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打鐵花,是山西晉城市的一項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因晉城古稱澤州及澤州府而得名。
打鐵花需要架起化鐵水的熔爐,倒進煤炭,用鼓風機吹,待通紅的爐火燒起來。打鐵花師傅用鋼絲繩蘸上金屬汁,操起板子,隨著一下用力的擊打,激起鐵水沖天,火星四射。
在山西晉城境內比較著名的有晉城市郊區的大陽鎮和巴公鎮的打鐵花習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澤州打鐵花
- 地理標誌:山西·晉城(古澤州府)
- 批准時間:2012年
- 非遺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悠久的冶鐵史,表演形式,操作流程,歷史起源,保護狀況,
悠久的冶鐵史
澤州打鐵花的輝煌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它的採礦煉鐵業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冶煉史同步興起。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冶煉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山海經》曾記:“虎尾山之陰有鐵礦”,指的就是古代澤州府地區的大陽至今還在開採的虎尾山礦區。晉國最早使用的煉鐵鼓風爐,首先在大陽發明和使用。連戰國最著名的“陽阿古劍”也產自這裡,它刀刃鋒利,削鐵如泥,當時的大陽已成為北方各諸侯國製造兵器所需生鐵的重要產地。
明、清兩代,澤州府(今晉城)境內的大陽鎮的採煤、煉鐵和鑄造行業最為鼎盛,不僅產有鐵鍋、鐵釘、鐵鎖等生活用具,而且鐮刀、斧頭、鐵鍬、犁鏵等農具樣樣齊備。《中國實業志》記載,清代山西冶鐵中心在古澤州府,也就是今天的晉城市,熟鐵爐業爐數約計百餘座。
《山海經》曾記:“虎尾山之陰有鐵礦”,指的就是古代澤州府地區的大陽至今還在開採的虎尾山礦區。晉國最早使用的煉鐵鼓風爐,首先在大陽發明和使用。連戰國最著名的“陽阿古劍”也產自這裡,它刀刃鋒利,削鐵如泥,當時的大陽已成為北方各諸侯國製造兵器所需生鐵的重要產地。
明、清兩代,澤州府(今晉城)境內的大陽鎮的採煤、煉鐵和鑄造行業最為鼎盛,不僅產有鐵鍋、鐵釘、鐵鎖等生活用具,而且鐮刀、斧頭、鐵鍬、犁鏵等農具樣樣齊備。《中國實業志》記載,清代山西冶鐵中心在古澤州府,也就是今天的晉城市,熟鐵爐業爐數約計百餘座。
表演形式
澤州打鐵花,是山西晉城市的一項民間表演藝術,打鐵花需要架起化鐵水的熔爐,倒進煤炭,用鼓風機吹,待通紅的爐火燒起來。鐵花師傅們帶著幾個人趕緊為爐子添加廢舊的鐵、鋁、銅等金屬材料,因之使用這些材料打出來光線不一樣。一般鑄造用的鐵水一般溫度能達到1300-1400攝氏度,但是打鐵花不一樣,必須更高要到1600度以上,只有這樣才能融化的更徹底,打出的鐵花才會開的更大更美。夜幕降臨,表演開始,只見一個又一個壯漢手操鐵水,奮力一擊,直接打到自己頭頂,鐵水在頭頂迅速崩裂開來,宛如一把大傘將表演者籠罩。
操作流程
打鐵花是古代澤州和澤州府地區,也就是今山西晉城市特有的一種風俗之一,這種傳統的習俗又來已久,和煉鐵這門工藝密切相關,是老百姓從勞動中發明的一種娛樂方式。
每逢正月十五前後的晚上,鐵匠師傅就把小煉鐵爐和風箱準備後,把爐子點著,鼓動風箱把廢鐵熔化。旁邊有人把木板準備好,木板上用鋸末圍成一個圓圈。二十分鐘過後,鐵水流了出來,幾個打鐵花師傅將鐵水裝進特製的容器,帶到高地旁,用鋼絲繩蘸上金屬汁,操起板子,隨著一下用力的擊打,鐵水沖天而起,打到幾米的高空,立刻火星四射。
歷史起源
山西省晉城市是著名的煤鐵之鄉,煤、鐵資源的開採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澤州府先民就開始使用煤炭冶鐵,這裡生產的陽阿劍曾獨步天下,據說能夠“陸斷牛馬,水截鴻雁”。正是由於冶煉行業的高度發達,這裡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煙花打鐵花,它的綻放靠的不是火藥,卻是廢鐵融化的產物—鐵水。
據考證,“打鐵花”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其中蘊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冶鐵文化、道教文化、民間工匠文化、祭祀文化、社會文化、節慶文化等大量古代文化成果和元素。“打鐵花”是古澤州府(今山西晉城市)的一項傳統表演項目,用熔爐將鐵熔化成鐵水,然後灑向空中,鐵水拋上空中時形成美麗的“焰火”,就像天女散花,散落地上時,就像潑金撒銀。
澤州打鐵花的起源,因在晉城地區每年正月十九有個廟會,過去的老年人都相信迷信,正月十九打鐵花就是給魑魅魍魎看熱鬧,因此家家戶戶正月十五、十六把老祖先往外一送,就是要都禱告去他們去趕鐵花會吧。
保護狀況
2011年4月18日起,澤州打鐵花習俗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2012年,山西晉城市澤州打鐵花習俗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