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港晚渡,白湖渡,在縣南10公里處。昔日湖光掩映,煙樹參差,落日催人,茫茫前路。乃有“隔江山色好,搔首水雲邊”之嘆。後築石橋,以利行人,渡口湖光掩映,煙樹參差,落日催人,前路茫茫,給遊客歸人以緊迫的感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濯港晚渡
- 地理位置:黃梅縣
- 著名景點:黃梅古十景之一
栽松道人濯港晚渡
栽松道人塔位於四祖寺主殿北約300米處,石亭成六方形單邊長九尺,由合成年人雙手抱粗的六根大石柱作支點,通高二丈四尺,亭壁用整塊簍空雕花石板壘成。上部以正方形條狀花剛岩石作梁架,用多塊"A"字形石板覆蓋呈雨傘形,正中以葫蘆狀尖頂為飾。石亭三方為門三方為壁,亭內石塔的下部是一個大石墩,上部是一個巨形地球儀式的圓頂,乍一看象個大鳥窩,因此,石塔依其形狀俗稱"鳳凰窩",它的真實名稱則是栽松道人塔。
一般說來,只有和尚死後才修塔,道人死後是有墳無塔的,這位栽松道人怎么會按照佛門習俗,不僅塔葬於佛教聖地,還在塔的外面建了一座那么大的六方形石亭呢?更令人費解的是,人們明明知道石亭內安的是栽松道人塔,卻偏偏稱其為"眾生塔"呢?原來這位栽松道人,不僅與佛教禪宗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而且與四祖傳五祖和黃梅縣十景之一的"濯港晚渡"密切相關呢。
四祖道信接過衣缽後不久,就來到了湖北黃梅境內的破額山,準備選地建寺。道信從小就聽說這山又名黃梅山,黃梅縣亦"因山中多黃梅而得名"。沒想到黃梅山上的松樹居然比梅樹還多,一打聽才知道,黃梅縣名是隋開皇十八(公元598)年定的,早在隋開皇十二年,就有一位"栽松道人"專門到這裡來栽松樹。
當地百姓告訴道信,栽松道人姓祝,出家之前是個既通老莊玄學,又通孔孟之道的學人,又是個擁有萬貫家財,娶了三妻四妾,兒孫滿堂的富豪員外,只因不堪妻妾子女和世俗事務的百般煩擾,而於59歲那年來到有"湖海大觀惟此為最"之稱的黃梅山的次峰獅頭山前的道教聖地--泰源觀出家修道。
對於他成了道人後為什麼每日栽松不止,則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一是說栽松道人在家排行十八,並被尊為"十八公",而松樹的松字正好由"十八公"三個字組成,因此,他便喜歡栽松樹希望自己能象松樹那樣萬古長青長生不老;二是說他父親生了十八男,十八女,他自己也生也了十男九女,有感於子女太多帶來的煩惱,他便拚命地栽松樹。意思是用這個辦法告誡世人,要想今生今世少受苦,就應該少娶妻妾,少生孩子;要想來生來世少受苦,就必須多種樹,意為積德行善有好報。因此,栽松道人有一句口頭禪是:"要想來世、今生少受苦,少生孩子多種樹!"
道信覺得這個與眾不同的栽松道人有點意思,便經常有意無意地與他接觸、攀談:"聽說你們泰源觀的道人都有很高明的醫術,不知祝道長手段如何?"栽松道人說,我們泰源觀原名鳳桑觀,它的開創者是西晉時期的羅致福道長,他於西晉武帝鹹寧三年來黃梅縣大河鋪的獅頭山建鳳桑觀為道場(今觀音寨),後因治好了晉惠帝的固疾,而被封為"敕號真人",並賜匾額於鳳桑觀為"泰源觀",其意為平安之源。從那以後,泰源觀道長們的醫術便代代相傳了。
道信說:"如果祝道長能夠將醫術傳授給道信,貧僧一定用來為芸芸眾生,劫病消災。"栽松道人說,只要法師願意學,山人可以白天栽松夜晚傳授醫術。不過,有道是"大醫者醫國,中醫者醫民,小醫者醫病"不知法師意在醫國、醫民還是醫病?道信笑了笑說:"如果貧僧想藉助道長的醫術醫禪未知可否?"栽松道人覺得道信的想法很特別,便二話沒說便同意了。沒想到道信不僅因此而成了中國佛教史上唯一的一位"大醫禪師",還於20多年後的唐武德年間,再次返回破額山,在距泰源觀東南僅3華里的地方建了一座幽居寺(道信死後改名四祖寺),在這裡弘法30多年,從而使中國的佛教禪宗有了一個固定的修習之地。
道信也沒想到,栽松道人傳授完醫術後竟然有意舍道從佛,並要求道信將依缽傳給他。道信知道栽松道人比自己大三十六、七歲,再加上自己雖然已經受了具足戒,卻因還沒拿到官府的正式的度牒,不能算是官府認可的正式和尚。便說:"你太老了,精力、智慧都難以擔當廣傳禪法的重任,還是轉世再來吧。"栽松道人大惑不解地問:"轉世再來?不知這個世應該怎……"
沒等他把話問完,道信便接著說:"你只須沿著發源於破額山前的這股清泉一直往前走,然後'遇港而停,遇周而歇'就可以了。"栽松道人沿著四祖寺前的溪水慢慢往前走,黃昏時分在一條大港邊看見一名村姑在洗衣服,便問:"姑娘這是什麼地方?"村姑說:"這裡是濯港。""請問姑娘貴姓?""免貴姓周。"栽松道人心想,這不正好應了那句"遇港而停,遇周而歇"的偈語么?又問:"姑娘,我能在你家裡借居一宿么?"村姑說:"可以是可以。不過還得經家父同意才好。"栽松道人卻十分認真地說:"只要你同意就行。"說完根本沒有到周家去就返回了破額山。
栽松道人走後,濯港連續出現了兩件怪事:一是那位同意栽松道人"借居一宿"的村姑第二天后發現自家門前的櫻桃樹上,有一顆大紅櫻桃,便摘下來準備品嘗。不料剛送到嘴邊櫻桃便滾入腹內,並當即有了身孕……。第二件怪事是,從第二天傍晚開始,每天都有一位老艄翁撐著一條船在濯港為百姓擺渡,天一亮就不見了,而且一渡就是三年,於是"濯港晚渡"便成了黃梅一景。
剛開始,誰也不知道那位老艄翁是什麼人,三年後,當人們知道五祖弘忍的母親,因誤食櫻桃懷孕被父兄趕出家門後是老艄翁擺渡相送,五祖母子二人從九江返回黃梅時,又是老艄翁擺渡相迎時,便紛紛猜測:"那位老艄翁會不會是栽松道人呢?"並有好事者專程到破額山去打探究竟。誰知不問不要緊,一問更讓人大吃一驚。
原來,三年前的那個傍晚,已經栽了九年松樹,活了68歲的栽松道人回到破額山後,發現道信已經不辭而別,便於當晚坐化升天了。20多年後,當道信再次回到破額山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栽松道人升天的地方修了座石塔,後來又有人在那裡建了個六方形的石亭,將石塔保護起來……。既然如此,那擺渡人又是誰呢?答案仍然是栽松道人,區別僅在於此前以為是在俗的栽松道人,現在才知道是升天后的栽松道人。
清朝學者王士正有一首詠《濯港》的詩這樣寫道:
網埠村前風物幽,
漁人網罟集汀洲。
阿誰識取源頭水,
破額山前碧玉流。
這首詠《濯港》表面上"詠"的是濯港之水來自破額山,實際上"詠"的是第一個開通濯港晚渡的栽松道人。至於人們為什麼把栽松道塔叫做眾生塔,則是栽松道人投胎轉世成了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後,以普渡眾生為己任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