加工、電子汽配、機械製造三大主導產業和板材加工、服裝加工兩個傳統產業產業。

基本介紹

園區概況,縣域簡介,園區介紹,歷史沿革,區位交通,公路,空運,海運,內河,鐵路,自然條件,氣候環境,農產品資源,生態環境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經濟概況,投資優勢,政策優勢,區位優勢,成本優勢,產業優勢,基礎設施,

園區概況

縣域簡介

灌南,古稱海西,因地處灌河流域,又因位於灌河之南而得名灌南。灌南縣地處亞洲大陸東部,東部瀕臨黃海,與韓國濟州道、日本九州島等國家地區隔海相望;東與鹽城接壤,南與淮安相連,西與宿遷為鄰,北隔新沂河連雲港相望;東西最大直線距離71公里,南北30公里,縣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下轄1鄉10鎮,5個工業園區,2個農業園區,1個文化產業園區,238個村(居),78萬人口。全縣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3.8℃,最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0.6℃,最熱7月份平均溫度為26.9℃。全年無霜期212天,年降水量約660毫米。

園區介紹

區位地圖區位地圖
江蘇省灌南經濟開發區位於灌南縣城西側,寧連高速公路、326省道貫穿開發區,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現已建成16平方公里。園區入駐企業146家,其中投資超10億元企業6家,外資企業36家,產業用工1.8萬人。經過9年的發展,園區已初步形成“3+2”產業格局,即:金屬精加工、裝備製造、光電三個新興產業和釀酒食品、板材家具兩大傳統產業。2011年全區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68億元,稅收4.89億元。
灌南經濟開發區將始終秉承“科技優先、節約優先、環保優先”的理念,強化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打造產業優勢,形成園區強勁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通過2-3年的奮鬥,實現工業產值超500億元,利稅超50億元。努力把灌南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江蘇省產業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增長潛力強勁的縣域經濟技術開發區

歷史沿革

建國初,境內絕大數地區屬於漣水縣。
1958年3月份,由灌雲縣、漣水縣各自劃出部分鄉鎮成立灌南縣,由淮陰專區管轄,開發區分屬六塘、李集、新安。
1996年,灌南縣改由連雲港市代管。2003年,正式成立江蘇省灌南經濟開發區, 2005年被列為首批省級15個重點工業園區之一,副處級建制,在2007年12月26日(灌政發[2007]5號)縣政府發文建立一級財政體制。園區規劃面積30平方米。2005年,灌南縣行政區劃作出調整,將六塘鄉與李集鄉合併成立新李集鄉,開發區絕大部分屬於李集,一小部分歸屬新安鎮。

區位交通

公路

開發區全景開發區全景
灌南縣交通便捷,326省道橫穿灌南開發區,寧連高速公路貫穿開發區,連線京滬、連徐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出口距開發區25公里,公路交通暢達,3—4小時可到達南京蘇州青島上海等中心城市。

空運

距開發區90公里的連雲港白塔埠機場,現已開通至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香港杭州瀋陽廈門寧波桂林溫州等多條航班,2010年客流量70萬人,貨郵吞吐量6000噸。距2010年新開通的國際機場—淮安機場只有20公里,現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西寧、廈門、武漢、重慶等多條航班。

海運

開發區距連雲港港口90公里。連雲港是我國十大貨櫃進出港之一,已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1000個港口有貿易運輸往來。開通了日韓、東南亞、美西、地中海、歐洲基本港等地的定期班輪。

內河

灌南瀕臨黃海,河網密布。全長70公里的“蘇北黃浦江”—灌河,是江蘇省唯一沒有建閘的天然入海河道,河面寬闊,平均水深11米,常年通航3000-5000噸船舶,可實現海河聯運。

鐵路

開發區距連雲港火車站45公里,開通全國各地主要站區客貨運。此外規劃的連淮揚鎮鐵路將在開發區設立高鐵灌南站

自然條件

氣候環境

江蘇省灌南經濟開發區地處暖濕帶向亞熱帶的濕潤地區,屬暖溫濕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境內光熱資源豐富,太陽年輻射總量約為118.0kcal/cm,日照時數平均為243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5%左右。大氣空氣品質為國家Ⅱ級標準,達到良好要求,全區年平均降水949.99毫米。2012年,全年平均氣溫14.0℃。極端最高氣溫36.0℃,出現在7月29日和30日兩天。極端最低氣溫-9.8℃,出現在1月23日。年降水量910.0毫米,比常年平均年降水量922.3毫米偏少12.3毫米。最長連續降水日數5天,出現在6月28日至7月2日。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59天,出現在2011年12月9日至2012年2月5日。年蒸發量1316.4毫米,較常年年蒸發量1426.3毫米偏少109.9毫米。年日照時數1853.4小時,較常年年日照時數2316.6小時偏少463.2小時。全年無霜期219天。

農產品資源

灌南是農業大縣,資源優勢十分豐富,除了優質林木、優質稻麥、優質棉花三大主產品外,淮山藥、淺水藕、食用菌、線椒、鴨蛋、冬粉、螃蟹、苗豬等特色農副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

生態環境資源

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了灌南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的創建,更進一步最佳化了生態環境。遍走灌南大地,林木蔥鬱,空氣清新,“白天不見村莊,夜晚不見燈光”,堪稱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園。橫跨縣域東西的十萬畝沂河淌,是灌南的又一大獨特景觀和生態資源優勢,綠草如茵,牧羊如雲,放眼望去,仿佛置身於內蒙古大草原。萬畝無公害蔬菜經濟帶和百萬隻食草動物養殖區,給沂河淌又帶來了蓬勃生機。

水資源

由15條幹河組成的河流網路,使灌南縣穿江達海,帆檣林立。堆溝港背靠大海,總攬百川,是串接海河的明珠海港,被稱為灌南“母親河”的灌河,可與德國萊茵河相媲美,兩岸風光旖旎,景色秀麗,與武障河、六塘河等五水交界處的武障河生態園,碧水藍天,林木蔥鬱,田園鄉土氣息十分濃厚,是有待開發的旅遊、休閒資源。

土地資源

區內土地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是經商辦廠、開發利用的基礎條件。灌南經濟開發區規劃科學,基礎設施完備,歡迎海內外企業前來投資興業。

勞動力資源

灌南縣擁有約35萬人的農村勞動力,年外出務工人員突破10萬人。全縣勞務輸出已成為一門產業,建築工程、針織服裝、家政保潔等勞務大軍在蘇南、杭州、大連等大中城市享有很高知名度,打出了自己的勞務輸出地域品牌和行業品牌。

經濟概況

2017年完成業務總收入118.57億元,同比增長10.6%;完成工業增加值18.55億元,同比增長10.2%;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6億元,同比增長12.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28億元,同比增長18.4%;實際利用外資2600萬美元,同比增長22%;內聯到位資金15億元,同比增長20%。

投資優勢

政策優勢

連雲港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作為國家重點的政策與措施扶持對象。2007年1月1日溫家寶總理來連雲港市場,強調連雲港是全國連線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經濟樞紐。2009年4月,習近平副主席市場連雲港,要求連雲港後發先至。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通過了《江蘇沿海發展規劃》,標誌著以連雲港為龍頭的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政策要素、力量齊聚沿海,給連雲港發展帶來了歷史發展機遇,而作為連雲港重要經濟成長極的灌南,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黃金機遇期。
地理位置

區位優勢

灌南地處江蘇省東北部,寧連、沿海高速及多條省道貫穿其中。開發區位於寧連高速公路兩側,路網發達,交通便利,距連雲港港口、飛機場、火車站均在一個小時行程內,距淮安國際機場只有20公里,規劃中的連淮揚鎮鐵路在區內設有站點。

成本優勢

灌南屬國家建設用地十三等地區,平均地價處於全國中下等水平,用地成本較低。開發區位於城鄉交接處,周邊可用勞力資源充足,多所職教中心既可提供企業各方面技術員工,周圍鄉鎮亦能滿足企業一線員工所需,與大中城市相比,勞動力成本較低。

產業優勢

灌南經濟開發區以現有產業為基礎,逐步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配套,相繼在園區分別設立了“灌南不鏽鋼產業園”、“台灣工業園”、“機械工業園”、“中國木業城”和“電子工業園”等園中園。

基礎設施

灌南經濟開發區內鋪設道路62公里,主幹道寬46米,次幹道寬22米,城市公交、城鄉公交均直達區內。區內供電取自華東電網,供電保證率達99.9%,連雲港田灣核電站,單機裝機容量中國最大,可充分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用電需求。
園區內實現“六通一平”,建有日供水量2.5萬噸自來水廠,日處理3萬噸污水處理廠、220KV、110KV供電變電所,配套設施完備。
近幾年來,灌南高度重視城市化進程,縣城面貌日新月異,新城區已初具規模。縣內有四星級灌南賓館、會議中心等高檔賓館,農工商、樂天馬特、樂購等超市、便利店、步行街眾多,KTV等休閒娛樂場所設施先進,居民小區環境幽雅,十分適宜居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