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淺層非均質含水層中溶質運移機理和過程研究

濱海淺層非均質含水層中溶質運移機理和過程研究

《濱海淺層非均質含水層中溶質運移機理和過程研究》是依託河海大學,由郭巧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濱海淺層非均質含水層中溶質運移機理和過程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郭巧娜
  • 依託單位:河海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濱海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且由於同時受陸地和海洋過程的影響,水文地質、生態和環境問題比較複雜和嚴重,這使得海岸帶成為研究熱點。本項目將以濱海淺層非均質含水層為研究對象,結合室內實驗、數值模擬和現場調查等研究手段,建立海陸交界面海水-地下水水流與鹽分、保守性污染物運移過程的耦合模型,深入研究鹽分和保守性污染物在含水層中遷移的機理和過程,確定陸源污染物的地下入海路徑和通量。通過敏感性分析,探討複雜因素如海潮波動和內陸淡水補給、海灘地形坡度、非飽和帶毛細效應、污染物密度效應等對溶質運移過程的影響方式和程度。蒐集積累萊州灣近岸區域現場觀測數據,利用我們建立的模型解釋和挖掘現場觀測數據中隱含的有用信息,從而為解決海岸帶的水文水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提供新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結題摘要

濱海含水層或潮間帶位於水陸交界帶的中心,這裡的地下水流和溶質運移過程客群多非線性複雜因素的共同作用。本項目以濱海淺層非均質含水層為研究對象,通過現場調查及試驗,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深入研究了含水層中溶質遷移的機理、過程和影響因素。主要研究內容及重要結果包括:(1)以礫石型海灘含水層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地下水位、鹽度及鋰示蹤劑濃度數據基礎上,採用二維有限單元模型MARUN模擬了非均質海灘中地下水位及溶質運移規律。示蹤劑運移實驗表明,由於海灘具有兩層結構、海潮的水位波動以及內陸淡水補給作用,使得注入到該海灘的示蹤劑(或者可視為營養液)滯留時間很短,在一個半日潮海潮周期內就被沖刷至海里。該研究揭示了礫石和砂礫混合型海灘中污染物運移機理。(2)考慮了內陸地下水開採條件下海水入侵規律,海水會以楔形體的形式沿著滲漏通道(滲透係數較大的介質)向內陸侵移,且入侵濃度梯度逐漸減小。但隨著抽水量的增加,入侵範圍向粘土層擴散,整體上看海水侵移符合楔形體的運移規律。(3)基於線性解析模型,考察了海底深部多層含水層系統中陸源海底地下水排泄量(SGD)。該模型在空間尺度上在海底向海無限延伸,時間尺度上具有季節性變化。含水層系統由上至下分別為弱透水層(海底)、上下承壓含水層以及位於其間的弱透水層組成。內陸補給由兩部分組成,即與時間無關的年平均補給(常數)和季節性周期波動補給。推導出上下承壓含水層中地下水水頭波動的解析解,均為穩態解和周期解兩部分線性疊加。對於內陸補給為常數或者季節性周期波動情形,當海底的越流係數由0.001 /d增至0.1 /d時,上承壓含水層中海岸線處1.0 m的水頭將產生的SGD為1.82 m2/d~18.3 m2/d。因此,上承壓含水層具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提供大量的來源於內陸的SGD。綜合上述結果,本研究為海灘海水-地下水動力互動作用及海底地下水排泄量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該項目資助下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篇,其中SCI檢索2篇,EI檢索1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