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縣水利志

濬縣水利志

《濬縣水利志》是濬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本志上限溯至事物發端,下限斷至2005年12月31日。為確保事物完整性,記述時個別事件時限適當下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濬縣水利志
  • 作者:濬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黃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1月
  • ISBN:9787807347101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按照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規定,堅持“統合古今、詳今略古、古為今用”原則,著重記述新中國成立後濬縣水利事業的歷史與現狀。 二、本志上限溯至事物發端,下限斷至2005年12月31日。為確保事物完整性,記述時個別事件時限適當下延。 三、志書結構採用三段式,書前設卷首,中為主體,後設附錄。卷首有概述、大事記。主體部分採用章、節、目結構;表、圖隨文,或附於章、節之後。附錄載有地方規章、檔案和著述等。

作品目錄

封面
濬縣水利志
《濬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濬縣水利志》編審人員
凡例
中共濬縣縣委書記 李彥軍
圖片
濬縣政區圖
濬縣水利建設現狀圖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右二)在省委書記徐光春(右一)、省長李成玉(左一)陪同下視察濬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中)帶領“大運河保護和申遺”考察團蒞浚考察
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中)視察衛賢鎮萬畝節水示範工程
河南省委副書記陳全國(中)視察王莊鄉農田水利建設
河南省委常委、省政法委書記李新民(中)、鶴壁市委書記王訓智(右一)在小河鎮檢查飲水安全工程
河南省副省長劉滿倉(中)視察濬縣引黃人浚工程
鶴壁市委書記郭迎光(中)在濬縣調研防汛工作
鶴壁市委副書記張俊成(中)在鉅橋鎮崗坡村檢查水利建設
鶴壁市委副書記張錦同(左三)在淇門分洪口調研防汛工作
濬縣縣委書記李彥軍(左二)研究洪區安全建設情況
濬縣縣長鄭輝(左三)在小河鎮研究防汛工作
鶴壁市水利局局長常永智(右二)查看飲水安全建設
鶴壁市『紅杯賽』檢查組在石橋水庫檢查工作
防汛搶險隊伍演練
共產主義渠胡莊閘
天賚渠渠首閘
共產主義渠清淤
白寺鄉東許莊渡糟
石橋水庫大壩
夏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滯洪區撤退路
濬縣水利局局長、黨組書記許占斌
濬縣水利局
濬縣水利局領導班子合影
濬縣水利局機關一瞥
《水法》宣傳
屯子鎮西李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房
新鎮鎮張堤民眾載歌載舞慶祝第一批飲水安全試點村建成
濬縣水利局代表隊慶祝香港回歸
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愛國歌曲大家唱”濬縣水利局代表隊
白寺鄉農田噴灌
新鎮鎮防滲渠道
王莊鄉溝渠清淤
農田水利工程
善堂鎮風沙區水土保持治理
鉅橋鎮岡區小流域治理
淇河生物護岸
淇河紙坊險工
衛河淇門險工
衛河耿灣險工
濬縣水利局榮獲鶴壁市2005年度全市“十佳文明誠信單位”
2007年濬縣水利局再次被鶴壁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文明單位”稱號
濬縣連續15年獲河南省政府頒發的“紅旗渠精神杯”
目標管理獎盃
屯子鎮東王村幹部民眾給濬縣水利局送錦旗
2008年被河南省委命名為全省“五好”基層黨組織
濬縣獲省水利建設先進縣
2007年濬縣水利局水政監察大隊榮獲全省水利系統水政監察執法工作先進集體
《濬縣水利志》評審會與會人員合影
《濬縣水利志》編輯室全體人員合影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質
一、地層
二、構造
三、水文
第二節 地貌
一、山地
二、丘陵
三、平原
第三節 河流 水系
一、河流
二、水系
第四節 氣候 氣象
一、日照
二、氣溫
三、降水
第五節 土壤 植被
一、土壤
二、植被
第二章 水資源
第一節 水量
一、地表水資源
二、地下水資源
第二節 水質
一、地表水水質
二、地下水水質
第三節 水資源開發利用
一、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
二、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
三、供水
第三章 水旱災害
第一節 水災
一、災害年表
二、災情紀錄
第二節 旱災
一、災害年表
二、災情紀錄
第四章 水利規劃
第一節 縣區水利規劃
一、90年代發展戰略規劃
二、1998年至2010年發展規劃
三、2001年至2015年發展規劃
一、規劃編制
二、規劃選編
一、洪區安全建設規劃
二、王橋閘工程規劃
三、引淇補源工程規劃
一、引黃入淀濬縣補源工程規劃
二、南水北調濬縣配套工程規劃
三、大功引黃濬縣補源工程規劃
第五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歷史狀況
一、火龍岡丘陵區狀況
二、黃河故道風沙區狀況
第二節 水土流失治理
一、火龍岡治理
二、集中治理活動
三、黃河故道治理
五、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
第三節 水土保持監督執法
一、地方規章
二、法制宣傳
三、執法監督
四、執法機構
第六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排水工程
第二節 蓄水工程
一、庫塘堰壩
二、蓄灌補源工程
第三節 引水工程
一、引淇灌溉工程
二、引黃灌溉工程
第四節 提水工程
一、水泉
二、水井
三、提灌站
第五節 節水工程
一、節水灌溉工程
二、城市節水工程
第六節 飲水供水工程
一、降氟改水
二、飲水解困
三、安全飲水
四、城區供水
第七節 小水電
第八節 橋樑
一、古代橋樑
二、現代橋樑
第九節 閘涵
一、節制閘
二、排灌閘
三、穿堤涵管
第七章 農田水利
一、除澇治鹼
二、旱澇保收田建設
三、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
四、“紅旗渠精神杯”競賽活動
第二節 農田灌溉
一、發展歷程
二、灌溉方式
第八章 水產養殖與水利經營
第一節 水產養殖
一、養殖環境
二、水產品種
三、漁業生產
四、技術服務
五、漁政管理與漁事案件查處
第二節 水利經營
一、發展歷程
二、經營企業選介
第九章 河道 洪區
第一節 河道
一、黃河故道
二、衛河河道
三、淇河河道
四、共渠河道
五、永通河河道
六、其他河流故道
第二節 防洪堤
一、傅莊堤
二、二道防線
三、申店隔堤
四、雙河頭月堤
五、王莊隔堤
第三節 行滯洪區
一、闢建及運用
二、安全建設
第十章 水上運輸
第一節 航道 航標
一、航道
二、航標
第二節 古代與近現代水運
一、古代漕運
二、近現代航運
第三節 航程與運價
一、航程
二、運價
第四節 碼頭 渡口
一、碼頭
二、渡口
第十一章 防汛抗旱
第一節 防汛
一、指揮體系
二、防汛搶險
三、防汛紀實
第二節 抗旱
一、領導機構
二、抗旱簡述
三、抗旱紀實
第十二章 管理
第一節 資源管理
一、水資源管理
二、水產資源管理
第二節 水工程管理
一、灌溉工程管理
二、城市節水工程管理
三、飲水供水工程管理
四、河道堤防管理
五、排澇工程管理
第三節 綜合管理
一、機關管理
二、財務管理
三、人事勞資管理
四、檔案管理
第四節 水運管理
一、運輸管理
二、碼頭管理
三、渡口管理
第十三章 水利機具與勘測儀器
第一節 水利機具
一、鑿井與洗井機具
二、汲水機具
三、施工機械
第二節 勘測儀器
第十四章 水利改革
第一節 水利投入機制改革
第二節 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
第三節 水利基本建設管理改革
一、投資包乾責任制
二、施工招標投標制
第四節 水利機構改革
一、1981年至1984年改革
二、1992年改革
三、1997年改革
四、2001年至2002年改革
第十五章 水政
第一節 水政管理
一、管理部門
二、管理職責
三、審批許可權和收費事項
第二節 水法規建設
一、立法
二、法規宣傳
三、水利規費徵收
第三節 水政執法
一、隊伍建設
二、執法監察
三、案件查處
第四節 邊界水事
一、衛河分洪決議
二、濬縣、湯陰邊界水事
三、濬縣、淇縣邊界水事協定
四、濬縣、汲縣邊界水事
五、濬縣、滑縣邊界水事
六、濬縣、滑縣、內黃邊界水事
七、濬縣、內黃邊界水事
八、濬縣、湯陰、內黃邊界水事協定
第十六章 水利科技
第一節 科技研究
一、課題研究
二、實用技術研究
第二節 技術引進與技術培訓
一、技術引進
二、技術培訓
第三節 技術推廣與科研機構
一、水產養殖技術推廣站
二、淇河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十七章 鄉鎮水利
第十八章 機構與隊伍
第一節 機構
一、縣水利機構
二、局屬二級機構
三、鄉鎮水利站
四、臨時水利機構
五、駐浚單位
第二節 水利隊伍
一、幹部隊伍
二、職工隊伍
三、技術隊伍
第十九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黨組織
一、組織機構
二、黨務工作
第二節 群團組織
一、工會
二、共青團
三、婦委會
四、水利學會
第二十章 人物
第一節 人物簡介
一、古代治水人物
二、近代治水人物
三、現代治水人物
第二節 人物表
第二十一章 榮譽
第一節 抗洪搶險榮譽
一、先進集體
二、先進個人
第二節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榮譽
一、先進單位
二、先進個人
第三節 水利系統榮譽
一、先進單位
二、先進個人
第二十二章 水文化
第一節 水神信仰
第二節 碑碣 摩崖
一、碑碣
二、摩崖
第三節 古蹟
第四節 水俗
第五節 地名
第六節 文學藝術作品
一、傳說
二、詩歌、記、散文、賦
三、成語、歇後語、諺語
四、楹聯
五、書法、繪畫作品
附錄
編纂始末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