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之戰是明朝天啟年間明朝軍隊和荷蘭侵略者在澎湖發生的一場戰爭,以明軍的勝利告終。
基本介紹
- 名稱:澎湖之戰
- 地點:澎湖
- 時間:萬曆三十年(1602年)
- 參戰方:明軍、荷蘭侵略者
- 結果:荷蘭撤退、明軍勝利
- 參戰方兵力:荷蘭東印度公司 七艘軍艦、900士兵
明朝 兵力達萬人、兵船2百艘 - 主要指揮官:福建巡撫南居益 雷耶斯佐恩
- 地區:澎湖
- 性質:戰爭
背景,過程,明朝朝廷下令,廈門談判,戰況,結果,
背景
萬曆三十年(1602年),荷蘭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尋找在東方的船舶停靠補給點。
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艦隊七艘軍艦外加戰士九百人,占領澎湖,並封鎖了漳州出海口,明朝海軍無法出動。
過程
明朝朝廷下令
廈門談判
天啟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請荷蘭人前往廈門談判,在宴會上囚禁荷蘭代表團,並乘機襲擊燒毀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蘭戰艦。
戰況
天啟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總兵力達1萬人、兵船2百艘)渡海出擊收復澎湖。福建總兵俞咨皋、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入白沙島,與荷軍接戰。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澎湖廳志》記載道:“(紅木埕城要塞)炮樓堅緻如鐵,巡撫南宮益,遣兵攻之,賊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軍以藥轟之,樓傾下海。”
天啟四年(1624年)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銃部隊支援,明軍發動總攻,一直打到風櫃仔的紅毛城下,然後雙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
天啟四年(1624年)8月,明軍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不得不撤離占領了兩年的澎湖。
結果
天啟四年(1624年)9月,巡撫南居益、總兵俞咨皂統率三軍與荷軍苦戰七個月,炸毀紅毛城,終於收復澎湖,荷將高文律(Kobenloet)等十二人被捕。此一戰役,明軍共動用兵船二百隻,兵力一萬人,交戰七月,耗軍費達十七萬七千餘兩,明軍生擒荷軍守將高文律,其餘荷蘭殘兵敗將倉皇逃往台灣南部。澎島既平,果將高文律等解京,明熹宗並“祭告郊廟,御門受俘,刑高文律等於西市,傳首各邊,以昭示天下”。
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成功收復了澎湖,捍衛了國家主權。明朝政府將荷將高文律後押往北京斬首,懲罰了西方侵略者、殖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