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做好2006年三秋工作的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做好2006年三秋工作的意見
  • 發布日期:2006-08-23
  • 所屬類別:政策參考
文家發布,檔案全文,

文家發布

【發布單位】濟源市
【發布文號】
【發布日期】2006-08-23
【生效日期】2006-08-23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政策參考
【檔案來源】河南省
濟源市人民政府關於做好2006年三秋工作的意見

檔案全文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
為紮實做好今年的“三秋”工作,科學合理安排秋冬播作物生產,推進我市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解放思想,全面把握“三秋”工作的形勢
今年以來,在中央、省、市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秋收農作物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但是,由於氣候原因,今年的秋作物豐產豐收受到一定影響,加上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加,“三秋”生產任務將會加重。同時,由於今年上半年畜產品市場價格持續走低,農民對結構調整存在瞻前顧後和無所適從心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構調整步伐的推進。而“三秋”時節,又是農作物換茬和進行結構調整的重要有利時機,因此,今年“三秋”結構調整的任務相當艱巨。各鄉鎮一定要正確認識當前“三秋”生產形勢,增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及時解決農民民眾在秋收秋種和結構調整中遇到的困難,確保應收盡收,應播盡播。要創新思路,廣泛深入發動民眾,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引導民眾抓住秋季輪作倒茬的有利時機,加快土地流轉,搞好結構調整,拓寬增收渠道。
二、突出重點,強力推進農業結構向縱深調整
近年來,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市農業結構得到了最佳化,六大優勢產業基地規模逐步擴大,農民增收能力進一步增強。但是按照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我市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還有一定的不足,糧經比例不夠合理,產業規模還需進一步擴大,特色產業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組織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等。因此,今後的結構調整,要突出六大優勢產業發展,在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上下功夫,把結構調優、規模做大、產業培強、標準提升,努力打造我市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重點抓好六個方面:
(一)搞好宣傳發動,轉變思想觀念
要確保農業結構調整實現突破,增加非農產業比重,關鍵在於思想觀念的轉變。因此,各級、各部門尤其是鄉、村兩級幹部思想觀念要轉變。要大力宣傳教育,典型引路,參觀學習,採取各種有效的形式,宣傳中央、省、市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宣傳各種結構調整典型。要通過組織先進典型進村入戶宣講,面對面地引導民眾,幫助民眾了解身邊的典型,幫助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強對結構調整的認識。
(二)加強技術培訓,培養農技隊伍
技術隊伍不穩是調整農業結構的一個“瓶頸”。農業技術力量薄弱、農業技術落後、農業人才缺乏是影響技術隊伍穩定的關鍵。因此,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一是要強化農、林、畜等技術組織和網路建設,儘快充實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重點要抓好鄉土專家、人才的培訓。市、鄉兩級要重點選送一批技術人員,充分利用黨校、中專或各大專院校進行培訓培養。各相關部門要利用農閒時節組織技術人員下鄉,有針對性地搞好實用技術培訓,幫助鄉、村培養各類人才。二是涉農部門要對技術人員實行分包鄉鎮和行政村責任制,定任務、定責任。職業技術學院、黨校、農民工培訓基地也要結合自身優勢舉辦一些專業培訓班,多形式、多渠道加強農民培訓,使農民都能掌握一些現代農業技術。
(三)發展合作組織,促進產銷對接
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是有效解決農民與市場對接困難的“紐帶”,要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鼓勵各鄉鎮、村支兩委、致富能人帶頭組建協會,成立公司,引導民眾調整結構,走向市場。要積極倡導開展有償服務,通過有償服務,推廣技術,提供信息,解決民眾進市場難的問題,帶動農民有計畫、有組織地發展。政府要加大對經濟合作組織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農村信用社也要加大對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的支持。要切實解決好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問題,促進農民調整結構,加快增收。同時,進一步規範農業信息網路,整合信息資源,搞好農產品市場調查和預測,切實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易場所和及時準確的需求信息,有效解決信息服務問題。
(四)出台支農政策,建立長效機制
近幾年,從中央到省、市甚至鄉鎮政府都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力度,而且力度還在逐年加大。要充分利用各種政策,進一步最佳化投入結構,通過調整投入結構把有效的資金用在辦大事上、辦實事上。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加快農村發展。既要考慮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問題,更要考慮生產發展問題,還要考慮加工企業的帶動問題。要儘快建立財政支農的長效機制,按照不同結構,不同層次,不同重點,研究出台財政支農政策,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五)科學搞好規劃,創新工作機制
要認真搞好農村發展的規劃,一是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科學規劃。二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科學規劃。要把農業結構調整列入目標管理,創新目標管理機制,把工作目標分別落實到各個鄉鎮,建立台賬,加強督查,加強考核,確保把任務細化到每個鄉鎮、每個人,保證結構調整順利推進。在結構調整規劃上,要按照“高起點、高標準、強帶動”的原則,推進優勢產業向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方向發展,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做大做強六大產業基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整體競爭力。明年全市各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48萬畝(含林果),每年每個鄉鎮要建設兩個以上農業結構調整專業特色村。其中,優質糧基地要大力推廣新品種和生產新技術,提高優質糧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整體效益。優質畜、水產品基地要以黃、沁河灘區為重點,發展規模養殖場(區),以提升畜牧業標準化生產水平為目的,實施優勢畜產品區域開發。要突出奶牛基地建設,2006年底全市要新增奶牛存欄1500頭,2007年新增2000頭。明年全市養殖水面要達到5.4萬畝,網箱養魚達到1.38萬箱,水產品產量達到0.8萬噸。優質果品基地要以山嶺區為主,重點建設以優質薄皮核桃為主的乾果生產基地,抓好林果特色村建設,努力培育特色鄉。今冬明春要再建成40個以上林果專業特色村。無公害蔬菜基地要以平原鄉鎮為重點,搞好溫室、大棚的改造、提升,大力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2007年全市蔬菜面積要達到12萬畝,改造提升溫室、大棚1000座。優質菸葉基地要以山區鄉鎮為重點,規劃建設菸葉生產特色村,狠抓菸葉種植大戶和專業村、重點村建設,實施煙水、煙路等配套項目,搞好煙田新型種植模式的探索和總結推廣,提高煙田綜合產出效益。2007年全市菸葉面積要達到3萬畝。花卉苗木基地要沿主要公路幹線兩側,以平原鄉鎮、辦事處為主,大力發展,規模推進。2007年面積要達到9000畝。
(六)強化安全管理,提升農業水平
各鄉鎮、有關部門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保障消費安全、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大工作來抓。要加快農畜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儘快建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體系。產品認證要重點在綠色、有機產品認證上下工夫。要逐步把無公害農產品從基地建設轉到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全過程,實行標準化管理,打造無公害品牌。抓好各鄉鎮農產品市場檢測網點的建立和專銷店、超市檢測站的建設。要加大農產品市場整治力度,強化農產品市場管理,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示範鄉、村建設步伐。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承擔起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加快我市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進程,提高農產品質量,拓展農產品市場,打造我市農產品品牌。
三、紮實工作,保質保量完成“三秋”任務
“三秋”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更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既關係到全年的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又關係到明年的農業生產大局,更關係到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涉及面廣,時間緊,任務重。各鄉鎮要搶抓這個關鍵有利時機,合理調配人力和機械,早準備,巧安排,搶時間,趕進度,按照“統一秸稈還田,統一配方施肥,統一土壤處理,統一機械深耕,統一澆塌墒水,統一種子供應”的原則,力爭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三秋”工作。
(一)抓好秋收騰茬、施肥、耕耙整地和塌墒工作
各鄉鎮要及早動手,適時早收,加快收穫和整地進度,及早騰茬。要充分發揮農機的主力軍作用,努力提高“三秋”機械化水平。力爭玉米機收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小麥機播率達到90%以上。繼續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培肥地力,全市秸稈還田面積達到24萬畝。要大力推廣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等適用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要做到成熟一塊,收穫一塊,騰茬一塊,耙磨一塊,保證按時收穫、及時整地,適期播種。有條件的地方要適時澆好塌墒水。
(二)搞好秋播秋種工作
各鄉鎮要轉變工作思路,千方百計做好播前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時搞好土壤處理和種子處理。農業部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搞好技術指導,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抓緊抓好夏糧和秋冬種經濟作物的播種工作。要大力推廣優良品種,提高普及率。要結合播期定播量,力爭做到適時足墒下種,確保一播全苗,苗齊苗壯。
(三)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和秸稈禁燒工作
各鄉鎮要真正做到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和秸稈禁燒工作兩手一起抓。秸稈綜合利用方面,要大力推行秸稈機械還田和秸稈青貯等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繼續加大秸稈禁燒督導工作,嚴格落實重獎重罰制度,嚴禁焚燒秸桿。對思想不重視、措施不得力,發生秸稈焚燒現象的鄉鎮,除進行通報批評和電視曝光外,要按照有關規定嚴格給以經濟處罰,對情節嚴重的鄉鎮,要追究有關領導責任。
四、加強領導,強化服務,推動“三秋”工作順利進行
“三秋”工作事關兩年,既要搞好秋收秋種,又要不失時機地抓好農業結構調整,為明年農民增收打好基礎。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要結合各自實際,創新工作思路,制訂“三秋”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落實。要繼續強化幹部包村包片、責任到人的做法,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確保“三秋”結構調整工作有新的推進。
各相關部門既要盡職盡責,又要相互結合,按照職能分工,抓好落實,全力服務好“三秋”工作。新聞部門要集中力量對“三秋”工作進行宣傳報導;農業部門要深入鄉村,推廣普及各種先進適用技術和新型種植模式,指導和幫助農民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農機部門要做好農機具的供應、檢修和調配,示範推廣新型農業機械;農資供應部門要搞好物資調劑,適時足量供應優質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農資管理部門要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堅決查處假冒偽劣農資,徹底淨化農資市場,確保農資使用安全;水利部門要搞好灌溉設施檢修和水毀工程的修復及用水調配;糧食購銷部門要及時掌握糧食市場動態,做好收購工作;環保部門要繼續牽頭搞好秸桿禁燒工作的督查,農業、農機、林業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分包鄉鎮抓好督查工作;氣象、電業、金融、交通、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保證“三秋”工作順利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