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我市深化改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十一五”節能降耗成果,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節能工作回顧
(一)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節能任務目標。2006年-2010年,全市萬元GDP能耗分別比上年下降3.53%、4.64%、6.48%、5.40%和4.21%。2010年全市萬元GDP能耗為1.00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22.04%。2006年-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分別比上年下降5.59%、7.05%、10.35%、7.45%、6.67%。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為1.40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32%。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十一五”期間萬元GDP能耗和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22%的責任目標。除工業領域外,交通、建築、公共機構等其他重點領域節能效果也較為顯著,建築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2.2%,交通運輸業單位運輸量能耗下降5%,公共機構耗電、耗水連續3年同比降低5%,確保了“十一五”節能目標的按期完成。
(二)以較少的能源消耗支撐了經濟的較快增長。“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快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846.28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911億元,年均增長13.9%。同期,全市綜合能源消費量由2411.24萬噸標準煤增長到3524.59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7.89%,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0.57。其中,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13億元,比2005年增長81.8%,年均增長12.7%,而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年均增長4.12%,工業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0.33;2010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058億元,年均增長15.4%,而第三產業能耗年均增長13.48%,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0.87。
(三)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通過強力推進節能降耗,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低能耗行業快速發展。一是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全市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7.1∶46∶46.9調整為2010年的5.5∶41.9∶52.6,第三產業比重提高5.7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44.6%,比“十五”末提高2.8個百分點。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06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1.5%,產值和比重分別比2005年增加1508億元和11.4個百分點,並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名、優、特產品。三是推進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通過組織實施八大行業調整振興規劃,落實國家、省的一系列巨觀調控政策,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建立領導聯繫重點建設項目制度,開闢重點工業投資項目綠色通道,“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599.3億元,取得了明顯的產業提升效果。四是淘汰了一批落後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淘汰落後煉鋼產能150萬噸、煉鐵83萬噸、小火電機組40.2萬千瓦、水泥立窯生產線24條,超額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推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進度。五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取得較大進展,能源消費結構不斷最佳化。“十一五”期間,力諾瑞特、桑樂、豪客等企業已形成了完整的太陽能光熱、光電產業鏈,著力支持力諾集團光熱光電、山東晟朗光伏、華光光電子發光二極體(LED)等一批重點項目,積極推進濟南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風電、平陰大唐風電等項目建設,新能源產業已形成年銷售收入260億元的能力。全面推動民用建築太陽能熱水系統及成套技術套用,實施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築一體化建築面積721萬平方米。全市新建戶用沼氣池15萬戶,年減少能源消費4萬噸標準煤。
(四)推動了節能技術進步。“十一五”期間,十大節能工程在我市得到大力實施,一批重大節能項目得到國家、省、市支持。冶金行業的乾熄焦、燃氣蒸汽聯合發電、連鑄連軋、熱能梯級利用技術;水泥行業的水泥窯尾餘熱發電、窯體餘熱回收利用、助磨劑技術;熱電行業的冷卻水餘熱利用、熱電聯產技術;化肥行業的造氣爐煙氣餘熱回收、造氣爐渣綜合利用技術;煉油企業的火炬氣回收、低溫餘熱回收利用技術;循環流化床鍋爐、綠色照明、電機變頻調速技術、燃煤鍋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最佳化等重大節能技術得到廣泛套用,取得顯著的節能效果。全市公共機構照明、空調、電梯等實現了收效明顯的節能改造。作為國家“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我市目前運營的100輛柴電混合動力新能源客車,腳踏車能耗下降30%以上,至2012年,各種新能源汽車運營車輛將達到1610輛。
(五)建立了較完備的節能管理體系。“十一五”期間,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市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市政府節約能源辦公室、市節能監察支隊等節能管理和節能監察機構。各縣(市)區政府也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首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節能辦(科)等節能日常管理機構。重點用能企業在強化節能職能管理基礎上,設立了能源管理崗位,部分企業參加了能源管理師培訓,首批能源管理師已經持證上崗。初步構建了市、縣(市)區、企業三級節能管理網路,形成了較有力的節能工作體系,為有效開展節能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
(六)加快了節能服務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我市十分重視節能服務體系建設,充分開發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市場作用,切實提高節能效率,降低節能成本。行政區域內通過國家備案的節能服務企業13家,通過省認定的能源審計機構17家,具有能源利用監測資質的機構2家。上述單位對我市100戶重點用能企業、50戶重點公共機構進行了能源審計,實施契約能源管理項目22項,對部分重點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開展了能源利用監測,為全面摸清重點企業和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狀況、分析用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實現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十一五”期間,我市節能工作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高耗能行業比重偏高,能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我市能耗總量較大,清潔能源利用量較少、利用效率偏低,萬元GDP能耗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由低到高列第11位。二是大量落後設備仍然存在,工藝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間,我市淘汰了一大批落後產能,但總體上看用能設備舊,生產工藝落後,能源效率低的現象仍大量存在。三是節能基礎工作仍顯薄弱,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公眾節能意識有待增強,節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有待完善,節能統計監測、績效評價考核體系有待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節能長效機制建設尚未完全形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節約資源基本國策,堅持節能首位方針,通過提高全社會節能意識,完善節能經濟政策,加快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強化節能基礎管理和依法監管,在重點抓好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和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的基礎上,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全面推進全社會節能,構築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節能機制,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證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結構節能、技術節能和管理節能相結合。加快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以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嚴格限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加快淘汰改造落後產能。依靠技術進步,加快成果轉化,加大技術投入,推進技術創新。完善節能管理體系,提高節能管理水平。通過管理創新促進結構最佳化和技術進步,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結構最佳化和管理創新。
2.政府推動、企業主動和市場驅動相結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努力營造有利於節能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建立健全常態化節能管理制度和監察執法機制;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其最佳資源配置作用,調動企業和公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節能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節能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3.重點控制和一般管理相結合。實施節能分類管理,把重點領域和用能大戶作為監管重點,制定明確的節能目標與措施,督促其落實節能法規和節能標準,鼓勵其研究節能技術特別是關鍵共性技術,不斷改進工藝,提高節能效果。對一般耗能單位在嚴格依法管理的同時,注重政策引導和提供服務,通過先進單位的節能經驗帶動其節能管理上台階。
4.監察執法和自覺節能相結合。建立健全監察執法制度,完善節能管理制度,重點督查企業淘汰落後高耗能用能設備情況,督查企業能源管理人員培訓及持證上崗情況,強化企業單位產品能耗定額考核和完成情況。同時,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參與節能的良好氛圍,推動企業等節能主體自覺節能。
5.實現節能目標與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正確處理節能與發展的關係。一方面通過節能制約“兩高一資”產業盲目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最佳化和新型工業化的形成,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較快發展加快實現節能目標。
(三)任務目標。到2015年,基本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較為完善的節能目標約束體系、節能政策支持體系、節能監督管理體系、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和節能文化促進體系,節能管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15年,全市萬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年均降幅3.66%。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8%,年均下降3.89%,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各項節能目標。
三、工作重點
“十二五”期間,全市節能工作要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穩定增長,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加大產品深加工力度,延伸鋼鐵、建材、機械製造等行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大節能技術開發投入和推廣套用力度,加快傳統產業裝備水平的改造提升,提高節能技術水平。
(一)工業節能。
1.鋼鐵工業。一是調結構控總量。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精品鋼材,實現產品高端化、裝備現代化、生產清潔化、能源節約化。重點發展厚板、熱軋薄板、冷軋薄板、鍍鋅板、彩塗板、焊管等產品,加快高強度、高韌性特厚板材開發,推進配套汽車產業專用鋼板生產,形成完整的汽車、船舶用鋼系列產品,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精品鋼材基地。發展優質球墨鑄鐵產品,打造提升全國優質鑄造生鐵基地。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堅決按國家產業政策關閉“小燒結機、小焦爐和土法焦爐、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小軋機”,合理控制鋼鐵總量,增加優質鋼鐵產量比重。二是拓展餘熱利用領域。加強鋼鐵生產過程中餘熱余能的回收利用,提高回收率和利用率,實現全餘熱閉路利用。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鋼鐵企業餘熱利用的社會化。三是推廣套用節能新技術。大力推進生產設備大型化,廣泛推廣套用高爐噴煤、爐頂壓差發電、高爐煤氣乾法除塵回收、鐵水爐外處理、轉爐煤氣乾法除塵回收、鋼水爐外精煉、高水平的近終型連鑄連軋緊湊型流程、爐渣粒化處理,煉鋼頂底複合吹煉技術、濺渣護爐技術、快速成渣技術、終點控制技術和近終型高效連鑄技術,同時加大轉爐煤氣的回收利用、乾法除塵,提高轉爐、各工序水的回收綜合循環利用等技術,軋鋼實現全一火成材和鑄坯全面熱送裝工藝,並對上述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再創新。
2.電力熱力工業。推進電力行業節能。一是繼續調整電力產能結構。進一步提高濟南電網受電比重。配合省內第一個交流特高壓變電站(濟南特高壓變電站)及其500千伏送出線路的建設,積極接納區外來電。大力發展高參數大容量火電機組,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加快淘汰低效小火電機組,改善機組構成。二是加快節能技術改造。實施以降低廠用電率、降低供電標準煤耗、減少輸配(送)系統網損率為重點的節能改造工程。強化熱電行業節能。科學規劃大力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結合城鎮發展規劃科學規劃城鎮用熱,對工業園區、用熱量大的工業企業及建築物密集、有合理熱負荷需求的地方實行集中供熱。按照熱負荷需求合理配置供熱能力,優先使用黃台電廠、華電章丘電廠大型供熱機組實施集中供熱。隨著社會發展,將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逐步由市區向經濟發展較快城鎮推進。加快技術改造,減少能量損失,提高能源效率。開展分散式熱、電、冷聯產示範,對設備老化、技術落後的熱電廠、熱源廠進行技術改造。對供熱管網進行最佳化供熱布局改造,加快供熱汽改水改造,提高供熱效率,降低管網供熱損失。充分利用大型高耗能企業餘熱。將鋼鐵、石油化工等行業餘熱回收利用納入全市供熱總體規劃,優先利用企業餘熱進行供熱,減少一次能源消耗。
3.石油加工工業。石油煉製提高裝置開工負荷和換熱效率,最佳化操作,降低加工損失。以潔淨煤、高硫石油焦替代燃料油(輕油),推廣套用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和石油焦氣化燃燒技術,採用能量系統最佳化、重油乳化、加熱爐富氧燃燒、高效燃燒器及吸收式熱泵技術回收餘熱。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落後電機等設備。
4.化工工業。一是控制高耗能化工產業總量。“十二五”期間,不再擴大合成氨、燒鹼的生產能力。鼓勵發展能源消耗水平不高、“三廢”產生量少的新領域精細化工。二是淘汰技術水平不高、裝備簡陋、管理粗放的小化工企業。停止新建煤制氣、電解制氫等高能耗生產裝置,燒鹼採用離子膜法氯鹼生產技術。三是對反應、換熱、分離、乾燥等關鍵過程,推廣採用先進的節能工藝技術、催化技術及節能高效的合成反應器,減少反應步驟,降低反應溫度和壓力,加快反應速度,減少副反應,提高總收率。
5.建材工業。一是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加快行業結構調整步伐。全部淘汰水泥機立窯、土石灰窯,按照規定期限淘汰落後水泥磨機。加快發展節能、安全、環保型新型建築材料。二是推廣套用預拌混凝土和乾拌預混砂漿,加強散裝水泥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散裝率。三是加強水泥廠電氣和餘熱節能。從電網開始,在供、配、用電各環節上挖掘節電潛力,加強低溫廢氣和窯體餘熱的綜合利用。
6.機械工業。組織合理分工,實現大型鑄、鍛件專業化生產,對現役老舊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在鑄造業推廣沖天爐節能技術、中頻感應電爐諧波治理技術,套用CAD設計,推廣精密鑄造,降低廢品率。在鍛造業推廣套用鍛造加熱爐節能技術和高效電液錘技術。在熱處理業推廣降低熱處理爐熱損技術、餘熱回收技術和熱處理爐計算機控制及群控技術。焊接與切割業推廣套用逆變焊機、雷射焊接技術、等離子切割技術和雷射切割技術。機加工業實現龍門刨床節能改造和電動機改接降壓運行節能技術,研發套用低能耗智慧型化綠色工具機。
(二)建築節能。
1.新建建築節能。“十二五”期間,全市市區和縣城所在地、建制鎮規劃區所有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築,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和省規定的節能標準進行建設。對所有新建建築,一是按照節能標準嚴格把好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現場監管、驗收備案等關口,對達不到節能設計標準的依法依規進行處理,確保建築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100%。二是商品房供熱系統必須達到按熱計量收費的條件,並按有關規定同步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在買賣契約等檔案中要載明耗能量、節能措施等信息。三是在新區建設和大型公共建築建設中,適宜地區積極套用地源熱泵技術,建立地源熱泵供暖系統和太陽能供熱採暖系統。加快發展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推進太陽能供應生活熱水和供暖,開展太陽能與地源熱泵相結合的試點工程示範。四是加大新型牆體材料和節能門窗、供熱製冷、照明等建築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套用力度。大力推廣節能利廢建材和符合建築節能標準和相關國家標準的新型牆材。重點推廣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外牆與屋面複合材料,綠化遮陽、通風散熱和變形儲熱技術,採用中空玻璃、低輻射玻璃、太陽能控制玻璃,低導熱率的間隔條以及斷橋、複合、加設空腔等技術,限制玻璃幕牆的使用。到2015年,新型牆體材料套用比例達到98%以上。
2.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十二五”期間,全市繼續貫徹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政策,加大既有建築牆體圍護結構改造和採暖、空調等技術改造工作。一是對現有公共建築、賓館、飯店、大型商場等中央空調系統及配套供、用能系統,推廣智慧型化控制、變頻裝置、新風裝置、冰蓄冷裝置等,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節能技術、地熱源泵節能技術,提高各類建築整體用能效率。到2015年,機關事業單位、其他公益性建築樓群、三星級以上賓館(飯店),其供、用能系統及中央空調系統節能改造率達到80%以上。二是積極推進供熱體制和供熱管理方式改革,加大既有建築供熱分戶計量改造。“十二五”期間,供熱分戶計量和按熱收費的建築面積占全部集中供熱面積的50%以上;全市完成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任務600萬平方米。
(三)交通運輸節能。
1.公路運輸節能。一是加快運輸技術裝備更新換代和質量升級。限制超標準高耗油交通工具,實行乘用車油耗限值標準,提高燃油經濟性。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鼓勵開發使用節能環保型混合動力交通工具。二是推廣現代物流集約配送,降低物流、客流噸公里油耗。客運要加快發展銜接城鄉、適應城鄉運輸特徵的城際客運,並與鐵路、航空等運輸方式試行聯運。幹線貨運要以場站為依託,積極推行大型化(大噸位、大容量)、箱式化(貨櫃、半掛車、甩掛車)、專用化(針對貨物特性、物流作業特性)、高質化(型號系列的統一、內在質量的提升)運輸;城市配送貨運要積極實現小型化、專用化、環保化,具有與物流配送相適應的車輛。三是最佳化運輸結構。通過價格政策引導等措施,形成各種運輸服務方式和服務業態的合理比例關係,降低機動車活動密度,減少機動車行駛里程,實現公路運輸節能。
2.城市公交節能。一是優先發展公共運輸。進一步明確公共運輸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推進公共運輸信息化、低碳化發展。繼續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的規劃和建設,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汽(電)車為主體,出租汽車等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確立“近期實施BRT系統,遠期採用BRT與軌道交通相結合”的公共運輸發展模式。二是推廣使用新能源公車輛和環保型小排量汽車。實施新能源汽車行動計畫,城市公交客車、計程車等擴大推廣燃氣汽車或使用混合動力汽車;加快醇類燃料推廣和煤炭液化套用實施進度,進一步推行車用乙醇汽油替代燃料,改造推廣清潔燃料公車,環保型公車輛所占比例達90%以上;加大車輛更新和整修力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機動車存量,繼續運用財政補貼政策,加快老舊汽車報廢更新或拆解回收。三是加強路網建設,最佳化公交線網。改善濟南路網和路口節點布置,調整最佳化公交線網,統籌安排公交站點、線路、運力、換乘樞紐等設施,創造順暢的道路交通條件,解決線路設定不科學、車輛空駛里程多、機動車擁堵、能耗浪費等問題。
3.航空運輸節能。採用節油機型,加強管理,提高載運率、客座率和運輸周轉能力,降低油耗,提高燃油效率。
(四)商業節能。
1.加強商場節能。抓好大型商場、超市節能。推進新建商場在設計、施工、驗收、使用等環節全面執行國家建築節能標準,積極採用先進節電、節水技術,使用高效照明燈具、節能空調、智慧型控制系統等節能產品;加快既有商場空調系統、冷藏設備、電梯、照明、衛生間等設施的節能技術改造,大幅度降低電力消耗。
2.加強賓館飯店節能。鼓勵使用高效燃氣灶、高效空調、中水回用裝置、高效照明燈具等節能產品;推廣運用先進節氣、節水、節電、節油技術,組織實施空調、通風、照明系統及廚房節約燃氣、節約洗滌用水等改造工程,減少一次性消費品使用。
(五)公共機構節能。
1.加強公共機構建築節能。針對不同公共機構建築特點和能源消費類型,對公共機構建築圍護結構、中央空調、採暖、照明、電梯等進行節能改造。鼓勵採用蓄冷、蓄熱技術、中央空調系統節能技術、節能門窗、新型牆體材料等新技術、新產品;推廣使用高效節能電冰櫃、空調器等辦公電器,降低待機能耗;推廣使用智慧型高效集中採暖設備和淺層地源熱泵、太陽能等新技術、新能源。嚴格執行公共建築空調室內溫度最低(高)標準。
2.強化節能產品政府採購。修改完善《節能產品政府採購清單》,構建節能產品採購網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節能產品、設備強制採購制度,擴大節能產品採購範圍。
3.加強公務用車節能管理。制定和完善公共機構公務車輛配備配置標準,將公務用車納入節能產品採購範圍,鼓勵使用小排量汽車。積極推動公務用車改革,淘汰高耗能車輛,完善公務用車油耗定額管理。
(六)農業節能。
1.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研發推廣適合我市農村特點的快裝型沼氣裝備系統、高效太陽能沼氣裝置、戶用沼氣冬季產氣關鍵技術、大型沼氣綜合服務模式。依託畜禽養殖場,研製大中型沼氣專用技術裝備,實現工程裝備產業化;推進秸稈成型燃料加工裝備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研發攻關,大力推廣使用秸稈成型燃料,完善秸稈氣化技術及系統裝備,建設農村秸稈氣化工程;加大太陽能熱水器的推廣使用力度,提高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
2.推進農業科學種植。鼓勵採用滴灌等先進節水技術,全面替代落後的漫灌方式。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化肥集約利用。積極推廣新型施藥裝備,鼓勵使用生物製劑預防或殺滅病蟲害,逐步減少傳統農藥使用。
3.淘汰落後農業機械。加快老舊農機設備的淘汰更新步伐。強制報廢油耗大、作業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超期服役的農機設備,鼓勵採用節能高效的翻耕、播種、收穫機械及農產品粗加工機械。
(七)居民生活節能。加強節能產品監管,完善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規範節能產品市場,引導居民使用高效節能電冰櫃、空調器、電視機、洗衣機、計算機等家用電器,降低待機能耗。落實國家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政策,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燈具等高效節能和新能源產品。結合城市改建,開展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加快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使用。創建50個節能型示範社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節能技術研發,推廣先進節能技術。一是加快節能技術研發。充分發揮我市人才和研發優勢,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組織關鍵節能技術或核心節能技術研發,提高重大技術裝備設計、製造和系統集成能力,研究製造一批具有重大節能效果的成套裝備,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節能技術,逐步建立節能技術裝備創新體系,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節能裝備產業。二是加強節能技術推廣。鼓勵和支持企業套用節能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加快節能技術產業化步伐。在鋼鐵、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建築等重點行業,推廣套用國家發布的重點節能技術和省發布的3個節能100項等重大節能減排技術。三是加大節能技術國際合作。與有關國際組織、節能先進國家和企業廣泛開展節能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節能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不斷拓展節能國際合作的領域和範圍。
(二)完善節能法規標準,強化節能依法監管。一是完善節能法規配套制度。制定《濟南市節能條例》、《濟南市節能監察辦法》、《濟南市節能降耗預警方案》等規章,修改完善節能獎勵辦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辦法、節能統計監測及考核辦法等。積極做好能耗限額、節能技術和管理等地方標準的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地方節能標準體系。二是切實加強能源使用控制。加強對各縣(市)區、重點耗能行業、重點耗能企業的綜合能源消費量、耗電量、高耗能產品產量等的跟蹤監測,對能耗強度過高或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進行糾偏控制。完善能源消費預警調控制度,擴大調控範圍,降低調控幅度,加強能耗調控分析,提高預警調控能力。加強自備電廠監管,杜絕孤網運行,對熱效率和熱電比不達標的,堅決予以關停。三是加大執法力度。認真貫徹節能法律法規,在對重點用能單位能耗限額標準、能源利用狀況報告、能源統計計量標準、能源管理負責人制度執行情況加大檢查力度的同時,組織對能效標識、差別電價、景觀照明、中央空調溫度、公共建築照明和供暖能耗限額執行情況進行專項檢查,不斷擴大節能依法管理的範圍和深度,查處違犯節能法律法規的行為,減少能源浪費。
(三)完善節能財稅政策,加大節能政策支持。一是完善節能財政政策。加大財政對節能的支持力度。繼續在財政預算中安排節能專項資金並逐年適當增加,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支持節能重點工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高效節能產品推廣、高能耗設備淘汰補償和節能管理能力建設等。進一步加大財政基本建設投資向節能環保項目的傾斜力度,繼續加強新型牆體材料專項基金和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徵收管理,專款專用促進節能降耗。二是執行鼓勵節能的稅收政策。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在節能方面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取得節能、節電、節水顯著效果和從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企業、單位,依法依規給予稅收優惠,鼓勵更多社會資金投資節能環保產業。三是完善推動節能的價格政策和投融資政策。嚴格執行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差別電價和超耗能加價標準。落實國家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政策,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利用餘熱余壓、煤矸石和城市垃圾發電,並實行相應的電價政策。建立和完善綜合性的節能融資服務體系,加強節能融資信息服務,拓展節能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擔保機構、投資公司支持節能投資項目,為企業實施節能項目提供靈活多樣的融資服務。
(四)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建立節能市場機制。一是大力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加快節能服務產業發展,以契約能源管理分享節能效益為基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市場化節能服務機制。制定激勵政策,加強行業監管,強化行業自律,營造有利於契約能源管理等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加強用能計量管理,督促用能單位按規定配備能源計量器具,為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契約能源管理項目提供基礎條件。組織實施契約能源管理示範項目,扶持培育一批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發展壯大一批綜合性大型節能服務公司,建立規範有序的節能服務市場,使契約能源管理成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二是積極推進節能產品認證。研究制定推進我市節能產品認證的實施意見,對通過國家節能產品認證的實行獎勵,並納入濟南市節能產品政府採購補充清單。新建、改建、擴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優先採用通過認證的節能產品。圍繞全市產業布局,以節能認證產品為引導,提高企業節能產品認證的積極性,加快培育形成節能產品產業集群。貫徹《節能自願協定技術通則》國家標準,鼓勵用能企業與政府簽訂節能自願協定。三是實施節能量交易試點。積極探索能耗總量控制的方法,按照節能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原則,結合我市和各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分工、能耗狀況、節能潛力等情況,科學預測設定能耗總量指標,條件成熟時建立強度指標和總量指標相結合的約束性節能指標體系。在科學分解各縣(市)區節能任務目標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標準,搭建節能量交易平台,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適時引入能源消費總量交易制度,最佳化用能結構和工業布局。
(五)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構建節能產業體系。一是調整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按照拓展發展空間,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部署,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堅決控制新上“兩高”項目,“十二五”期間,全部新上工業項目的萬元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83噸標準煤以下,第三產業項目的萬元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51噸標準煤以下。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整體產業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十二五”末,將全市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38∶58。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魯能電氣產業園、紅帆低碳產業園、北車風電項目,力諾、桑樂等為核心企業的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鍋爐集團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生物質鍋爐、電站鍋爐及其設備,發光二極體照明和新能源汽車,地源熱泵等,提高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和水平,為技術節能提供物質支撐。按照新口徑,高新技術產值比重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三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加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實施力度,利用先進成熟的節能技術對傳統產業實施節能改造。調整最佳化鋼鐵、化工、建材等基礎原材料產業,改造提升消費品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挖掘市場消費潛力,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四是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大力推廣套用太陽能熱水器,積極實施光伏發電工程,因地制宜的發展風力發電、地源熱泵、生物質能套用項目,不斷提高新能源的使用總量。大力推進潔淨煤、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通過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最佳化我市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六)加強節能組織領導,深化節能全民行動。一是健全節能工作機制。各級政府要把節能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對節能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節能目標責任制度和節能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辦法,保證考核指標設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推行雙目標責任考核。繼續實行節能問責制,對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的政府、部門和重點用能企業,嚴格進行節能績效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同時,充分發揮各主管部門的作用,加強溝通,形成左右協調、上下聯動的節能工作機制。發揮節能中介作用,為企業提供節能信息、技術諮詢、宣傳培訓、節能產品推廣等服務工作。二是加強節能能力建設。加強節能管理信息平台、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大型建築節能監控信息平台等節能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節能管理支撐體系,全面提升能源計量、數據採集、統計分析、節能監測檢查、預測預警等方面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和能力建設,提高各級節能監察機構依法管理的裝備水平。積極組織能源管理師培訓,培育高素質的能源管理隊伍。建立和完善節能專家庫,為能源監測、能源統計、能源審計、節能諮詢等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深化節能全民行動。積極開展節能宣傳,通過舉辦展覽展示會、研討會、技術交流會、現場體驗活動,印製宣傳畫、宣傳手冊,播放公益廣告等,促使全社會樹立節能理念並為節能作貢獻。加強政府和企業節能管理人員以及重點用能設備操作人員的培訓,提高節能管理和操作水平。以宣傳節能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為重點,深入開展節能專題活動,弘揚節約風尚,倡導綠色消費,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加節能的良好氛圍。
一、“十一五”節能工作回顧
(一)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節能任務目標。2006年-2010年,全市萬元GDP能耗分別比上年下降3.53%、4.64%、6.48%、5.40%和4.21%。2010年全市萬元GDP能耗為1.00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22.04%。2006年-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分別比上年下降5.59%、7.05%、10.35%、7.45%、6.67%。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為1.40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32%。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十一五”期間萬元GDP能耗和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22%的責任目標。除工業領域外,交通、建築、公共機構等其他重點領域節能效果也較為顯著,建築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2.2%,交通運輸業單位運輸量能耗下降5%,公共機構耗電、耗水連續3年同比降低5%,確保了“十一五”節能目標的按期完成。
(二)以較少的能源消耗支撐了經濟的較快增長。“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快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846.28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911億元,年均增長13.9%。同期,全市綜合能源消費量由2411.24萬噸標準煤增長到3524.59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7.89%,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0.57。其中,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13億元,比2005年增長81.8%,年均增長12.7%,而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年均增長4.12%,工業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0.33;2010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058億元,年均增長15.4%,而第三產業能耗年均增長13.48%,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0.87。
(三)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通過強力推進節能降耗,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低能耗行業快速發展。一是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全市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7.1∶46∶46.9調整為2010年的5.5∶41.9∶52.6,第三產業比重提高5.7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44.6%,比“十五”末提高2.8個百分點。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06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1.5%,產值和比重分別比2005年增加1508億元和11.4個百分點,並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名、優、特產品。三是推進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通過組織實施八大行業調整振興規劃,落實國家、省的一系列巨觀調控政策,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建立領導聯繫重點建設項目制度,開闢重點工業投資項目綠色通道,“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599.3億元,取得了明顯的產業提升效果。四是淘汰了一批落後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淘汰落後煉鋼產能150萬噸、煉鐵83萬噸、小火電機組40.2萬千瓦、水泥立窯生產線24條,超額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推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進度。五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取得較大進展,能源消費結構不斷最佳化。“十一五”期間,力諾瑞特、桑樂、豪客等企業已形成了完整的太陽能光熱、光電產業鏈,著力支持力諾集團光熱光電、山東晟朗光伏、華光光電子發光二極體(LED)等一批重點項目,積極推進濟南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風電、平陰大唐風電等項目建設,新能源產業已形成年銷售收入260億元的能力。全面推動民用建築太陽能熱水系統及成套技術套用,實施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築一體化建築面積721萬平方米。全市新建戶用沼氣池15萬戶,年減少能源消費4萬噸標準煤。
(四)推動了節能技術進步。“十一五”期間,十大節能工程在我市得到大力實施,一批重大節能項目得到國家、省、市支持。冶金行業的乾熄焦、燃氣蒸汽聯合發電、連鑄連軋、熱能梯級利用技術;水泥行業的水泥窯尾餘熱發電、窯體餘熱回收利用、助磨劑技術;熱電行業的冷卻水餘熱利用、熱電聯產技術;化肥行業的造氣爐煙氣餘熱回收、造氣爐渣綜合利用技術;煉油企業的火炬氣回收、低溫餘熱回收利用技術;循環流化床鍋爐、綠色照明、電機變頻調速技術、燃煤鍋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最佳化等重大節能技術得到廣泛套用,取得顯著的節能效果。全市公共機構照明、空調、電梯等實現了收效明顯的節能改造。作為國家“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我市目前運營的100輛柴電混合動力新能源客車,腳踏車能耗下降30%以上,至2012年,各種新能源汽車運營車輛將達到1610輛。
(五)建立了較完備的節能管理體系。“十一五”期間,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市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市政府節約能源辦公室、市節能監察支隊等節能管理和節能監察機構。各縣(市)區政府也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首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節能辦(科)等節能日常管理機構。重點用能企業在強化節能職能管理基礎上,設立了能源管理崗位,部分企業參加了能源管理師培訓,首批能源管理師已經持證上崗。初步構建了市、縣(市)區、企業三級節能管理網路,形成了較有力的節能工作體系,為有效開展節能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
(六)加快了節能服務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我市十分重視節能服務體系建設,充分開發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市場作用,切實提高節能效率,降低節能成本。行政區域內通過國家備案的節能服務企業13家,通過省認定的能源審計機構17家,具有能源利用監測資質的機構2家。上述單位對我市100戶重點用能企業、50戶重點公共機構進行了能源審計,實施契約能源管理項目22項,對部分重點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開展了能源利用監測,為全面摸清重點企業和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狀況、分析用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實現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十一五”期間,我市節能工作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高耗能行業比重偏高,能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我市能耗總量較大,清潔能源利用量較少、利用效率偏低,萬元GDP能耗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由低到高列第11位。二是大量落後設備仍然存在,工藝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間,我市淘汰了一大批落後產能,但總體上看用能設備舊,生產工藝落後,能源效率低的現象仍大量存在。三是節能基礎工作仍顯薄弱,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公眾節能意識有待增強,節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有待完善,節能統計監測、績效評價考核體系有待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節能長效機制建設尚未完全形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節約資源基本國策,堅持節能首位方針,通過提高全社會節能意識,完善節能經濟政策,加快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強化節能基礎管理和依法監管,在重點抓好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和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的基礎上,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全面推進全社會節能,構築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節能機制,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證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結構節能、技術節能和管理節能相結合。加快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以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嚴格限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加快淘汰改造落後產能。依靠技術進步,加快成果轉化,加大技術投入,推進技術創新。完善節能管理體系,提高節能管理水平。通過管理創新促進結構最佳化和技術進步,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結構最佳化和管理創新。
2.政府推動、企業主動和市場驅動相結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努力營造有利於節能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建立健全常態化節能管理制度和監察執法機制;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其最佳資源配置作用,調動企業和公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節能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節能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3.重點控制和一般管理相結合。實施節能分類管理,把重點領域和用能大戶作為監管重點,制定明確的節能目標與措施,督促其落實節能法規和節能標準,鼓勵其研究節能技術特別是關鍵共性技術,不斷改進工藝,提高節能效果。對一般耗能單位在嚴格依法管理的同時,注重政策引導和提供服務,通過先進單位的節能經驗帶動其節能管理上台階。
4.監察執法和自覺節能相結合。建立健全監察執法制度,完善節能管理制度,重點督查企業淘汰落後高耗能用能設備情況,督查企業能源管理人員培訓及持證上崗情況,強化企業單位產品能耗定額考核和完成情況。同時,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參與節能的良好氛圍,推動企業等節能主體自覺節能。
5.實現節能目標與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正確處理節能與發展的關係。一方面通過節能制約“兩高一資”產業盲目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最佳化和新型工業化的形成,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較快發展加快實現節能目標。
(三)任務目標。到2015年,基本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較為完善的節能目標約束體系、節能政策支持體系、節能監督管理體系、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和節能文化促進體系,節能管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15年,全市萬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年均降幅3.66%。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8%,年均下降3.89%,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各項節能目標。
三、工作重點
“十二五”期間,全市節能工作要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穩定增長,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加大產品深加工力度,延伸鋼鐵、建材、機械製造等行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大節能技術開發投入和推廣套用力度,加快傳統產業裝備水平的改造提升,提高節能技術水平。
(一)工業節能。
1.鋼鐵工業。一是調結構控總量。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精品鋼材,實現產品高端化、裝備現代化、生產清潔化、能源節約化。重點發展厚板、熱軋薄板、冷軋薄板、鍍鋅板、彩塗板、焊管等產品,加快高強度、高韌性特厚板材開發,推進配套汽車產業專用鋼板生產,形成完整的汽車、船舶用鋼系列產品,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精品鋼材基地。發展優質球墨鑄鐵產品,打造提升全國優質鑄造生鐵基地。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堅決按國家產業政策關閉“小燒結機、小焦爐和土法焦爐、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小軋機”,合理控制鋼鐵總量,增加優質鋼鐵產量比重。二是拓展餘熱利用領域。加強鋼鐵生產過程中餘熱余能的回收利用,提高回收率和利用率,實現全餘熱閉路利用。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鋼鐵企業餘熱利用的社會化。三是推廣套用節能新技術。大力推進生產設備大型化,廣泛推廣套用高爐噴煤、爐頂壓差發電、高爐煤氣乾法除塵回收、鐵水爐外處理、轉爐煤氣乾法除塵回收、鋼水爐外精煉、高水平的近終型連鑄連軋緊湊型流程、爐渣粒化處理,煉鋼頂底複合吹煉技術、濺渣護爐技術、快速成渣技術、終點控制技術和近終型高效連鑄技術,同時加大轉爐煤氣的回收利用、乾法除塵,提高轉爐、各工序水的回收綜合循環利用等技術,軋鋼實現全一火成材和鑄坯全面熱送裝工藝,並對上述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再創新。
2.電力熱力工業。推進電力行業節能。一是繼續調整電力產能結構。進一步提高濟南電網受電比重。配合省內第一個交流特高壓變電站(濟南特高壓變電站)及其500千伏送出線路的建設,積極接納區外來電。大力發展高參數大容量火電機組,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加快淘汰低效小火電機組,改善機組構成。二是加快節能技術改造。實施以降低廠用電率、降低供電標準煤耗、減少輸配(送)系統網損率為重點的節能改造工程。強化熱電行業節能。科學規劃大力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結合城鎮發展規劃科學規劃城鎮用熱,對工業園區、用熱量大的工業企業及建築物密集、有合理熱負荷需求的地方實行集中供熱。按照熱負荷需求合理配置供熱能力,優先使用黃台電廠、華電章丘電廠大型供熱機組實施集中供熱。隨著社會發展,將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逐步由市區向經濟發展較快城鎮推進。加快技術改造,減少能量損失,提高能源效率。開展分散式熱、電、冷聯產示範,對設備老化、技術落後的熱電廠、熱源廠進行技術改造。對供熱管網進行最佳化供熱布局改造,加快供熱汽改水改造,提高供熱效率,降低管網供熱損失。充分利用大型高耗能企業餘熱。將鋼鐵、石油化工等行業餘熱回收利用納入全市供熱總體規劃,優先利用企業餘熱進行供熱,減少一次能源消耗。
3.石油加工工業。石油煉製提高裝置開工負荷和換熱效率,最佳化操作,降低加工損失。以潔淨煤、高硫石油焦替代燃料油(輕油),推廣套用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和石油焦氣化燃燒技術,採用能量系統最佳化、重油乳化、加熱爐富氧燃燒、高效燃燒器及吸收式熱泵技術回收餘熱。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落後電機等設備。
4.化工工業。一是控制高耗能化工產業總量。“十二五”期間,不再擴大合成氨、燒鹼的生產能力。鼓勵發展能源消耗水平不高、“三廢”產生量少的新領域精細化工。二是淘汰技術水平不高、裝備簡陋、管理粗放的小化工企業。停止新建煤制氣、電解制氫等高能耗生產裝置,燒鹼採用離子膜法氯鹼生產技術。三是對反應、換熱、分離、乾燥等關鍵過程,推廣採用先進的節能工藝技術、催化技術及節能高效的合成反應器,減少反應步驟,降低反應溫度和壓力,加快反應速度,減少副反應,提高總收率。
5.建材工業。一是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加快行業結構調整步伐。全部淘汰水泥機立窯、土石灰窯,按照規定期限淘汰落後水泥磨機。加快發展節能、安全、環保型新型建築材料。二是推廣套用預拌混凝土和乾拌預混砂漿,加強散裝水泥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散裝率。三是加強水泥廠電氣和餘熱節能。從電網開始,在供、配、用電各環節上挖掘節電潛力,加強低溫廢氣和窯體餘熱的綜合利用。
6.機械工業。組織合理分工,實現大型鑄、鍛件專業化生產,對現役老舊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在鑄造業推廣沖天爐節能技術、中頻感應電爐諧波治理技術,套用CAD設計,推廣精密鑄造,降低廢品率。在鍛造業推廣套用鍛造加熱爐節能技術和高效電液錘技術。在熱處理業推廣降低熱處理爐熱損技術、餘熱回收技術和熱處理爐計算機控制及群控技術。焊接與切割業推廣套用逆變焊機、雷射焊接技術、等離子切割技術和雷射切割技術。機加工業實現龍門刨床節能改造和電動機改接降壓運行節能技術,研發套用低能耗智慧型化綠色工具機。
(二)建築節能。
1.新建建築節能。“十二五”期間,全市市區和縣城所在地、建制鎮規劃區所有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築,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和省規定的節能標準進行建設。對所有新建建築,一是按照節能標準嚴格把好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現場監管、驗收備案等關口,對達不到節能設計標準的依法依規進行處理,確保建築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100%。二是商品房供熱系統必須達到按熱計量收費的條件,並按有關規定同步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在買賣契約等檔案中要載明耗能量、節能措施等信息。三是在新區建設和大型公共建築建設中,適宜地區積極套用地源熱泵技術,建立地源熱泵供暖系統和太陽能供熱採暖系統。加快發展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推進太陽能供應生活熱水和供暖,開展太陽能與地源熱泵相結合的試點工程示範。四是加大新型牆體材料和節能門窗、供熱製冷、照明等建築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套用力度。大力推廣節能利廢建材和符合建築節能標準和相關國家標準的新型牆材。重點推廣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外牆與屋面複合材料,綠化遮陽、通風散熱和變形儲熱技術,採用中空玻璃、低輻射玻璃、太陽能控制玻璃,低導熱率的間隔條以及斷橋、複合、加設空腔等技術,限制玻璃幕牆的使用。到2015年,新型牆體材料套用比例達到98%以上。
2.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十二五”期間,全市繼續貫徹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政策,加大既有建築牆體圍護結構改造和採暖、空調等技術改造工作。一是對現有公共建築、賓館、飯店、大型商場等中央空調系統及配套供、用能系統,推廣智慧型化控制、變頻裝置、新風裝置、冰蓄冷裝置等,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節能技術、地熱源泵節能技術,提高各類建築整體用能效率。到2015年,機關事業單位、其他公益性建築樓群、三星級以上賓館(飯店),其供、用能系統及中央空調系統節能改造率達到80%以上。二是積極推進供熱體制和供熱管理方式改革,加大既有建築供熱分戶計量改造。“十二五”期間,供熱分戶計量和按熱收費的建築面積占全部集中供熱面積的50%以上;全市完成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任務600萬平方米。
(三)交通運輸節能。
1.公路運輸節能。一是加快運輸技術裝備更新換代和質量升級。限制超標準高耗油交通工具,實行乘用車油耗限值標準,提高燃油經濟性。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鼓勵開發使用節能環保型混合動力交通工具。二是推廣現代物流集約配送,降低物流、客流噸公里油耗。客運要加快發展銜接城鄉、適應城鄉運輸特徵的城際客運,並與鐵路、航空等運輸方式試行聯運。幹線貨運要以場站為依託,積極推行大型化(大噸位、大容量)、箱式化(貨櫃、半掛車、甩掛車)、專用化(針對貨物特性、物流作業特性)、高質化(型號系列的統一、內在質量的提升)運輸;城市配送貨運要積極實現小型化、專用化、環保化,具有與物流配送相適應的車輛。三是最佳化運輸結構。通過價格政策引導等措施,形成各種運輸服務方式和服務業態的合理比例關係,降低機動車活動密度,減少機動車行駛里程,實現公路運輸節能。
2.城市公交節能。一是優先發展公共運輸。進一步明確公共運輸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推進公共運輸信息化、低碳化發展。繼續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的規劃和建設,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汽(電)車為主體,出租汽車等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運輸系統。確立“近期實施BRT系統,遠期採用BRT與軌道交通相結合”的公共運輸發展模式。二是推廣使用新能源公車輛和環保型小排量汽車。實施新能源汽車行動計畫,城市公交客車、計程車等擴大推廣燃氣汽車或使用混合動力汽車;加快醇類燃料推廣和煤炭液化套用實施進度,進一步推行車用乙醇汽油替代燃料,改造推廣清潔燃料公車,環保型公車輛所占比例達90%以上;加大車輛更新和整修力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機動車存量,繼續運用財政補貼政策,加快老舊汽車報廢更新或拆解回收。三是加強路網建設,最佳化公交線網。改善濟南路網和路口節點布置,調整最佳化公交線網,統籌安排公交站點、線路、運力、換乘樞紐等設施,創造順暢的道路交通條件,解決線路設定不科學、車輛空駛里程多、機動車擁堵、能耗浪費等問題。
3.航空運輸節能。採用節油機型,加強管理,提高載運率、客座率和運輸周轉能力,降低油耗,提高燃油效率。
(四)商業節能。
1.加強商場節能。抓好大型商場、超市節能。推進新建商場在設計、施工、驗收、使用等環節全面執行國家建築節能標準,積極採用先進節電、節水技術,使用高效照明燈具、節能空調、智慧型控制系統等節能產品;加快既有商場空調系統、冷藏設備、電梯、照明、衛生間等設施的節能技術改造,大幅度降低電力消耗。
2.加強賓館飯店節能。鼓勵使用高效燃氣灶、高效空調、中水回用裝置、高效照明燈具等節能產品;推廣運用先進節氣、節水、節電、節油技術,組織實施空調、通風、照明系統及廚房節約燃氣、節約洗滌用水等改造工程,減少一次性消費品使用。
(五)公共機構節能。
1.加強公共機構建築節能。針對不同公共機構建築特點和能源消費類型,對公共機構建築圍護結構、中央空調、採暖、照明、電梯等進行節能改造。鼓勵採用蓄冷、蓄熱技術、中央空調系統節能技術、節能門窗、新型牆體材料等新技術、新產品;推廣使用高效節能電冰櫃、空調器等辦公電器,降低待機能耗;推廣使用智慧型高效集中採暖設備和淺層地源熱泵、太陽能等新技術、新能源。嚴格執行公共建築空調室內溫度最低(高)標準。
2.強化節能產品政府採購。修改完善《節能產品政府採購清單》,構建節能產品採購網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節能產品、設備強制採購制度,擴大節能產品採購範圍。
3.加強公務用車節能管理。制定和完善公共機構公務車輛配備配置標準,將公務用車納入節能產品採購範圍,鼓勵使用小排量汽車。積極推動公務用車改革,淘汰高耗能車輛,完善公務用車油耗定額管理。
(六)農業節能。
1.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研發推廣適合我市農村特點的快裝型沼氣裝備系統、高效太陽能沼氣裝置、戶用沼氣冬季產氣關鍵技術、大型沼氣綜合服務模式。依託畜禽養殖場,研製大中型沼氣專用技術裝備,實現工程裝備產業化;推進秸稈成型燃料加工裝備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研發攻關,大力推廣使用秸稈成型燃料,完善秸稈氣化技術及系統裝備,建設農村秸稈氣化工程;加大太陽能熱水器的推廣使用力度,提高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
2.推進農業科學種植。鼓勵採用滴灌等先進節水技術,全面替代落後的漫灌方式。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化肥集約利用。積極推廣新型施藥裝備,鼓勵使用生物製劑預防或殺滅病蟲害,逐步減少傳統農藥使用。
3.淘汰落後農業機械。加快老舊農機設備的淘汰更新步伐。強制報廢油耗大、作業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超期服役的農機設備,鼓勵採用節能高效的翻耕、播種、收穫機械及農產品粗加工機械。
(七)居民生活節能。加強節能產品監管,完善能效標準和標識制度,規範節能產品市場,引導居民使用高效節能電冰櫃、空調器、電視機、洗衣機、計算機等家用電器,降低待機能耗。落實國家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政策,鼓勵消費者使用節能燈具等高效節能和新能源產品。結合城市改建,開展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加快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使用。創建50個節能型示範社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節能技術研發,推廣先進節能技術。一是加快節能技術研發。充分發揮我市人才和研發優勢,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組織關鍵節能技術或核心節能技術研發,提高重大技術裝備設計、製造和系統集成能力,研究製造一批具有重大節能效果的成套裝備,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節能技術,逐步建立節能技術裝備創新體系,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節能裝備產業。二是加強節能技術推廣。鼓勵和支持企業套用節能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加快節能技術產業化步伐。在鋼鐵、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建築等重點行業,推廣套用國家發布的重點節能技術和省發布的3個節能100項等重大節能減排技術。三是加大節能技術國際合作。與有關國際組織、節能先進國家和企業廣泛開展節能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節能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不斷拓展節能國際合作的領域和範圍。
(二)完善節能法規標準,強化節能依法監管。一是完善節能法規配套制度。制定《濟南市節能條例》、《濟南市節能監察辦法》、《濟南市節能降耗預警方案》等規章,修改完善節能獎勵辦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辦法、節能統計監測及考核辦法等。積極做好能耗限額、節能技術和管理等地方標準的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地方節能標準體系。二是切實加強能源使用控制。加強對各縣(市)區、重點耗能行業、重點耗能企業的綜合能源消費量、耗電量、高耗能產品產量等的跟蹤監測,對能耗強度過高或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進行糾偏控制。完善能源消費預警調控制度,擴大調控範圍,降低調控幅度,加強能耗調控分析,提高預警調控能力。加強自備電廠監管,杜絕孤網運行,對熱效率和熱電比不達標的,堅決予以關停。三是加大執法力度。認真貫徹節能法律法規,在對重點用能單位能耗限額標準、能源利用狀況報告、能源統計計量標準、能源管理負責人制度執行情況加大檢查力度的同時,組織對能效標識、差別電價、景觀照明、中央空調溫度、公共建築照明和供暖能耗限額執行情況進行專項檢查,不斷擴大節能依法管理的範圍和深度,查處違犯節能法律法規的行為,減少能源浪費。
(三)完善節能財稅政策,加大節能政策支持。一是完善節能財政政策。加大財政對節能的支持力度。繼續在財政預算中安排節能專項資金並逐年適當增加,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支持節能重點工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高效節能產品推廣、高能耗設備淘汰補償和節能管理能力建設等。進一步加大財政基本建設投資向節能環保項目的傾斜力度,繼續加強新型牆體材料專項基金和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徵收管理,專款專用促進節能降耗。二是執行鼓勵節能的稅收政策。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在節能方面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取得節能、節電、節水顯著效果和從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企業、單位,依法依規給予稅收優惠,鼓勵更多社會資金投資節能環保產業。三是完善推動節能的價格政策和投融資政策。嚴格執行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差別電價和超耗能加價標準。落實國家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政策,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利用餘熱余壓、煤矸石和城市垃圾發電,並實行相應的電價政策。建立和完善綜合性的節能融資服務體系,加強節能融資信息服務,拓展節能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擔保機構、投資公司支持節能投資項目,為企業實施節能項目提供靈活多樣的融資服務。
(四)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建立節能市場機制。一是大力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加快節能服務產業發展,以契約能源管理分享節能效益為基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市場化節能服務機制。制定激勵政策,加強行業監管,強化行業自律,營造有利於契約能源管理等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加強用能計量管理,督促用能單位按規定配備能源計量器具,為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契約能源管理項目提供基礎條件。組織實施契約能源管理示範項目,扶持培育一批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發展壯大一批綜合性大型節能服務公司,建立規範有序的節能服務市場,使契約能源管理成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二是積極推進節能產品認證。研究制定推進我市節能產品認證的實施意見,對通過國家節能產品認證的實行獎勵,並納入濟南市節能產品政府採購補充清單。新建、改建、擴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優先採用通過認證的節能產品。圍繞全市產業布局,以節能認證產品為引導,提高企業節能產品認證的積極性,加快培育形成節能產品產業集群。貫徹《節能自願協定技術通則》國家標準,鼓勵用能企業與政府簽訂節能自願協定。三是實施節能量交易試點。積極探索能耗總量控制的方法,按照節能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原則,結合我市和各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分工、能耗狀況、節能潛力等情況,科學預測設定能耗總量指標,條件成熟時建立強度指標和總量指標相結合的約束性節能指標體系。在科學分解各縣(市)區節能任務目標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標準,搭建節能量交易平台,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適時引入能源消費總量交易制度,最佳化用能結構和工業布局。
(五)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構建節能產業體系。一是調整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按照拓展發展空間,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部署,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堅決控制新上“兩高”項目,“十二五”期間,全部新上工業項目的萬元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83噸標準煤以下,第三產業項目的萬元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51噸標準煤以下。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整體產業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十二五”末,將全市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38∶58。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魯能電氣產業園、紅帆低碳產業園、北車風電項目,力諾、桑樂等為核心企業的太陽能光熱光伏產業,鍋爐集團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生物質鍋爐、電站鍋爐及其設備,發光二極體照明和新能源汽車,地源熱泵等,提高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和水平,為技術節能提供物質支撐。按照新口徑,高新技術產值比重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三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加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實施力度,利用先進成熟的節能技術對傳統產業實施節能改造。調整最佳化鋼鐵、化工、建材等基礎原材料產業,改造提升消費品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挖掘市場消費潛力,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四是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大力推廣套用太陽能熱水器,積極實施光伏發電工程,因地制宜的發展風力發電、地源熱泵、生物質能套用項目,不斷提高新能源的使用總量。大力推進潔淨煤、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通過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最佳化我市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六)加強節能組織領導,深化節能全民行動。一是健全節能工作機制。各級政府要把節能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對節能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節能目標責任制度和節能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辦法,保證考核指標設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推行雙目標責任考核。繼續實行節能問責制,對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的政府、部門和重點用能企業,嚴格進行節能績效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同時,充分發揮各主管部門的作用,加強溝通,形成左右協調、上下聯動的節能工作機制。發揮節能中介作用,為企業提供節能信息、技術諮詢、宣傳培訓、節能產品推廣等服務工作。二是加強節能能力建設。加強節能管理信息平台、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大型建築節能監控信息平台等節能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節能管理支撐體系,全面提升能源計量、數據採集、統計分析、節能監測檢查、預測預警等方面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和能力建設,提高各級節能監察機構依法管理的裝備水平。積極組織能源管理師培訓,培育高素質的能源管理隊伍。建立和完善節能專家庫,為能源監測、能源統計、能源審計、節能諮詢等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深化節能全民行動。積極開展節能宣傳,通過舉辦展覽展示會、研討會、技術交流會、現場體驗活動,印製宣傳畫、宣傳手冊,播放公益廣告等,促使全社會樹立節能理念並為節能作貢獻。加強政府和企業節能管理人員以及重點用能設備操作人員的培訓,提高節能管理和操作水平。以宣傳節能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為重點,深入開展節能專題活動,弘揚節約風尚,倡導綠色消費,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加節能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