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農牧志

濮陽市農牧志

《濮陽市農牧志》是周國學、王懷善、孫紀莊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濮陽市農牧志
  • 作者:周國學、王懷善、孫紀莊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12月
  • ISBN:7505820913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濮陽市農牧志》的編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實事求是地記述濮陽市農牧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二、本志所載上限不定,只要有案可稽,儘量追溯,下限至2000年,個別章節有所伸縮。在內容上採取詳近略遠的原則。

作品目錄

封面
濮陽市農牧志
《濮陽市農牧志》編委會
前言
凡例
濮陽市委副書記 題
圖片
濮陽市政區圖
五月的濮陽大地,金黃的小麥一望無際
濮陽沿黃背河窪地,昔日鹽鹼灘,今天稻米香
黃河故道沙區農棗間作-千百年來濮陽人民和大自然作鬥爭的碩果
濮陽市白色工程-日光溫室種植冬春蔬菜已成規模,圖為日光溫室一瞥。
濮陽市農業高科技產業-世錦園人工氣候室花卉生產
濮陽市農業局土壤化驗室
清豐縣大流鄉後大流村秸稈氣化站及前大流村沼氣示範
地方優良品種-河南小尾寒羊
當地培育優良品種-豫豐黃兔
集約化飼養已成為濮陽市畜牧業生產的主要形式,圖為農民辦的養豬場、養雞場。
改革開放後的濮陽農村,擺脫了貧困,走向富裕。圖為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一角。
黃河灘區避水連台上建新村-范縣辛莊鄉毛樓村
濮陽市土壤分布圖
濮陽市農牧業分區圖
目錄
概述
第一章 農業生產條件
第一節 自然地理條件
一、地質·地貌
二、氣候
三、水文
四、土壤
五、植物·動物
六、自然災害
第二節 社會經濟條件
一、人口·勞動力
二、耕地
三、農機具
四、農田水利
五、農村能源
第三節 農業技術條件
一、品種演變
二、高產栽培技術
三、土壤改良技術
四、耕作與施肥
五、植物保護
第二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糧食作物
一、小麥
二、玉米
三、大豆
四、水稻
五、甘薯
六、高粱
七、穀子
八、雜糧
第二節 經濟作物
一、棉花
二、花生
三、油菜
四、芝麻
五、麻類
六、蠶桑
第三節 園藝作物
一、蘋果
二、桃
三、杏
四、梨
五、葡萄
六、棗
七、西瓜、甜瓜
八、蔬菜
第三章 畜牧業
第一節 畜牧業生產
一、古代畜牧業
二、近代畜牧業
三、現代畜牧業
第二節 資源與飼養
一、畜禽品種資源
二、飼草飼料資源
三、飼料生產與利用
四、草地開發與建設
五、飼料加工
六、飼養
第三節 畜禽繁育改良
一、畜禽改良
二、繁育技術
第四節 疫病防治
一、疫病
二、防治
三、畜禽疫病防治體系
四、獸藥監督管理
五、獸醫衛生監督管理
六、飼料工業管理
第四章 農業開發
第一節 農牧業分區
一、西部黃河故道果樹、蔬菜、花生區
二、金堤北黃河沖積平原糧食、畜禽區
三、金堤南黃河泛濫平原小麥、雜糧、牧區
四、沿黃背河窪地稻麥、水產區
五、黃河河漫灘麥、豆、牧區
第二節 農業開發建設
一、背河窪地開發
二、豐收計畫
三、百萬畝噸糧開發
四、白色工程建設
五、黃河灘區治理
六、糧食基地建設
七、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
八、農業產業化建設
九、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建設
第五章 農業體制
第一節 農業體制變革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土地制度改革
三、農業合作化
四、農村人民公社
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節 農業經營管理
一、農業收入分配
二、農村財務管理
三、農村勞動管理
第六章 機構·成果
第一節 機構
一、行政機構
二、事業單位
三、學術團體
第二節 成果
一、科技成果
二、科技論著
第七章 人物
第一節 領導人物
王子和
許鏡濤
史惠民
何文敬
崔信甫
張爾熙
任興國
袁合春
王新檀
晁承璽
石道周
李霄虹
薛善江
周國學
仲留忠
尚競元
鄭廣璽
付全民
王懷善
趙洪勛
第二節 技術專家
孫紀莊
馬瑞雯
常克琪
毛守民
趙玉巧
郭淑霞
何一誠
李福倉
王友善
劉振昌
王天增
劉振業
賈玉鳳
張光哲
王新國
劉惠蘭
袁紅傑
董金豐
周廣孝
崔懷莊
郭進安
郭明榮
蘇兆榮
王繼發
曹銀書
田根松
徐德景
李普賓
賈相真
史緒浩
劉翠蘭
張榮森
王智展
馮莊全
趙月鳳
白繼武
井海珍
羅太升
史彥鵬
董紅民
丁發青
李洪霞
劉信合
張樹芳
陳素芳
翟尚功
李彥凱
陳景全
張發成
黃耿華
屈素齋
王留梅
張清韶
谷石榜
胡永獻
劉兆起
扈留軒
李合江
大事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