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縣振東村

濱海縣振東村

濱海縣振東村,是隸屬於江蘇省 鹽城市 濱海縣 振東鄉(現已合併入濱海港鎮,為濱海港行政中心)。位於濱海縣振東鄉東北端,地處黃海之濱,東鄰黃海,北處八灘渠,西鄰十九連國營農場,南與二罾村相連。距濱海港碼頭10公里。面積約15平方公里,人口6000人左右。

振東村是濱海縣歷史最年輕的一塊土地,他的形成由於黃河改道入海的泥沙淤積形成,沉陸時間大概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原為黃浦東鄉尖頭洋,意味水中的尖尖的沙洲。又有著大片的蘆葦盪和濕地灘涂。到乾隆五十年左右逐漸有江南移民的後裔到這片土地定居、開墾、繁衍,直至今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振東村
  • 外文名稱:ZhenDong Village
  • 別名:尖頭洋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 江蘇 濱海 鹽城 振東鄉(濱海港)
  • 政府駐地:振東村
  • 電話區號:0515
  • 郵政區碼:224544
  • 地理位置:振東鄉東北端,東濱黃海
  • 面積:15平方公里
  • 人口:6000
  • 方言:濱海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機場:鹽城南洋機場
歷史沿革,建制沿革,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傑出人物,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在民國期間,由於海水內退加之沒有堤壩阻擋,曾多次被海潮襲擾。時任江蘇阜寧縣抗日縣長宋乃德倡導組織當地軍民修築了90華里的防洪堤壩,以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時任阜東縣八灘區區長年僅二十四歲的共產黨員陳振東,作為工地負責人。帶領一批工作人員,進駐尖頭洋海堤辦事處。他恪盡職守,不辭勞苦,集萬事於一身。在生活上,陳振東和民工一樣吃鹽蒿籽,吞玉米面,咽發了霉的山芋乾子,同民工一樣擠在又矮又濕的草棚子裡休息,忍受蚊叮蟲咬。用最短是時間完成了海堤工程,在人民心中為共產黨樹立好榜樣。
然而一九四零年開始,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一九四一年五月在土匪臥底“區隊警衛班長”的出賣下,被當地土匪顧德揚抓獲,連夜押解往射陽縣合德鎮附近的據點。面對土匪的嚴刑逼供,陳振東義正言辭,堅強不屈。土匪無計可施,最終將他殺死在大堤上,誓死守衛大堤。解放戰爭勝利後為紀念陳振東烈士為全村人民做出的貢獻與犧牲。尖頭洋改名為振東村以永遠懷念這位優秀的共產黨員。
振東村歷史雖短但地靈人傑,這方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熱情的人民。從這裡走出了一個又一個大學生和社會優秀人才,活躍在祖國的各個崗位,在全鄉享有美譽。

建制沿革

清朝 黃浦東鄉尖頭洋 隸屬於蘆盪右營
中華民國 尖頭洋 隸屬於八灘
中華人民共和國 振東村生產隊 歸入振東公社
振東村 隸屬於振東鄉
振東村 隸屬於濱海港鎮

地理環境

振東村地處黃海之濱,屬於淮河下游,由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加之海洋季風的影響,因而氣候濕潤,水土宜人,物產豐富,是我國黃海之濱的一塊寶地。轄域內主要以平原濕地為主,土壤呈弱鹼性,河網縱橫,適合發展水產養殖業,海產養殖。由於氣候宜人,農業主要以水稻,大小麥一年兩季為主。水塘、河流較多適合發展家禽養殖業等。
地處沿海季風較多,風力、潮汐資源豐富。春、秋季節光照充足等適合發展新型清潔能源。

自然資源

由於河網眾多,濱鄰黃海,這裡漁業資源豐富,北有振東閘漁港與濱海港相望,有大批漁船出海捕撈。有黃魚、銀魚,蟹,蝦,海蜇等海產品。沿海灘涂養殖主要以紫菜為主。漁業資源豐富盛產草魚,青魚,鯉魚,鯽魚,螃蟹,龍蝦等。良田眾多,河網密布,適合發展農業,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棉花,玉米,大豆,大麥,小麥等;由於地處沿海風力資源豐富,成為中國電力投資集團風力發電的地區之一。

人口民族

全村主要以漢族為主,大部分來自早期江南移民的後代。

經濟概況

近年來振東村積極推進的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合理改善勞動人口比例。由於全村人口眾多,很多較為年輕的勞動力選擇進入城市發展黃魚,大片的農田流轉承包到少部分人手中。實現相互之間的雙贏,促進了全村經濟發展。人民向富足小康的生活邁進。

傑出人物

陳振東 烈士 祖籍福建省閩南地區

地圖信息

地址:鹽城市濱海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