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文化志

《濰坊文化志》是王振民,楊金禮,陳繼剛,王天武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濰坊文化志
  • 作者:王振民,楊金禮,陳繼剛,王天武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1997年12月
  • ISBN:7533306538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濰坊市文化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包括戲劇、文學創作、音樂、舞蹈、美術、電影等。

作品目錄

概 述
第一章 大事記
第二章 機 構
第一節 市級文化行政管理機構
第二節 縣市區文化局
一、濰城區文化局
二、寒亭區文化局
三、坊子區文化局
四、青州市文化局
五、諸城市文化局
六、壽光市文化局
七、高密縣文化局
八、安丘縣文化局
九、昌樂縣文化局
十、臨朐縣文化局
十一、昌邑縣文化局
第三節 濰坊市直文化單位
三、濰坊市民眾藝術館
五、濰坊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六、濰坊市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
七、濰坊市文藝創作室
八、濰坊市文物店
九、濰坊市京劇團
十、濰坊市呂劇團
十一、濰坊市歌舞團
十二、濰坊市文化服務公司
十三、濰坊市人民劇院
一、濰坊市美術家協會
第五節 其他社會文化團體
二、濰坊市科學電影協會
三、濰坊市電影評論協會
四、濰坊市農民書畫研究會
五、濰坊市雕塑壁畫學會
第三章 戲 劇
第一節 京劇
一、戲班
二、專業表演團體
三、票社業餘劇團
四、演出形式及習俗
第二節 茂腔
一、茂腔的形成
二、傳統劇目
三、聲腔及板式
四、班社
五、專業表演團體
第三節 呂劇
一、呂劇的傳入
二、專業表演團體
第四節 話劇歌劇
一、專業文工團(隊)
二、業餘劇社
第五節 其他地方劇種
一、臨胸肘鼓(周姑)戲
二、濰縣梆子
三、高蹺戲
第六節 會演調演
一、市(地、專)級會演、調演
二、省級會演、調演
第七節 劇本創作
一、傳統劇目的挖掘與改編移植
三、現代劇目創作
四、戲曲音樂集成
第八節 演出設施
一、戲樓
二、劇院
第四章 文學創作
第一節 詩歌
一、舊體詩詞
二、新詩創作
第二節 小說
第三節 民間文學
第四節 影視文學
第五節 文藝報刊、文集
一、文藝報刊
二、文集
第五章 音 樂
第一節 民族器樂及曲目
一、民間吹打樂
二、青州挫琴
三、古琴
第二節 民間歌曲
第三節 民間音樂的挖掘與整理
第四節 音樂活動及創作
第六章 舞 蹈
第一節 祭孔舞
第二節 民間舞蹈
一、高密《地秧歌》
二、青州《福壽燈》
三、壽光《月宮圖》
四、昌邑《小章竹馬》
五、壽光《蝶戀花》
六、壽光《荷花燈》
七、昌邑《打秧歌》
八、昌樂《拿大王》
九、臨朐《風箏舞》
十、濰縣龍燈
第三節 培訓與創作
一、表演培訓
二、民眾舞蹈輔導
三、舞蹈創作
四、民間舞蹈集成
第四節 會演 調演
第七章 曲 藝
第一節 說書場曲藝隊
一、說書場與曲藝藝人
二、曲藝隊
第二節 地方曲種
一、諸城大鼓
二、竹板快書
三、安丘大鼓
第三節 曲藝創作與培訓
一、創作
二、培訓
第八章 美 術
第一節 民間年畫
三、新年畫創作
第二節 中國畫
第三節 其他畫種
第四節 雕塑
二、現代雕塑
第五節 創作活動及參展參賽及獲獎作品
一、創作活動
二、參加省以上展覽、大獎賽入選
第六節 畫社 畫院
一、同志畫社
二、慮遠閣畫廬
三、濰坊市書畫研究會(一)
四、濰坊市書畫研究會(二)
五、北海書畫院
六、濰坊市書畫院
七、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濰坊分校
八、濰坊市書畫研究院
九、濰坊市開發區書畫院
十、濰坊東方翰墨研究院
第九章 書法 篆刻
第一節 書法
一、摩崖石刻
二、園林、廟宇題刻
三、名家墨跡、著述
四、展覽交流
第二節 篆刻
第十章 攝 影
第一節 商業人像攝影
一、商業照相館
二、人像攝影藝術
第二節 攝影創作
一、攝影隊伍
二、藝術攝影
三、攝影展覽
第十一章 藝術教育
第一節 科班
一、益都五里堡子東山科班
二、臨朐九山科班
三、濰縣高里科班
四、昌邑同樂班
五、昌樂埠南莊科班
六、諸城石橋子科班
第二節 專業藝術學校
一、昌濰專區戲曲學校
二、昌濰藝術學校
第三節 其他藝術教育形式
一、少兒培訓
二、進修
三、拜師
第十二章 電 影
第一節 早期電影放映
一、電影放映
二、紀錄片《濰縣大觀》
第二節 放映管理
一、放映隊伍
二、放映管理
三、技術管理
第三節 影片發行
第四節 電影宣傳
一、幻燈
二、宣傳畫
三、影評
第五節 文獻紀錄片
第六節 電影放映場所
一、影院
二、影劇院
第十三章 圖書館事業
第一節 私人藏書
一、清代中葉私人藏書
二、清末民國時期私人藏書
第二節 公共圖書館
一、民國時期公共圖書館
二、濰坊市圖書館事業
三、濰坊市各縣(市)區公共圖書館
第三節 其他系統圖書館
一、教育系統圖書館(室)
二、科研系統圖書館(室)
三、工會系統圖書館(室)
第十四章 文博事業
第一節 文物普查與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文物普查
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考古發掘
第三節 館藏珍品
第四節 考古研究
第五節 陳列與展覽
第六節 縣(市)博物館
四、安丘縣博物館
第十五章 民間藝術
第一節 民間藝術種類
一、風箏
二、剪紙
三、核雕
四、仿古銅器
五、嵌銀
六、刺繡
七、藍印花布
八、泥、布玩具
第二節 挖掘整理與理論研究
一、挖掘與整理
二、理論研究
第十六章 對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 出國展演
一、民間藝術展
二、自然博物展
三、參加外國中國藝術節
第二節 風箏藝術交流
一、風箏展覽
二、風箏參賽、放飛
第三節 書畫展覽、講學
一、書畫展覽
二、繪畫講學
第四節 訪問演出
第十七章 風箏會文化活動
第一節 開幕式藝術表演
一、大型歌舞團體操
二、焰火晚會
三、民間藝術遊行
第二節 文藝演出
一、歌舞晚會
二、戲曲晚會與京劇賽會
第三節 展覽
一、書畫、民俗、根藝、攝影展
二、花燈展
第十八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民眾文化娛樂活動
一、傳統節會娛樂
二、現代娛樂形式
第二節 戰爭年代革命文化活動
一、演出活動
二、革命歌謠
第三節 業餘文藝會演
一、市級會演、大獎賽
二、省級以上會演、大獎賽
第四節 民眾文化設施
一、民眾教育館
二、進德會濰縣分會
三、解放後民眾教育館
四、工人文化宮
五、縣區文化館
六、鄉鎮(街辦)文化站
第十九章 社會文化市場管理
第一節 文化市場管理機構
一、原濰坊市劇場管理所
二、昌濰專區戲劇計畫演出管理委員會
三、濰坊市文化市場管理委員會
四、縣(市)區文化市場管理機構
第二節 管理隊伍
第三節 日常管理
一、審批發證
二、監督稽查
三、收費
第四節 文化市場法規
第二十章 人 物
第一節 人物傳
鄭 玄
孔 融
徐 乾
任 昉
韓熙載
李 成
燕 肅
王 曾
范仲淹
蘇 軾
張擇端
李清照 趙明誠
於 欽
馮惟敏
趙秉忠
丁耀亢
周亮工
馮 溥
曹貞吉
張 貞
張在辛
鄭板橋
李文藻
韓夢周
劉 墉
馬益著
王 筠
於 祉
姚學乾
陳介祺
王既甫
譚雲龍
郭 麟
劉嘉穎
劉明傑
王石經
高鴻裁
楊萬慶
王作禎
胥 倫
田皎睿 田昞睿
王賓魯
丁懷曾
王 露
陳 柱
陳鍚慶
王 訥
王海禪
孟昭鴻
張 眺
王大化
楊萬東
都蘭桂
王 濱
張茂材
胡景珠
徐培基
郭味蕖
孟 超
李又罘
郭蘭村
崔 巍
孟慶甲
王紹洛
第二節 當代文化名人簡介
陶 鈍
赫保真
臧克家
於希寧
吳化學
王希堅
高小岩
胡 可
傅超武
王印泉
張建中
王願堅
耿予方
邱 勛
劉錫成
郎鹹芬
李新民
張笑天
李存葆
第三節 副高職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牟家明
馬春楊
楊鴻德
張小忠
王長生
王文苑
韓學禮
王兆田
王汝凱
馬新義
馮益漢
李觀行
陳繼剛
李國華
魏書訓
趙金柱
李艷春
王孝春
姜玉桂
郭洪美
魏金榮
高培朝
董淑雲
朱錦雲
郭天民
張瑞蝶
成希亮
康寶華
孫淑娟
王 溪
姜正深
李金山
隋永毅
秦 霞
張佳麗
赫希敏
孟春紅
吳超凡
陳 沛
高述清
夏美華
宋 群
韓連興
李 立
郭志剛
馬淑芬
任國玉
於洪文
季乃倉
張玉坦
王建華
王法順
單際華
隋承宗
常松德
董建森
劉在斕
韓衍宗
石 歌
魯鴻恩
牛 進
李乃洪
李鳳琪
張培智
王中賢
顧長法
蒯 憲
沈光偉
李冰奇
吳明理
周國慶
馮蜂鳴
王法堂
李坤元
李樹高
於新生
於雲壇
徐竟成
鄭學信
孫文聖
丁萬洪
杜在忠
孫敬明
郭玉安
李金新
曹元啟
周嘉昌
韓金城
夏名采
孫新生
魏振聖
任日新
賈效孔
王振民
王進龍
史正義
戴維政
王少嵐
張繼厚
劉紫玉
孟繼清
徐殿法
徐韻聲
陳述芬
張淑芳
王宜傑
陳淑萍
王立奎
蔡錫元
周竹君
孫正才
程玉聲
陳玉琴
楊金禮
賈金蘭
栗祥忠
王明俊
王一林
楊育仁
孫美蘭
宋志舉
第四節 省以上各協會會員
附 錄
鄭小同
王辟之
綦崇禮
陳大猷
諸茂卿
李時漸
石存禮
馮 裕
陳 經
黃 卿
楊應奎
劉澄甫
劉淵甫
馮 琦
黃 福
黃 禎
馬 愉
劉 珝
馮惟訥
張世則
蔣如苹
馬文煒
馮可賓
鐘羽正
李文淵
王 概
丘元復
孫自務
曹 璜
丁耀亢
安致遠
王 訓
張 侗
丘志廣
安(箕)
孫承澤
孫 炯
馮協一
劉以貴
王沛恂
劉源淥
畢日澪
李澄中
王 鉞
李 遠
趙執信
趙執端
馬長淑
閻循觀
劉統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