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會盟

澠池會盟

“澠池會盟”是發生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議定在澠池西河之外進行會盟。

在宴會上趙國上大夫藺相如與秦國君臣進行了有理有節、針鋒相對的鬥爭。經過艱苦的談判,秦趙兩國最終和談成功,雙方偃旗息鼓暫時停止了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澠池會盟
  • 事件時間:公元前279年
  • 會盟雙方:秦趙兩國
  • 會議結果:成功
會議背景,會議過程,事件經過,相關插曲,會議結論,歷史影響,

會議背景

春秋戰國時,秦昭襄王多次發兵攻打趙國,趙國雖處劣勢,但武有老將廉頗,文有上大夫藺相如,短時期內也是難以征服的。秦在對趙實行軍事重壓的同時又展開政治外交攻勢,以期達到吞併趙國的目的。秦昭王提出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面。當時澠池尚且是韓國的邑,但已經是韓秦邊境。距離秦近而距離趙遠。因為楚國國君不久前曾經被秦國扣留,所以趙王首先考慮到自身安全,害怕不想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藺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會議過程

會盟時秦王以強凌弱,脅迫趙王鼓瑟且令記入秦史。藺相如憤然而起,請秦王擊缶,秦王怒而不允,藺相如正氣凜然迫使秦王擊缶,亦令記入趙史。秦王隨員惱羞成怒,讓趙國割15座城池給秦王祝壽,藺相如寸土不讓,則要秦國獻都城鹹陽做趙王壽禮。

事件經過

秦趙會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真實故事,司馬遷的《史記》把當年的“澠池會盟”描寫得活靈活現,戲曲《將相和》把秦趙會盟表演得有聲有色。這個故事發生在古河洛地區、今豫西澠池縣。古秦趙會盟台位於今澠池縣城西約1公里,澠水和羊河之間,1941年,曾在衛立煌、章士釗等人的贊助下予以重修。1986年,澠池縣大規模重修會盟台,使其顯得空前壯觀。台高14米,台頂呈八角形,中央建亭子,雙層八角尖頂仿古式,上覆金色琉璃瓦,高8米。亭中豎四方形巨碑,上刻《重修古秦趙會盟台碑記》及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等人的題詞,為澠池縣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幾座城池,趙國還損失了兩萬多軍隊。趙國雖然打了敗仗,可是趙軍繼續英勇抗擊秦軍,秦軍的攻勢被遏制了。秦昭襄王認為雙方相持不下,倒不如先和趙國講和,騰出力量去攻打楚國。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臣到趙國去,約趙惠文王會盟於澠池,互相修好。
趙王害怕強大的秦國,想推辭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是個辦法,便勸趙王說:秦王來約,大王不去,那就是表示我們趙國沒有力量,因此還是應該去。
於是,趙王決定去澠池赴會,並和藺相如一同前往。大將軍廉頗將趙王送到邊境,在分別的時候,廉頗和趙王約定說:“這次大王去澠池,估計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日期還不回來,請大王讓我們立太子為王。”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部署了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趙王到了澠池,和秦王會見了。雙方見面行過禮,便在宴席上敘談。秦王飲著酒,慢慢高興起來,就有意侮辱趙王。他對趙王不客氣地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裡有瑟,請你彈一曲給我們聽聽!”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來,把這件事情寫在簡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令趙王彈瑟。
藺相如認為這是對趙國的莫大侮辱,心裡十分惱火。於是他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樂器,我獻上一個缶(瓦罐),請你敲擊缶讓大家快活快活。”秦王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見秦王不肯敲,便端起缶走過去,跪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的要求,在這五步之內,我拼著不要腦袋,也要以頸血濺你一身。”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衛看到這般情景,拔出刀來逼近藺相如。藺相如瞪大眼睛,大聲喝退了衛兵,秦王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記錄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盟,趙王命秦王為其擊缶。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占到便宜,就說:“今天相會不易,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替秦王祝福!”藺相如也不示弱,說:“既然趙王獻城替秦王祝福,那么請秦王把國都鹹陽獻出替趙王祝福!”一直到宴席結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而勇敢地和秦國的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秦國始終沒有占到便宜。當時秦國知道趙國的大將廉頗率領軍隊駐紮在國境邊上,也不敢貿然動武。自此,秦、趙兩國之間暫時保持了和平的局面。
澠池會盟是秦、趙兩國政治外交上的一場較量。由於藺相如不顧個人安危,機智勇敢,挫敗了秦國的囂張氣焰,滅了秦國的威風,長了趙國的志氣,因此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相關插曲

廉頗為趙將伐齊有功拜為上卿。時藺相如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詐以十五城換和氏璧。趙王從繆賢薦,遣藺相如出使秦國。相如不辱使命,既挫敗了秦王陰謀,又完璧歸趙。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趙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勿行。廉頗、藺相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記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擊瑟”。趙王彈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秦盆缶,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悅,為之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前曰:“某年月日,秦王來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會議結論

秦趙兩國最終和談成功,雙方偃旗息鼓停止戰爭,化干戈為玉帛。為表示誠意,雙方捧土成丘掩埋兵器和盟書。

歷史影響

秦趙會盟一事的紀念歷代不衰。自明代公元1594年就有知縣王之都建亭於會盟台上。清嘉慶時(公元1808年)重修。1941年,經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和章士釗倡議修建“古秦趙會盟台”,歷時四年,目的當然是為了激勵當年全民抗戰的士氣。章士釗作《唐多令·景藺》詞,衛立煌作《重修秦趙會盟台記》、郭昌錦作《重建秦趙會盟台記》。都刻於碑上。後毀於文革。1985年,古秦趙會盟台集資重修。三面各有名家書法題字,正面為縣政府作《重修古秦趙會盟台記》。目的是為了激發改革創業的志氣。
澠池會盟台自明代成為澠池一景即所謂八大景之一。時移世異,但這一文化名勝的文化內涵逐漸改變並不斷豐富。建國以來,《廉頗藺相如列傳》一直在高中課本中,將藺相如故事進入中國小教材,全國知道澠池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大多是從中學即得來,甚至可以說許多人知道澠池這個地方、認識澠池這個辭彙都是源於此文。進入二十一世紀,澠池會、藺相如與秦趙會盟台一起將成為澠池縣繼仰韶文化品牌之外打出的另一張文化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