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川橋,江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棠下鎮中心村陳田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川橋
- 地點:江門市
- 類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清康熙四十六年
濟川橋,江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棠下鎮中心村陳田圍。
濟川橋 龍泉市 地理位置 浙江省龍泉古城原有一座200多米長的古廊橋橫跨大溪,連線南北,有七十二間廊屋,非常壯觀。可稱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廊橋。原址就在今南大橋。歷史記載 清光緒三年(1877)《處州府志》記載:“濟川橋去(龍泉)縣治...
濟川橋位於宣城縣城陽德門外宛溪河上,俗稱“東門大橋”,始建於隋開皇年間,歷代相繼修葺重建,直到明正統年間改建為石橋,此橋為五孔石拱橋,長83.3米,寬8.7米,傍翼雕獅石欄,兩端建有石級,民國二十四年(1935)將橋兩端石級改...
《濟川橋成美貳郡》是元末明初詩人王彝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貳郡下車憂病涉,彩虹依舊壯宣城。向來對面風波隔,今日驅車衽席行。秋水魚龍驚臥影,中天星斗簇飛甍。他年四海皆康濟,應許孤舟野渡橫。作者簡介 王彝, 元明間...
出班政門渡濟川橋行南山腳逢梅 風吹晴色曉初開,春入郊原綠漸回。華扁尚餘班政額,危梁誰復濟川材。舟隨雪浪穿橋過,人拂煙霏下嶺來。忽有異香生眼■,野塘斜映一株梅。作者簡介 程敏政,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
十八梭船廿四州,這是中國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景點“湘子橋”的特色描述。它是中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啟閉式橋樑,這座橋的原名是廣濟橋,俗稱湘子橋最初名叫濟川橋,雄跨韓江兩岸,正對潮州東門樓。“湘橋春漲”,為潮州八景之一。基本...
恩江河原來叫濟川河,剛修時叫濟川橋。傳說元朝至元年間(1264~1294年),永豐縣人王輝捐田400畝,首次在濟川河上造舟為浮橋。後幾經興毀,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縣令鄧秉垣改建石橋,然建橋資金奇缺,當時時有智元和尚,雲遊到...
連線小水門和上水南是麗水西鄉民眾進城的門戶,靠近小水門上游的百餘米之地,原有一條跨過甌江的浮橋叫平政橋,又稱濟川橋。浮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宋代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即存在。八百多年來,該橋先後雖然數十次變遷,但它的...
留槎洲,古為濟川橋(今南大橋)西,龍泉溪中心一嶼,俗名為蔣秦淤。此淤西南河段為秦溪。秦溪河段上游稱為龍泉溪,發源於瑞垟鄉鍋帽尖西北麓,有說發源於鳳陽山濕地山澗清泉(現名為甌江源)。上游系梅溪、青溪、在黃南村匯合為...
龍慶橋是一座五孔36間,長140米,高14米,寬5米的石木結構屋式橋,原名小梅“濟川橋”,是一座滄桑千年的古廊橋。橋樑簡介 龍慶橋,乾隆42年(公元1777年)重建,更名為“通福橋”,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改名為“壽川橋”。民國...
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
其主要代表是湖南道縣的濟川橋。(3)潮汐浮橋:有些河流由於季節性漲落明顯,浮橋經常需要調整,所以出現了以棧橋和跳板的方法來調整橋身和橋面的潮汐浮橋。由於潮水漲落坡道與舟節間距離的改變,以及浮橋平面上曲率的變化,靠跳板自身來...
迎恩街,今鼓樓西街三井頭至長征路(西小橋)一段,街名由西城門曰迎恩而來;(6)濟川街,今鼓樓西路長征路至民主橋一段,民主橋,舊稱司徒廟橋,亦稱濟川橋,街名由此而來;(7)越街,又寫作鉞街,原鼓樓南路自安泰橋至文明橋一...
恩江大橋由北面的濟川橋和南面的平政橋連線而成,該橋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經歷了浮橋、木板橋、石墩梁木橋、石拱橋四個階段,先後遭水、火、兵毀十餘次,590多年後,終於建成了石拱結構的恩江大橋,橋長355.75米,北段橋面淨寬5....
減水橋又名濟川橋。這座橋的建造時間和橋的長度,寬度,形狀已無法考證。但根據《松江府志》記載,公元1463年,華亭知縣石玖在園泄涇上修築一座橋,名叫減水橋,後來有個叫謝虬的人重修建過一次,改名為濟川橋,直到1738年濟川橋...
⑷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⑸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即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即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
當年魏輔唐曾在此修建了一座兩礅三孔、橋面帶石柱石欄的石拱橋,命名“濟川橋”。但主體尚未完工就因橋面沉重、御洪能力差而垮塌。魏輔唐當即決定改建為青石墩三孔木橋。一九五二年夏天的一場特大洪水中把橋沖斷了,來往行人上街都...
據道光《泰州志·卷之四·河渠一》載:“泰州河渠總名有四,曰上河,曰濟川河,曰下河,曰城內市河。”又有“南官運河,在南門外,淮水由六閘入至沈家渡入泰州境,過南門高橋。”《泰州志·卷之四·河渠十一》載:“濟川橋,...
孫隱山位於瀏陽市城東。相傳為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棲隱之處。山麓有升沖觀、洗藥橋、洗藥井、煉丹台等勝跡,皆因紀念孫思邈而名。其中洗藥橋在縣城東門外、瀏陽河港口處,即今濟川橋。此橋為明代嘉靖元年重修,清同治六年水毀,後由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