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熱帶陸生中小形植物。植株高10-25厘米。根狀莖短,直立,被淡棕色狹披針形鱗片。
澤瀉蕨 葉簇生,近二型,能育
葉柄 遠較不育葉柄為長(生於密林下的能育葉柄長過不育葉柄2-3倍,生於乾旱灌叢下的約1倍),約6-18厘米,粗約1毫米,栗色或紫黑色,略有光澤,被張開的紅棕色鑽形鱗片和紅棕色節狀長毛;葉片卵形、長卵形或戟形,長3-6(10)厘米,寬2-4(6)厘米,先端鈍或圓,基部深心臟形,與葉柄成斜面。
葉脈 網狀,網眼小而密,長六角形,斜上,無內藏小脈,兩面不甚明顯。葉乾後草質,上面淡褐綠色,無毛,下面褐棕色,疏被棕色鑽狀小鱗片(沿主脈較密),葉邊有紅棕色節狀毛疏生。
孢子囊 群沿網脈著生,棕色,無蓋。染色體2n=12。
生長環境 澤瀉蕨生於熱帶密林下的濕地、溝谷及灌叢中,耐陰,喜濕熱環境,相比較於其他蕨類植物,澤瀉蕨可適應較大的溫度幅度,但是低於15℃的低溫會嚴重
抑制 植株生長和幼葉的萌發,生長適宜溫度為20℃-30℃。對濕度要求65%以上,最佳濕度為80%-90%。澤瀉蕨耐陰蔽,適當強度的光照能極大地促進植株生長,但應避免強烈日光直射。
澤瀉蕨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南部、
海南 (樂東、崖縣、羅江)及
雲南 南部(勐海)。海南常見。也廣布於
印度 南部、斯里蘭卡、
馬來西亞 、菲律賓、越南、寮國、
高棉 等地。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繁殖方法 芽孢繁殖成活率很高、周期短,是澤瀉蕨最簡便的繁殖方式。通常在適當調控水肥供給的情況下,葉片與葉柄連線處會陸續出現芽孢。芽孢經4周左右即可長成幼苗,幼苗帶有少量的根系,可用枝剪將幼苗連同葉片一起剪下,在幼苗基部留下適當的葉片作為幼苗的營養供體,剪掉枯萎的部分。每株幼苗均可獨立裝盆,栽培基質蓋過幼苗基部即可,每次噴淋之後,應檢查根部是否裸露,如發現裸露應及時覆蓋。剪取芽孢時應將殘留的葉柄也一同剪除,以免植株整體影響觀賞性。芽孢若不及時剪下,會隨枯葉落到底部。
栽培技術 澤瀉蕨根系發達,根系較長,栽培時需要剪除多餘的根系。由於一般為單株種植,株型較小,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容器。澤瀉蕨對栽培基質的要求不嚴,為了獲得更好的生長,加快根狀莖生長及根系發育,提高觀賞價值,一般採用腐殖土+粗沙或沙壤土+腐熟椰糠,均按1:1比例混勻。在花盆出水孔處先墊置一塊碎陶片或一層紗網以利於滲水,再向盆內添加栽培基質至2/3高度,然後將植株放置盆中央,向盆內均勻添加基質固定植株,厚度以蓋過根莖1厘米為宜。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
暴曬 1-2天。這種方法可以增加根系的底部透氣性,為根系的生長提供空間。澆水方法為噴淋,每次噴淋之後,土壤會向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添加少量腐殖土,但不宜將植株基部芽點覆蓋住。待植株生長穩定之後,不用再添加腐殖土。
澤瀉蕨 病蟲防治 澤瀉蕨病蟲害發生較少。如植株漚水過久,應預防真菌類病害如
炭疽病 等。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施預防。
褐斑病常發生在葉片的頂端,受害葉片初期為圓形黑斑,後擴大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黑褐色,中央灰黑色並有小黑點,此後病斑擴大迅速,葉片最後變成黑色,乾枯死亡。防治時發現有病株要立即隔離噴藥或剪除並集中焚燒,同時噴藥保護。可採用50%多菌靈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爾多液等藥劑。在澆水過多或濕度過大時,也易發生生理性的病害葉枯病,發病初期可用50%的代森銨水溶液300-400倍液、70%的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等藥劑噴施防治。
蚜蟲常見的有黑色和綠色兩種,通常出現在早春和夏初,常群居於幼嫩莖梢處。為害時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株體內的汁液,使植物生長停滯,葉片變黃。蚜蟲的分泌物常招致各種黴菌的寄生,易產生煤污病。防治時,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再噴施40%樂果或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殺滅菊酯2000-3000倍液、2.5%
魚藤精 1000-1500倍液、敵百蟲1000倍液等殺滅。
主要價值 澤瀉蕨葉片終年常綠,圓滿可愛。植株適應性強,生長迅速,養護簡單。適宜盆栽觀賞、池塘及溪流點綴、吊盆懸掛欣賞,也可用於組合盆栽,是家居觀賞,辦公室、會議室綠化,牆面及窗台點綴的好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