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城橋楚墓,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沙城東區瀏城橋。1971年配合人防工程清理了一號墓,這是目前長沙出土的形制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瀏城橋楚墓
- 墓長:5.81米
- 墓寬:3.97米
- 墓深:7米
簡介,出土文物,一類是鐵器,二類是銅鏡,三類是琉璃器,四類是漆木器,其它,意義,
簡介
墓坑為長方形土坑,帶墓道,坑長5.81米,寬3.97米,深7米,上部還殘存 二級台階。葬具為兩槨一棺,槨周圍填0.6米厚的白膏泥。槨為長方盒形,外槨長4.5米,寬2.88米,高2.04米;棺為懸底弧棺。隨葬品共262件,其中陶器53件,組合為鬲、鼎、簋、壺、缶、敦等,另有銅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車馬器。根據隨葬的器物推測,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官員,時代為戰國初年。1982年,在1號墓附近又發掘了5座時代與一號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規模均小於一號墓,且無棺槨保存。
出土文物
楚墓出土文物較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類是鐵器
長沙楚墓出土的戰國鐵器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據湖南省博物館高至喜先生統計,從1951-1964年有186座戰國楚墓出土鐵器共241件,品種30多種,主要有鋤、鏟、石奔、斧、鑊等生產工具,及鼎、夾、帶鉤等生活用具,占總數的70%。1964年以後出土的鐵器雖未作統計,據估計當不少於此數。出土鐵器中數量最多的是生產工具,而這些工具又多非有意作陪葬品,而且棄於墓坑或填土之中,說明當時它們已不是很珍貴的東西,而是大量使用的普通工具。
二類是銅鏡
長沙出土的戰國銅鏡,其數量之多、紋飾之精美為全國之最。1951-1964年,長沙出土銅鏡470面,加上1964年以後出土的總數可達1000面,即已發掘的長沙楚墓中已有三分之一出土了銅鏡,不少墓坑不到1米寬的小墓中都有銅鏡隨葬,可見當時長沙制鏡業的發達。
三類是琉璃器
即原始玻璃,也叫料器。我國最早的琉璃器出現於西周,在陝西、河南、山東的西周墓中出現少量小件琉璃珠管,為作項鍊等裝飾的用品。戰國時期的琉璃,則主要出土於長沙,初步統計有近200座楚墓中出琉璃器達400餘件,其中作項鍊等裝飾的琉璃珠、管近300件,1990年瀏城橋附近一座小墓中就出土玻璃珠140餘顆。通過化驗,長沙出土的玻璃器的成份以矽、鉛、鋇為主,屬鉛鋇玻璃。文物鑑定專家、故宮博物院的楊伯達先生認為,鉛鋇玻璃為我國自己生產。世界上古代玻璃最早見於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爾後西亞地區的玻璃技術一直都很發達。戰國時期長沙楚墓出土的玻璃器和當時西文的玻璃器,雖然在器形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但玻璃的成份卻有明顯的區別,後者成份以鈉鈣為主。由此可見,長沙當時不但有發達的玻璃製造業,而且可能與西文有一定的交往。
四類是漆木器
楚墓出土的漆器數量多,品種豐富,花紋精美,僅次於湖北江陵楚墓所出。尤為重要的是不少漆器上有針刻文字及烙印,1954年楊家灣6號墓出土的1件漆盒,盒底外和蓋內都陰刻著“王二”的字樣。1956年發掘的沙湖橋19號墓出土的1件漆耳底有漆書“某里×”字樣。還有不少漆器的底部烙印有圓形、三角形或方形的印章,有的在不同地點發掘出土的漆器其印章大小文字一致,似為同一印模烙出,很可能由同一作坊生產。
其它
從上所述,我們似不難想像:戰國時期長沙城的手工業一定非常發達,城內有鐵器加工、銅鏡製作以及玻璃器、漆木器、陶器等生產的種類作坊。
意義
根據長沙楚墓出土的文物推測,當時長沙城的市場亦應十分繁榮。戰國時期的市場,先秦文獻中已有記載,《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伐宋,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莊子·外物》:“索我於枯魚之肆”。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郭仁成先生認為:“蒲胥之市應即是蒲蓆之市。因楚地多產蒲蓆,在郢都辟有專門市場,而以胥師管理之。”而“枯魚之肆”則是鹹魚零售商店。因此,當時的長沙城中不但有鐵器、陶器、銅鏡、琉璃、漆器等製作工場,亦應有它們的交易市場。天平砝碼就是這些市場交易的工具。天平砝碼用作稱量楚國金幣的工具,這一觀點已獲得學術界的公認,但有的研究者認為,當時琉璃器的交易不是以件而計,而是稱量計價,因此天平砝碼也是琉璃製品交易使用之工具。這一認識的提出,對解決為什麼只有長沙為主的湖南楚墓才出土天平砝碼的問題,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信息。戰國時期長沙一帶琉璃製造業較為發達,市場繁榮,作為交易工具的天平砝碼較多也是符合情理的。
綜觀長沙楚墓出土的資料,不但有助於研究確定長沙楚城的位置和規模,更有意義的是,這些資料已將當時長沙城發達的製造業和繁榮的市場展我們面前,它們雄辨的證明,長沙城不僅是楚南的軍事重鎮,也是楚國晚期一顆商貿經濟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