澇台村

澇台村

東澇台村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怡園街道秀美的垛頂山前,西鄰西澇台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澇台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威海市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概述,簡介,東澇台社區,垛頂山由來,

概述


東鄰西河北村,東北接畢家疃村。南有通往煙臺的一級高速公路世昌大道,北臨近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國際海水浴場等,中部瀋陽路貫穿南北。土地面積0.5平方公里,社區內有30多個姓氏,人口1600人,於、宋、戰三大姓約占總人口80%。

簡介

東澇台村建於元代延佑年間(1315年),據明洪武年碑文記載,有宋氏先輩宋華東最早來此定居,後又有于氏先輩於泉水從文登大水泊村遷來定居。因時地處澇窪,村莊建於高台上,位置居東,故取名東澇台村。
東澇台村1898年屬文登辛汪都三里,1898年英租威海衛後屬第四總董區。1930年為第三區。1945年屬里口區。1950年屬田村鄉。1958年屬田村公社。1984年屬田村鎮。2001年屬怡園街道。2002年改東澇台村為東澇台居民社區。

東澇台社區

東澇台社區北高南低,有山有水近海岸。居委會坐落在垛頂山前。
於鏞銅像於鏞銅像

垛頂山由來

據傳,清初時,有位風水先生說,此山無峰,如果有峰,村里會出個狀元。為此,村中有錢人便組織村民往山上運土石,垛了個山頂,故名“垛頂山”。辛亥革命烈士於鏞銅像位於垛頂山南側,2006年10月19日落成。於鏞,字春暄,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在煙臺與革命黨人謝洪濤等籌建東牟公學,任教員,致力於革命宣傳活動。1910年被選為山東咨議局議員,1911年參加革命軍,後受都督府委派赴威海,派往石島管理商埠。1912年2月,文登反動士紳發動叛亂,在與叛軍決鬥中被俘。3月,在文登城西被害。社區北部是千米海岸線—石島灘。西部西海岸線是約3.5平方公里的小石島,小石島三面環海,一面通陸地,呈半島形。向海里伸延還有一小石島,以多石頭奇觀故名。此島漲潮時距陸地200米,落潮時與陸地相連在一起。因受海浪衝擊,島上多懸崖峭壁,岩石險峻。島西北角有鷹鼻子、水簾洞、黑鬍子跳石等奇觀,因此還有“小桂林”之稱。社區北部有廟山,屬奈古山向西延伸的最後一個小山,海拔約70米,因山上有土地廟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