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唇齒擦音

濁唇齒擦音

濁唇齒擦音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濁唇齒擦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是v,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v。漢語中的吳語、關中話有此音,其餘像北京官語、粵語均清化為[f]。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濁唇齒擦音
  • 類型
  • 常用:一些口語
  • 特徵:發音方法是摩擦
  • 英語:visit和rave
濁唇齒擦音的特徵,該音見於英語,該音見於西班牙語,

濁唇齒擦音的特徵

發音方法是摩擦,表示要讓氣流通過位於發音部位的狹窄通道,發生湍流。
發音部位是唇齒,即是將下唇接觸上排牙齒髮音。
發聲類型是濁音,意味著發音時聲帶顫動。
本輔音是口腔輔音,表示發音時空氣能夠從口裡流出。
本輔音是中央輔音,表示氣流從舌中流過,不是從兩側流過。
氣流特點是氣流從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從口腔或喉門流出。

該音見於英語

英語中以v標示此音,如visit和rave。以其他缺少此音的語言為母語的人要讀這些字時,可能會以清唇齒擦音[f]、濁雙唇塞音[b]或者雙唇無擦通音[β̞]代替。例子有日語、漢語部份方言,如客家話、閩語等,以及印度-雅利安語支的語言等。

該音見於西班牙語

在前古典時期的歐洲西班牙語中,音素/v/和音素/b/是分開的。但在大約十四至十五世紀時/v/就被/b/漸漸取代。但究竟音素v代表的是[v]還是濁雙唇擦音[β]在語音學界仍然有分岐。有語音學家認為v應該是代表[v], 但亦有人持相反意見。 雖然如此,大部分研究都同意到了十七世紀,西班牙人都不再區分音素/v/和/b/。 某些被分隔的口音可能到了十七世紀仍然區分這兩個音素,但到現在,無論是歐洲還是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都不再有這種差別,/v/和/b/都只會讀成濁雙唇塞音[b],或者在兩個元音中間讀成濁雙唇擦音[β]。這種轉變令人經常會將字裡面的v和b混淆。例如,bajar和derivada會被誤寫為"vajar"和"deribada"。因為在小楷字母中b比v高,人在串字時將"b"講成"B grande"(大字母B),將"v"講成"B chica" (小字母B)來避免誤寫。某些受過教育的人,尤其在受英語影響深的美國會嘗試以串字的規則來區分b和v,但推行西班牙語的機構皇家西班牙學院已經不再支持這種做法,並視這為不正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