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山書院

濂山書院,位於江西修水。宋慶曆初周敦頤任分寧主簿時建於東門外修河對岸旌陽山麓。遠離鬧市,風景優美,院名無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濂山書院
  • 位置:江西修水
  • 建於:東門外修河對岸旌陽山麓
  • 遠離鬧市:風景優美,院名無考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修水素有文章奧府之譽,自古及今,尤重教育,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學風濃厚遍及城鄉。自宋代起,書院林立,據不完全統計,修水有史記載的書院便有25所之多,而最具名氣的就有五所,濂山書院、鳳獻書院、梯雲書院、高峰書院和鰲峰書院等,尤以濂山書院為最。

歷史沿革

濂山書院始建於宋代慶曆初年,由時任分寧主簿、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所創。其院址在修江之濱的旌陽山下(即安坪港渡口上),依山傍水,明媚秀麗,元代時毀於兵燹,修整後更名為景濂書院,有景仰濂溪先生之意。
由於戰亂,元末明初時又屢遭焚毀,至明代天順三年(即公元1459年)重建於南崖的濂溪西岸(即寧州供銷社所在地),且仍用濂山書院舊名。
嘉慶時,有士人在書院北側新建一座山谷祠與濂山相伴,萬曆年間,書院修繕時將濂溪、山谷二公像塑於書院內,復更名為濂山書院。
明末清初期間,書院再次被毀,康熙七年(公元1663年)在知州徐永齡先生倡導和主持下再次重建,時隔不久又遭兵燹之禍,直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3年),在知州班衣錦先生主持下才得以恢復,並且還擴大了書院,整個書院占地數畝,分為上中下三重,下重為講經堂,中重為尊經閣,上重為文昌閣,照壁為魁星踢斗畫像,兩旁為生員住房,共有20餘間住所。
知州班衣錦尤重教育,在任期間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書院學子遍及寧州八鄉,書院也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全州最高學府,至清乾隆八年,書院仍復其濂山書院本名,且一直沿用至今。
濂山書院是全縣眾多書院中歷史最長、學子最廣、名氣最大、仕弟最多、興廢次數最多的一所書院。到民國末期,由於戰火不斷,最終無法逃脫厄運,遭全面拆毀。解放後,各地新興國立公學,自此,濂山書院也就結束了使命,但在史書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