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西苦蕎,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瀘西苦蕎種植區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最高氣溫33.8℃,最低氣溫年均溫-11.3℃,無霜期265天,≥10℃活動年積溫4200℃;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5%,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時數1995.4小時,相對濕度75%,晝夜溫差大,適宜苦蕎生長。瀘西苦蕎株高60—120厘米,綠桿、有8—12節,莖直立,具分枝。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三角狀戟形,全緣或微波狀;下部葉較小。總狀花序腋生或項生,花被白色或淡粉紅色。小堅果圓錐狀卵形,具三棱,灰褐色,花果期9—11月;千粒重12—24克。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瀘西苦蕎”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瀘西苦蕎
- 產地名稱: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
- 品質特點:圓錐狀卵形,具三棱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1989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3年9月10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瀘西苦蕎株高60—120厘米,綠桿、有8—12節,莖直立,具分枝。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三角狀戟形,全緣或微波狀;下部葉較小。總狀花序腋生或項生,花被白色或淡粉紅色。小堅果圓錐狀卵形,具三棱,灰褐色,花果期9—11月;千粒重12—24克。
營養價值
瀘西苦蕎味苦、性寒,營養豐富。其中,總澱粉含量≥68%,總黃酮含量≥0.9%,油酸含量≥37%,亞油酸≥29%,胺基酸總量≥7.0%,蛋白質含量≥9.5%。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記載:苦蕎麥性味苦、平寒,有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降氣、寬腸健胃的作用。臨床糖尿病治療實踐證明,苦蕎麥能夠降低空腹血糖、升高胰島素水平、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降低血脂,從而抑制糖尿病及其合併症的發展。因此,苦蕎麥是糖尿病的主要營養食品。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瀘西苦蕎種植區域境內群山環抱,山清水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呈階梯形狀傾斜,最高海拔2268米,最低海拔1872米,平均海拔為2025米,適宜種植的海拔為1800米—2300米的山區、半山區的坡地;土壤類型以紅壤、黃壤、黃棕壤、石灰土為主,pH值(4—6.5)之間,呈酸性。
水文情況
瀘西苦蕎種植區域境內地處南盤江流域西面,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小江河、勺布白河,屬於南盤江水系;水資源豐富,清潔、無污染。
氣候情況
瀘西苦蕎種植區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最高氣溫33.8℃,最低氣溫年均溫-11.3℃,無霜期265天,≥10℃活動年積溫4200℃;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5%,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時數1995.4小時,相對濕度75%,晝夜溫差大,適宜苦蕎生長。
歷史淵源
瀘西苦蕎種植歷史悠久,據清乾隆《廣西府志》卷之二十“物產”中記載:本府:麥之屬“大麥、小麥、燕麥、玉麥、蕎麥(有苦、甜,有早、遲)”。
《瀘西農業志》和《瀘西縣農業志》中記載:民國二年(1913年)種植13000畝,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種植面積13851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瀘西苦蕎常年種植面積在1.7—2萬畝之間。
1954年,瀘西苦蕎種植43248畝,是最多種植年份。
1958年,因嚴重自然災害瀘西苦蕎被作為低產作物不準種植。
改革開放以來,1985年瀘西苦蕎種植面積12117畝,2005年,瀘西苦蕎發展到87937畝。”按此推算,有250年以上的種植歷史。
生產情況
2013年,瀘西苦蕎種植面積2992公頃,年產量8976噸。苦蕎產品主銷廣東、福建、深圳、香港、江西、湖南、越南等地。
產品榮譽
2003年4月阿廬牌苦蕎自發粉、蕎粑粑被雲南省烹飪協會評為雲南名小吃。
2009年7月,阿廬苦蕎自發粉、苦蕎米被雲南省農業廳評為雲南名牌農產品。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瀘西苦蕎”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
瀘西苦蕎種植選擇冷涼的、耐瘠薄的地區,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265天以上;土壤主要類型是紅壤、黃壤、黃棕壤、石灰土,海拔在1800米—2300米的山區、半山區的坡地上種植。要求土壤疏鬆,耕層深(20—30厘米),採用跟其他作物輪作方式種植。
(2)品種選擇
選擇當地傳統種植的老品種——蕎籽。這種苦蕎品種,據《廣西府志》和《瀘西縣農業志》記載,在當地種植歷史悠久。
(3)種植技術
①種子處理:選擇播種前7—10天的晴朗天氣,將剔除雜質後,飽滿一致的苦蕎種子薄薄的攤在向陽乾燥的地面或蓆子上,在10時至16時連續曬2—3天后作為播種用種。
②播種:瀘西苦蕎以秋播為主,根據“春蕎霜後種,秋蕎霜前收”的傳統播種原則,每年7月中下旬秋播;將處理好的留用種子採用條播和點播的方式播種,點播行距30—35厘米,穴距20厘米;條播行距30厘米,每公頃用種量45千克—60千克,每公頃用450千克鈣鎂磷肥+150千克硫酸鉀+22.5噸腐熟農家肥+150千克草木灰或骨頭灰作基肥。
③田間管理
定苗:瀘西苦蕎每1千克種子出苗3萬株左右,每公頃播種量控制在45千克—60千克為宜。因苦蕎依靠多分枝,多結籽提高單株產量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故留苗根據肥力水平決定,上等肥力的地每公頃留苗60萬—90萬株;中等肥力地每公頃留苗90萬—120萬株;瘦地、薄地每公頃留苗在150萬株以上。
中耕管理:苗高7—10厘米時進行第一次中耕,結合間苗,疏去較密的細弱幼苗。第二次中耕除草可結合培土進行,促進植株不定根的充分發育。
④病蟲害防治
苦蕎的常見病害:立枯病;蟲害:蚜蟲。苦蕎病蟲害的防治以農業為主防治,藥劑防治為輔。在生產上採用合理輪作,清潔田園,通過精耕細作,培育壯苗、加強田間管理以增強幼苗的抗病蟲能力。立枯病防治方法:在苗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兌水噴霧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兌水噴霧;蚜蟲防治方法: 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兌水噴霧或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200—1500倍液兌水噴霧,每隔10—15天防治1次,交替使用1—2次。
(4)採收
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進行採收,當苦蕎全株2/3籽粒成熟,即籽粒變為褐、淺灰色,呈現本品種固有顏色時進行採收,採收時割下的植株應就近碼放,綑紮成 “人”字形涼曬3—4天,晴天用連枷進行脫粒,然後晾曬3—5個太陽日,人工清除雜質充分乾燥後,用乾淨的布袋或編織袋裝袋,運輸入庫貯藏。
(5)初級加工產品:首先通過分級篩分選出不同大小粒度的蕎籽,蕎籽→清洗→乾燥→脫殼→苦蕎米;另外,蕎籽→清洗→乾燥→麵粉機磨成苦蕎麵粉(皮層粉、統粉、精粉、蕎頭、蕎殼)。
(6)生產記錄要求
生產過程做好全程記錄,建立生產檔案,對生產投入品的使用時間、次數、用量、使用方法、種植和收穫時間等,記錄收集歸檔,並妥善保存。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瀘西苦蕎產地環境按照《NY 5332-2006無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產地環境技術條件》執行;產品質量安全按照《NY 5301-2005無公害食品 麥類及麵粉》產品質量標準執行,生產加工規範按照《NY/T5334-2006無公害食品小麥粉加工技術規範》執行。進入市場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專用標誌使用
(1)分級:苦蕎米不需要分級。苦蕎麵粉分為:皮層粉、四級粉、三粉級、二級粉、一級粉(蕎自發粉);苦蕎殼一般作保健枕的枕心,皮層粉作苦蕎茶,四級粉作苦蕎糊,三級粉、二級粉作蛋糕,一級粉作苦蕎自發粉。
(2)包裝:包裝材料應符合GB 9687-1988《食品包裝用聚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的要求,食品衛生安全要求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準。苦蕎米包裝規格為3千克/袋、500克/袋;一級粉包裝規格100克/袋、400克/袋;三級粉、二級粉包裝規格25千克/袋;苦蕎糊包裝規格250克/袋。
(3)標識嚴格遵守《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標註制度。
(4)貯存
瀘西苦蕎可採用常溫乾燥貯存。常溫貯存選擇通風、透氣、乾燥的地方進行倉儲,貯存時間不宜過長。產品入庫須經產品質檢員檢驗合格後方可入庫,貯存場所應清潔衛生,周邊遠離污染源,不得與有毒有害物品混放。
(5)運輸
運輸途中不得與任何有毒、有害物質接觸或混運,運輸工具在運輸前後必須清洗並保持清潔,經檢驗合格後方可裝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