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縣濮王氏歷史淵源,濮姓由來是以地名而得。
一.“濮”姓之源
先祖“濮”姓之由,是以地名而得。中玉公在其《濮姓氏淵源自敘》中載:今考我祖姓以來,系出有熊氏之黃帝,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為高陽氏,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為帝嚳高辛氏之火正,重黎傳吳回,吳回娶鬼方氏之妹為妻,其妻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其六曰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第弗能細紀其世。惟周興天下之時,有鬻熊為文王師,實季連之苗裔也。鬻熊傳至十二世孫熊嚴。嚴薨,諸子爭立,惟三子叔堪避難於濮。厥後,子子孫孫遂以濮為氏。由此觀之,予先祖受姓之源,歷歷可考不巳,載之於名史也乎。
二.遷舒之由
予始祖時懋公(濮氏宗譜一世祖),自明初由山東曲阜遷舒,非無由也(濮中玉《濮姓氏淵源自敘》),以舒邑人傑地靈然之。
《明史》載:洪武十九年,太祖(朱元章)命耿炳文選陝西都司衛所卒備邊,惟濮英所練稱勁旅,加都督僉事。次年命師所部隨大將軍馮勝北征。抵金山,降納哈出,遂班師,而以英將奇兵三千人為殿。納哈出餘眾竄匿者尚數十萬,聞師旋,設伏於途,謀俟大軍過竄取之。未發。英後至,猝為所乘,衝突不能出,馬踣,遂見執。敵既得英,思挾為質。英絕食不言,乘間引佩刀剖腹死。事聞,帝贈英“金山侯”,謚“忠襄”。明年進贈“樂浪公”。封其子濮璵為“西涼侯”,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二十三年,命練兵東昌,又令駐臨清,訓練士卒。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召還,同宋國公勝等簡閱山西士馬。予始祖濮時懋隨侄濮璵同往山西,過舒邑,愛其山清水秀,風美俗仁,遂卜居於是邑焉。(濮中玉《濮姓氏淵源自敘》)
【濮英(?-1386年)明初將領。一名濮真,字子雄。濮璵,濮英之子。璵能修父職,帝甚嘉之。復令籍山西民兵,所籍州縣最多,事集而不擾。後坐“藍玉黨”而死。】
三.英才輩出
縱觀我先祖,本屬簪纓世胄名宦之家。雖遷舒邑,猶覺風標邁種,傑偉不群,淑氣迎人,和風堪頌。凡與人之往來,酬酢無不見仁讓之道焉。故蓄德立功,以致子孫繁衍而熾而昌。予先祖師堯公,仕“南京吏部騐封司郎中”,誥封“奉政大夫”,與先祖中玉公、中瓘公均榮載縣誌。《舒城縣誌》記載中玉公曰:濮中玉,字琢如,號曉陽。生而穎異,讀書過目不忘。年十七游泮。丁未成進士。令長興,清操自勵,執法不苟。士民相戒曰:“此嚴父也。”長邑故水國,會靄雨,田廬盡沒,數萬家哭於縣前。中玉聞之泣下,曰:“我罪也!”徒步謁城隍廟,與神約:“三日晴,則已,不,則毀廟。”後三日果霽。調繁泰,和吏治,益精。置義學八處,分“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號,成就人材甚多;置義田數百畝,以救飢乏。都憲鄒元標有“兩袖清風不改,一輪明月當空”之薦;大司馬郭子章為記《去思碑》,升南京吏部驗封司,轉尚寶司卿。魏璫忌其直,旋以南京太僕寺卿致仕。居鄉,篤桑梓,遇利病,無隱。如里長大戶,苦舒百餘年矣,議請除之。聖廟傾圮,捐五百金修葺。洞元觀系舒基龍脈,僅存璧石,出資募眾新焉。莊簡公之裔,祖瑩為皖宦侵占,具控以賄,囑秦孫戍公出揭,當事知不可奪,得釋。年九十終。
四.王姓之緣。
明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入英(山)、霍(山),與革左、二賀部會合後,進入舒城縣境。知縣張可栻,參將張一龍等與之激戰於縣城、咱家崗、烏沙等地。是年十月,張獻忠集中5營兵力包圍縣城。我先祖濮中瓘率三千義勇,與回鄉探親的京城編修胡守恆、南昌同知陳先光、縣參將孔廷訓共守城邑。起義軍環城攻擊不克,以洞車穴城,穿者數處,胡守恆命兵民以土覆塞之。次年(1642)四月初三,起義軍射書脅降,胡守恆拒絕,“燔其書於城下”,並命兵民死守。參將孔廷訓暗中串通起義軍從南門攻入,城破。胡守恆遭起義軍“刃其腹,被數十創以死”,吾祖中瓘公亦被執而死。李自成、張獻忠知吾祖姓名,下令追尋族黨,族人是以恐懼,遂隱濮為王。
覓宗譜之跡,數百年往矣。嘆我族人文,多有跌宕。因始發跡於鐘鳴鼎食之家,固後世多不苟且於世。處盛朝昌榮或戰亂紛爭,終不改錚錚傲骨,坦蕩胸懷。處世禮讓,勤儉持家,世代傳習。我深感以濮王氏之後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