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洪水

濁水溪洪水

濁水溪位於中國台灣省中部南投、彰化、雲林3縣境內,是從東往西流入台灣海峽的一條河流,全長186.6 千米,流域面積3 157 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5,平均年徑流量60.9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 63億噸。河水含沙量大,終年渾濁,顏色灰暗,故稱濁水溪.該河發源於台灣中央山脈合歡山南麓,西南流經霧社、卓社等村鎮,沿途接納萬大、十社、丹大、郡大諸山溪,至合流坪後,折往西流,經集集、二水,又有陳有蘭溪和清水溪匯入。二水鎮以下進入平原區,河道寬闊,中間有許多沙洲,大體分為兩股水流,北股仍稱濁水溪,南股則襲奪西螺溪入海(見圖)。二水鎮南的鐵路橋以東為濁水溪上游,以西為其下游。上游流域面積占全流域90%,下游北側的麥嶼溪和南側的虎尾溪汛期可分泄濁水溪部分洪水入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濁水溪洪水
  • 外文名:Zhuoshuixi River flood
降雨特性,洪水特性,

降雨特性

台灣省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只有冬夏兩個截然不同的季節.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北部受大陸氣團前鋒作用,氣候潮濕、寒冷,南部氣候乾燥;5~9月,海洋性暖流氣團占統治地位,雷暴雨和颱風頻繁。濁水溪流域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達2458.9mm,從西往東、自南至北、從平原到山區逐漸增大,上游合歡山地區超過3500mm,下游平原區為1500~2000mm,約8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1897~1970年共有271次颱風掠過或擦過該流域,平均每年3.67次,其中的56%發生在7、8月兩月。

洪水特性

濁水溪洪水以颱風暴雨為主要成因,暴雨覆蓋全流域,導致乾支流同時發生洪水。由於山區河流坡陡流急,洪水漲落迅速,洪水峰值大而歷時短,一次洪水歷時1~2天。雖然上游有霧社、萬大等水庫和日月潭調蓄洪水,但其容量較小,不能有效削減洪峰洪量。實測最大洪水發生在1960年7月31日~8月1日,由太平洋悉尼颱風暴雨形成。實測1、3、24h雨量霧社站分別為49.0、146.2、441.4mm;集集站分別為98.3、264.2、621.6mm,均為實測最大記錄。形成的特大洪水,集集站實測洪峰流量達10500立方米每秒。
流域內山區岩石大部分為節理多、強風化的沉積岩,當雨量強度大、河水流速大時,岩層即受到嚴重的侵蝕。地震作用也影響山坡穩定,加以人類活動影響,進一步加劇了侵蝕。大量的推移質和懸移質泥沙隨水流衝到濁水溪,平均含沙量達10.48千克每立方米,使河床不斷上升,泄洪斷面不斷減小。據55年的資料統計,濁水溪年平均淤積增長率為0.02~0.04m,致使兩岸堤防每隔一段時間即需加高一次,以維持一定的防洪能力。根據1956~1962年資料統計,每年平均入海泥沙總量達5160萬t,致使海岸線不斷向西延伸。
濁水溪洪水持續時間短,但破壞性大,經常破堤沖毀農田、村莊、鐵路、護岸工程、公路及其他公共設施。雖然防洪工程不斷加強,但洪災損失仍越來越大。據統計,年平均損失1958~1970年間較1913—1941年間增大了6.6倍。近年來山地災害也非常嚴重。1996年的賀伯颱風使南投縣濁水溪支流陳有蘭溪產生大規模土石流,造成27人死亡、14人失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