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柴理論

〖典故〗濕柴源於國民政府在瀕於崩潰前,濫發大鈔,導致通貨膨脹,幣值狂跌。金圓券面額,從一元增到千萬元,市民生活苦不堪言,消費所需,動輒千百十萬。民怨沸騰,遂以“濕柴”作為金圓券的代名詞,謂其難以燃燒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濕柴理論
  • 拼音:shī chái lǐ lùn
  • 解釋:零鈔,小面值貨幣
  • 時間:國民政府時期
  • 理論新解:爆發企業行銷團隊能量的最大價值
“濕柴”,原義,火大無濕柴,濕柴理論新解,

“濕柴”

原義

再者,由於小面值的鈔票主要流通於市井之間,經過多次流通的鈔票大都變得潮軟殘舊。故此,人們將這些小面值的殘鈔稱為“濕柴”,頗有一番玩味。

火大無濕柴

老獵人喜歡用濕柴而不是枯枝幹柴來作燃料,主要是因為人們露宿在外,找不到那么多枯枝幹柴。想以枯枝幹柴來做燃料,根本就不可能。這種燒柴習慣看了難免有些犯疑惑,不知道這些新鮮濕柴怎么能現砍現燒地拿來作柴薪。在人們看來新鮮濕柴是很難著火燃燒的。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俗話說濕柴怕猛火,再怎么新鮮潮濕的樹枝椏柴遇到大火都燒得起來。要不山上那些森林怎么會在一場大火後完全化為木炭灰燼呢?所以就這樣這樣邊烤邊燒,邊燒邊烤,即所謂“火大無濕柴”。

濕柴理論新解

一根濕木柴難以點著,而一堆濕木柴,只要架設好,則很容易點著燃燒起來;這也是組織行銷爆發企業行銷團隊能量的最大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