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美橋
- 外文名:Jimei Bridge
- 別名:宋村橋
- 建築類別:石拱橋
- 建築地點:河北省趙縣
- 建造時間:1549年前
- 重修時間:1594年
- 重修者:亢風、亢王氏
- 稱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史料記載,故事傳說,相關事件,
建築結構
濟美橋是一座獨具風格的多孔敞肩石拱橋,顯然仿效了趙州橋的“敞肩拱”結構。石拱橋有三個小券和兩個弧形大券,中間的小券跨於兩個大券之上,如玉環相連、環環相扣,令橋型顯得格外玲瓏飄逸,卓爾不群。
濟美橋原坐落在城西南宋村的洨河上,全長33米,最寬處5米,窄處4.6米,高4.4米,兩個大拱跨度均為8米,中間小拱跨度1.7米,兩端的兩個小拱跨度均為2米。橋面平坦,上設欄板望柱,橋檐小出。橋的大小孔之間交錯有致,似飛虹、狀圓月美感十足。值得稱道的還有它的石雕藝術,正中小拱上部的河神頭像為頭戴方巾的文人。下半身為龍身龍尾,雙肩披雲帶彩練,唯美浪漫。欄板上部鏤空,以荷葉墩承托尋杖,華板雕刻“司馬光砸缸救人”“舉案齊眉”“張良拾履”等人物故事和動物圖案。背面浮雕“麒麟奔走”“臥羊月夜”“犀牛望月”等民間傳統圖案。濟美橋建於何年無考。梁思成發現的拱券如意石底面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刻字,應是該橋的建造年代或比此間更早些。1956年濟美橋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
歷史上,這座古橋頗為有名,地方志書多有它的記載,並引起著名古建橋樑專家梁思成的關注。1933年春季,時任職於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和他的學生莫宗江,由正定轉道趙縣考察趙州橋時,附帶考察了永通橋和濟美橋。之後,著有《趙州大石橋即安濟橋》一文。梁思成用清麗雋永的文筆記述了考察濟美橋的經過:
“我們是為拜訪宋村白佛寺石佛而走過宋村橋的。按州志卷一:‘濟美橋在宋村東北里許洨水上。萬曆二十二年,花馬營貞孀亢王氏捐資重修。名“濟美”者,所以成先夫之志也。’
但是我們在橋券如意石底面發現的,卻是嘉靖二十八年的刻字。
橋的布局甚為奇特,共四孔,兩大兩小,大者居中,小者在兩端;大券的淨跨約當小券的四倍左右;而兩大券之間,復加小券,伏於大券之上,其原則與大石橋上小券相同,無疑的是受了大橋影響。
濟美橋的發券法,與大石橋小石橋一樣,也是用大券一道,上加伏一層。券面之上起線兩道,但不用腰鐵。大券也是由多數單券排比而成。但因券短橋狹,所以沒有特為聯絡各道單券而施的構材。大券撞券上的河神像,券面上的背馳圖,都是雕刻中之上品。橋上欄桿版內的浮雕,也頗有趣。”
梁思成對這座橋的來歷、建造時間、建築方法和雕刻藝術一一做了考察,對濟美橋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故事傳說
清光緒丁酉《趙州志》在人物誌中,記載了捐資卷工重修濟美橋的亢風。文字大意是這樣的:亢風是花馬營人,此人急公好義、樂於賑施。一日,亢風驅車在洨河路過,見一橋楹倒塌,橋柱落於河中,很是擔憂,心想,如果橋樑不加以修補,人們再過河時,步行的要提著衣服,乘車的要浸漬車軌,還會有眾多的人因下水而生病。於是,就打算獨立捐資重修石橋。經過一年籌資,待動工興建時不幸去世,正所謂,壯志未酬身先死。按常理說,亢風一死,修橋的事也就黃了。可是出乎人們意料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妻子亢王氏,煢煢一婦人竟要繼承夫志,完成丈夫未竟的事業。亢王氏抑或不知道什麼叫愚公移山,可她卻拿出了愚公的勁頭,命其子一同負責營造修葺石橋,終於在萬曆二十二年將石橋建成。事後,鄉民為她在橋頭立碑,稱頌她濟世之美。濟美橋通行後,給兩岸的百姓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可以想像,那些趕集上店的商賈販夫、或者趕著大車到田裡春種秋收的老百姓,行走在橋上心裡怎能不泛起喜悅的波瀾?怎能不對帶給他們福祉的亢氏一家讚不絕口?如今,儘管記錄這段歷史的古老石橋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但它在當地人的心中卻不會消失。關於濟美橋的圖像通過知情人的描繪會繼續播放,亢氏一家修橋鋪路的故事也必將世代傳承,進而去影響社會民眾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取向。
相關事件
2004年9月,河北省趙縣政協在編纂《趙縣文史精華》一書時,從民間藝人王傳琴手中,收集到一幀拍攝於上世紀50年代,已發黃的12英寸濟美橋黑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