澍鷲寺塔

澍鷲寺塔

澍鷲寺塔,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縣城西南方向22千米處的白家泉鄉窯兒溝村西南方的半山上,現有路可到塔前。唐貞元年間(785―805年),興建澍鷲寺,後歷經修繕。20世紀60年代,澍鷲寺損毀僅佛塔保存。

澎鷺寺塔立於澍鷲寺台地北部邊緣,南依鷺峰,北向平川。塔身通體磚砌,實心八角八級,高25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澍鷲寺塔是研究唐、遼佛塔建築的特殊範例,對研究晚唐遼代早期建築有重要的價值。

2013年5月3日,澍鷲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澍鷲寺塔
  • 地理位置: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縣城西南方向22千米處的白家泉鄉窯兒溝村西南方的半山上
  • 所處時代:金至元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725-3-02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結構,特點,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指引,

歷史沿革

唐貞元年間(785―805年),興建澍鷲寺,院內建塔(據民國《天鎮縣誌》記載)。
宋淳佑八年(1248年),澍鷲寺塔進行重修。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鷺寺記”碑。
20世紀60年代,澍鷲寺損毀僅佛塔保存。
澍鷲寺塔
澍鷲寺塔

建築格局

結構

澎鷺寺塔立於澍鷲寺台地北部邊緣,南依鷺峰,北向平川,該塔身通體磚砌,實心八角八級,高25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
塔基高1.5米,原為條石砌築,今石條遺失,近年維修時用毛石砌護。
塔座在塔基之上,由三層須彌座相疊組成,逐層內收,每層上下器澀均做成雙層仰蓮狀,花瓣肥碩飽滿,逼真,大有承托寶塔飛升之勢。第一層須彌座束腰每面辟壺門三個,內有小佛像;第二層束腰較第一層束腰略高,每面辟如意雲頭形壺門兩個,門周飾卷草紋框線,內立小佛像,像後有背光,今佛像均已不存;第三層束腰較第二層束腰略矮,每面用高堆塑蓮花尊形間柱分為三個壺門,壺門內雕飾“佛經八寶”輪、羅、傘、蓋、花、瓶、魚、結等,間隔雕飾小坐佛像,蓮花尊形間柱雕琢紋飾繁,角柱雕成獸面紋,其形顏類鋪首。
塔身坐於第三層須彌座雙層仰蓮上,第一層塔身高2米有餘,東南西北四正面辟拱形壺門,門上雕出方形破瓣門兩個,拱形門額上起一周鼓楞弧線,兩端隨拱形於門替處向外側捲成花瓣狀,門內為佛算。其他四側面設拱形盲窗,壺門、盲窗之上雕花飾,花飾中間為一尊力士像,力士兩腿交叉盤膝而坐,兩肘微架,兩手拉於膝上,胸肌發達,頭部均已殘缺。兩側雕成瑞草蓮花紋,枝葉密集,刀工洗鍊。一層闌額上疊澀兩層平磚,再上用雙層仰蓮座疊澀出。二層、三層疊仰蓮式密檐,形體逐層遞收,塔身各面無裝飾。其上為覆缽形塔肚,渾圓敦厚。覆缽形塔肚無檐不算層數。四至七層各角設鼓腹花尊形角柱,平磚疊澀密逐層緊收,不做花飾。密形制與一至三層密檐風格迎異,疑是後世修萱重建之物,其上剎頂已殘。

特點

澍鷲寺塔在結構上,密七級浮屠與覆缽塔肚間隔相疊,融人一身,造型別致。細部特徵有遼代密檐佛塔的特點,(以仰蓮為塔座裝飾)而無遼塔所常見的塔形倚柱和倒垂如意雲頭;有唐代堆塑貼花工藝的遺韻(花尊形分間柱的製作風格),突破了唐塔無覆缽的常規其造型,外形輪廓,自成一體,為河北省現存古塔中罕見的一例。

歷史文化

  • 澎鷺寺
澎鷺寺依山就勢建在山腰一塊台地上,台地西高東低,原有正殿、過殿、禪房等建築,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20世紀60年代,澍鷲寺遭損毀僅佛塔保存,鷺寺塔成為鷺寺僅存建築,後幾經維修。

文物價值

根據澍鷲寺塔造型及建築細部特徵分析,該塔是研究唐、遼佛塔建築的特殊範例,對研究晚唐遼代早期建築有重要的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澍鷲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澍鷲寺塔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縣城西南方向22千米處的白家泉鄉窯兒溝村西南方的半山上。
窯兒溝村

交通指引

陽原縣人民政府距離澍鷲寺塔22千米,可駕車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