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早安》是90後作家李玉良所創作的一篇關於描寫作者家鄉的散文。
文章描寫角度新穎,語言自然流暢,很好地表現出了瀏陽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瀏陽,早安》
- 作品別名:《瀏陽的早晨》
- 作者:李玉良
- 創作年代:2014年
- 作品出處:中國作家網,江山文學網等
- 文學體裁:散文
- 發表平台:《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校報》
作品簡介,作品原文,作品發表,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瀏陽,早安》是90後作家李玉良所創作的一篇關於描寫作者家鄉的散文。
“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里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什麼縣哪!出了個什麼人,領導人民得到解放啊咿呀咿呀喲!”文章開篇引述歌曲,結合朋友的詢問,構成了懸念,自然引出作者對瀏陽美景的介紹。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寫了瀏陽的早晨,寫了清潔工人們的早忙碌,寫了早期人們的活動情景,寫了瀏陽人臉上的笑容,寫了瀏陽的早餐小吃,寫了瀏陽古今以來著名的八景:“相台春色、楓浦漁樵、鴻客斜陽、雨亭勞草、藥橋泉石、巨湖煙雨、吾山霧霹、中州風月。”……所有這些內容,都寫出了瀏陽帶給人的安定溫馨幸福的生活。
文章描寫角度新穎,語言自然流暢,很好地表現出了瀏陽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此外,本篇散文作者的寫作角度很漂亮,選擇瀏陽的早晨來寫,從人的角度寫出了瀏陽的面貌;是屬於一篇美文!
作品原文
“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里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什麼縣哪!出了個什麼人,領導人民得到解放啊咿呀咿呀喲!”
有沒來過瀏陽的朋友,經常問我瀏陽哪裡好玩?我會很自豪地回答:古代的瀏陽就有著著名的瀏陽八景:“相台春色、楓浦漁樵、鴻客斜陽、雨亭勞草、藥橋泉石、巨湖煙雨、吾山霧霹、中州風月。”現今主要有:江南三大中最大的文廟、千年府邸瀏陽一中,以及人文景觀石霜寺、寶蓋寺、思邈公園;自然風光天馬山、道吾山、石柱峰以及周洛風景、株樹橋水庫(瀏陽湖)、還有就是美麗的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被稱為“湘東第一大溶洞”的古風洞;文家市秋收起義紀念館,素有“湘東小桂林”之美稱的象形山風景區;義勇肝膽,兩袖清風的譚嗣同、胡耀邦的故居,以及2007年納入長沙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的王首道故居,還有就是炎夏夜登西湖山的清涼;以及光著腳丫,慢走濱河路的石子路,傾聽瀏陽河潺潺的流水聲。當然更有分布在各條大街小巷、夜不入眠的特色吃食。
瀏陽的夜生活的確豐富多彩,然而生活的瀏陽卻是從早晨開始的。
生活里的早瀏陽,是靜謐的,溫柔的。在凌晨四五點時,路燈依舊亮著,乍現在眼前的是穿著橘黃色,清潔衣的清潔工人正低頭忙碌在各條路上的身影。在他們走後,留下的是一條條幹淨的街道。讓人們從內心油然地升起對他們的敬意。這靜謐的清晨時光,就在這緩慢的打掃中,慢慢變得溫柔和明亮起來了!
不久,路燈熄滅。隨著第一束陽光的射入!整個城市這時才徹底開始翻滾起來!上班的,上學的,賣早餐的,晨練的,各街道的店面都又重新融入到這個年輕,又美麗的城市當中。在這其中,上班的會在途中發生一條條他們清晨的見聞,或者將微博更新一次,僅僅是一兩句輕輕的早安問候,會讓你知道他們,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依舊濃重。計程車司機打開收音機,第一聲聽到的仍然是“瀏陽,早安!”。這句話不僅是新的一天的開始,同時也是對他們工作的充分肯定。
生活里的早瀏陽是幸福的。每當我站在陽台上,會看到很多父母牽著兒子的小手,或者是獨自一人背著書包上學的場景。我就非常在意!他們一邊走,一邊交流著屬於他們各自的話題,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而那些匆匆行走奔向各個工作崗位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會送給他們很多陌生的微笑。點頭回義微笑的同時,心裡更多的感觸是對這平淡幸福生活的感恩和滿足。是的,父母牽著兒子的小手送他上學,和他交流屬於兒子們的話題,聽他們嘴裡蹦出的每一個新鮮詞語,和他們一起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幸福的構成。
生活的早瀏陽,是從覓食開始的。早晨時光,你可以慢慢悠悠去尋找這個城市別味的早餐。老三樣的豆漿、油條、包子,特別是小籠包格外香,格外的好吃!以及各式各樣的魚頭粉,香辣美味的瀏陽蒸菜,香甜爽滑的糖油糍粑,被稱為“瀏陽一絕”的白沙豆腐、被稱為“美林一絕”的醬燒琵琶鴨,還有就是小炒黑山羊、以及北方的各種特色的小吃,都是隨手可見的美食。吃著肯德基,漢堡包,偶爾和著一杯暖手的咖啡,看著窗味川流不息的風景與人群,或者是偶爾慢步半個小時,揀一家乾淨的小店,來一碗餛飩。或者是吃一蠱本地正宗的黑山羊羊湯,聽著周圍年齡不等的人聊著各自不同的話題,或是慢步在瀏陽河廣場,站在大橋上面向瀏陽河大喊幾聲!這些,都是早晨的美好的享受。
生活里的瀏陽,總會有更多的驚喜等著每個有心人,無論你穿行於哪條街,無論你站在哪一個視窗,無論你所處的位置或者角度,無論天氣如何隨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每一個意味著新的開始的早晨,當它撩開夜幕來到你眼前,卻是嶄新的一天,都是這個美麗城市的開始,你一定會收穫更多的意味和驚喜,你的新生活才剛剛開始!
作品發表
該篇作品最新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報》《婁底日報》發表,後又在中國作家網、中國散文網、江山文學網、婁底新聞網、瀏陽新聞網、人民網等網路媒體發表;同時也被眾多媒體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