钁把戲是從黃河經北地區流傳到澠池縣南村鄉的一種戲曲形式,具有歷史悠久,古老濃郁動情的特點,是黃河沿岸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在懷梆戲的基礎上加進濃郁的地方戲內容而形成的更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形式。起源於元末明初流傳至今,具體年代無從考究,南村鄉藝人在農閒和農曆節慶時節時有活動。1999年移民搬遷後曾在鄉里演出钁把戲唱腔以梆定板,屬河南梆子的一種,長期流傳於民間,念白、音樂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與鄉土氣厚,它在唱腔、伴奏、表演等方面都具有粗獷、奔放、豪邁、激越之特點,慷慨激昂、唱作並舉、載歌載舞,钁把戲以大本劇目演出,生、旦、淨、末、旦劉全,不同的角色行當有不同的規範和路數,唱腔靠弦通以CT調為主,沒有女角、女角為男角反串,唱腔分為四大類:即“慢板”、“二八板”、“流雲”、“散板”,钁把戲作為一種藝術形工,必將對繁榮河南戲曲事業,發展稀有劇種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由於傳承形式單一,黃河小浪底水庫移民,又加上處於深山區,交通不便,藝術交流少,它的觀眾群及傳承人員越來越少,目前一些老藝人已年愈古稀,挖掘、整理和保護钁把戲這種戲曲藝術,並將它發揚廣大,讓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放異彩,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澠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