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山庵

澤山庵位於出慈谿市觀海衛南門向東南方向二里許的澤山村。唐朝時有一位印度西羅國高僧,橫渡經過澤山,在陡門關旁結廬造庵。這就是傳說中澤山庵的起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澤山庵
  • 別名:夕庵
  • 地理位置:慈谿市觀海衛澤山村
  • 起源:唐代印度高僧所建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起源,澤山清規,澤山禪院,

地理位置

慈谿觀海衛南門向東南方向二里許,有澤山村,其名來自村前兩座橫亘東西的小山。西首一座稱上澤山,東邊一座為下澤山,兩山相隔近一里,遠遠望去像一座經過人工雕刻的筆架,又清拔秀出,如攜手並肩而立的兩人,故又稱姊妹山。
早年銀浪山外還是淺灘與深水相混之區。附近漁民出海打魚,因兩澤山地處南北通道的要衝,又是出海標識和天然屏障,而山腰處水道較深,所以此地成了漁船進出的必經之路。後代詩人張楷曾用 “谷深如子午,地僻似柴桑”來形容。特別是在漲潮時,此處急流迴旋,時而碧空如洗,驕陽如火,時而陰雲密布,寒風颼颼,來往船隻常常在激流怒濤中葬身魚腹,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一首民謠:
上澤山,下澤山,中間有道鬼門關 (陡門關)。水浪如同風虎嘯,多少船民變老三。

歷史沿革

起源

佛教自南北朝以來,到唐朝寺廟林立,後宋太祖下令在成都雕刻印刷 《大藏經》,乾德四年 (996),有僧人150人要求去印度求法,中外佛教交流出現一次新的高峰。有一位印度西羅國高僧,橫渡經過澤山,正遇上狂濤怒浪如獅吼虎嘯。他棄舟登岸,站在澤山之巔,極目遠眺波濤洶湧的大海,出於戒除天險普渡眾生之用心,在陡門關旁結廬造庵。這就是傳說中澤山庵的起源。
高僧在上澤山搭建三間茅屋,樂助一尊觀音,供出海漁民朝拜祈福。據民間傳說由於該高僧虔誠誦經感動觀音大士,其佛像前碩槃法水終年不乾,眾生飲之可卻病延年,故澤山庵又名 “碩槃”。此後,每當夜幕降臨,澤山之上總燃起一盞明燈,照亮歸來航船的路程,民間有 “夕陽西下燈火起”的說法,故澤山庵又稱 “夕庵”。
明候補北科阮震亨 《草吟作夕庵一名碩槃》二詩中有 “西來大士新蓮社,東發先生舊草堂。鶴夢翩翩何處覓,碧山松頂白雲鄉”及 “百里天風海角寒,夕陽雲斷促歸翰”等的句子。漁民們出海前夕都去祈求平安,歸來魚蝦滿倉, “漁師罷釣長竿靜,犢子驅車下澤安”之句寫出了當年的境況。後來滄海桑田,江、浦逐漸定型,澤山一帶海岸線推移,陡門關奪命之險徹底消失,澤山庵卻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澤山清規

根據澤山庵考證資料,元朝武宗至大四年 (1311),有位壹鹹法師在此修編 《澤山清規》 45項。為此,筆者會同澤山村幹部翁高翔、翁賢達和翁伯達三位先生,拜會悟明法師,並一起往五磊禪寺求證。悟明法師查閱了1993年9月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 《佛學辭典》第1295頁的 《禪林備用清規》一目,裡面記載禪林備用清規又稱澤山清規,凡10卷,收於一部典籍的第112冊,匯集古來禪林叢規、禮法等,列舉聖節升座誦經、坐禪、楞嚴會、專使請住持、百丈龜鏡文、持犯軌儀、當代住持涅槃、日用清規等。泰定二年 (1325)清容居士袁桷還為此作敘,稱壹鹹法師 “……澤山壹鹹大師始輯,廣其未備,詢於耆舊,證於編簡,作備用十卷……鹹師縛律以為禪,守其師說,不肯以從於人。清嚴峻整,講道不輟,頑薄敬避,其死也尤奇偉。”
袁桷 (1266-1327)是鄞縣人,參與編修宋、遼、金三史,還編纂 《延祐四明志》長於取證, 《四庫總目提要》稱之為 “考核精審”,有 “無證不成文”之說,他的敘述是切實可信的。故有人說 《澤山清規》成書於澤山,與六百多年後的1931年6月至11月,弘一法師在金仙寺創設 “南山律學院”,亦幻等高僧在寺內建 “白湖講舍”和 “人海燈社”等佛學團體,不但有歷史淵源而且一脈相承,這一切可為慈谿佛教發展歷史提供許多研究的新資料,也可以填補寧波地區元代佛教發展狀況的空白,也是浙東乃至江南佛教史上一項重大的發現。
也有資料表明這 《澤山清規》所指的並非此處澤山,因為清規編者壹鹹法師自謂 “廬山東林太平興龍禪寺住持比丘”,但此說難以證明壹鹹法師從來沒有到過觀海衛澤山,更不能排除壹鹹法師自觀海衛澤山雲遊至廬山駐錫的可能。何況澤山庵發展史里記載了壹鹹為該庵的開山鼻祖,前後證據都可印證澤山清規成書於澤山庵之說。然既有資料,也有與資料不同的看法,有待後人進一步考證了。

澤山禪院

據嘉靖 《觀海衛志》記載,澤山原名櫟山,南宋末年,吏部郎黃震棄官歸隱於此,築室以居,著書立說,德澤布諸鄉,把櫟山改為澤山,他的居室名曰 “澤山行館”,年久而毀。乾隆十七年 (1752),澤山翁家六桂堂獨資建造澤山禪院,後改名澤山庵,成了翁氏家族的家庵,因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列 “三北名庵”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