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照寺

澄照寺

澄照寺,先唐之遺風,禪宗之正統。

同治版《景寧縣誌》載:“澄照寺,唐鹹通二年(861)重建,宋乾道二年(1166),僧師湛以其地隘,遷建於大赤垟(後考實際遷移距離甚短),元季遭兵焚,明成化六年(1470)三瑞寺僧宏照重建,有碑與鐵鐘。”現已不見其寺,僅留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澄照寺
  • 地理位置:景寧畲族自治縣澄照鄉境內
  • 別名:大赤寺
  • 名稱由來:高懸“澄照律師”畫像
澄照寺名稱來由之一,澄照寺名稱來由之二,澄照寺與慧明寺,

澄照寺名稱來由之一

何人攜鶴來處州,哪年清溪黃鶴游,誰人始見鶴沐溪,鶴沐清溪為誰幽?問取清風與明月,無人可解閒事由,唯月澄澄照鶴溪,清風空舞水自流。澄,水清定也,如晴朗無雲之天空,澄澈明潔,心澄體靜。澄照寺,正如明月般浩瀚偉大,她帶著我佛普濟之宏願,開啟了畲山景寧的文明之履。
澄照寺(早名大赤寺),先唐之遺風,禪宗之正統。遺址位於景寧畲族自治縣澄照鄉境內。一說,因寺門朝西,晴天傍晚,陽光曬斜,可照寺內佛身,回光普照,光輝相映,特別澄清,故名澄照寺。寺名由來是否緣於此?且聽道來。
道光五年己酉歲之後,有“南泉山惠明堂本寺僧人端鶴師抄存實奉”《唐朝元皇南泉山遷居建造惠明寺報稅開墾》文述:“唐朝元皇三年庚子歲(763),僧晶森住江西廣信府鉛山縣。唐永泰二年丙午歲(766),來福建羅源縣十八都蘇坑境高南坑壩居住,遇雷太祖進裕公。進裕公率一家五人與僧晶森、子清華二人,從福建羅源縣來浙江處州府青田縣鶴溪村大赤寺。雷太祖後居葉山頭,砍伐山林,開墾田園。”此為目前景寧縣最早有畲族人居歷史的記載,大赤寺為景寧畲族最早抵達之地,當確信無疑。
僧晶森、子清華又為何門何宗?“僧晶森住江西廣信府鉛山縣”, 鉛山縣隸屬江西省上饒市,南臨福建,北近皖浙,陸路暢通,水運便捷,自古便是閩、浙、贛三省交通要衝,兵商必爭之地,被譽為“八省通衢”,鉛山縣因歷史上產鉛而得名。鉛山也正是佛家弘法的好地方。晶森、子清華從鉛山縣來到到景寧大赤寺,為以後佛法的光輝事業墊定了千秋基業。唐鹹通年之前,大赤寺初建規制較小,日後方成莊嚴,且命運多舛。同治版《景寧縣誌》載:“澄照寺,唐鹹通二年(861)重建,宋乾道二年(1166),僧師湛以其地隘,遷建於大赤垟(後考實際遷移距離甚短),元季遭兵焚,明成化六年(1470)三瑞寺僧宏照重建,有碑與鐵鐘。”現已不見其寺,僅留遺址。
澄照寺 古地圖澄照寺 古地圖
澄照寺重建九年之後,佛教屆出現了令浙江人驕傲的大事。唐懿宗鹹通十年(869),京城僧眾推舉令宵、玄暢上書朝廷,請求追贈“道宣和尚”封號。十月下敕,諡號曰“澄照”,其舍利塔曰“淨光”。 道宣何許人也?釋道宣(596一667),唐代律僧,中國戒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研究戒律,盛名遠播西域,吳興(今浙江長興一帶)人,唐、宋二代,分別追加諡號“澄照律師”和“法慧大師”。早在唐高宗時,曾詔令手圖畫道宣像,並令名匠人韓伯通為道宣塑像,以作紀念。代宗大曆十一年(776),敕令每年從宮中出香1盒,送至西明寺道宣律師師堂為國焚燒,以作禱念。穆宗(821—824)並為之制贊,曰:“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魔皈依,岳神奉侍,聲飛五天,辭驚萬古。金烏西沉,佛日東舉,稽首皈依,肇律宗主。”溫嶺市大溪鎮南嵩岩風景區內,現存有“澄照寺”。由此可斷定,當年景寧的澄照寺,必定高懸“澄照律師”畫像,澄照寺名稱的由來,即緣於此也。

澄照寺名稱來由之二

事有巧合,“澄照”之名,後有來者。江西是中國佛教禪宗歷史上發展最久、最盛的兩大派 — 臨濟宗和曹洞宗的發祥地。曹洞宗也稱洞家,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洞指洞山,曹指曹山,乃合師“良價”所住之江西宜豐縣之洞山與徒“本寂”所住之吉水縣之曹山之名,稱曹洞宗。“澄照禪師”正是唐末五代時期的高僧,是清源系曹洞宗最早的門人。由於景寧與江西地理位置距離較近,可能為相同之宗。或許江西之“澄照禪師”即出自景寧澄照寺,或許是師徒之尊,現已無考。

澄照寺與慧明寺

先有澄照寺,爾後方成惠明寺。《雷氏宗譜》載:“唐貞元王十四年(798)戊寅歲末(即雷太祖與僧人在澄照居住32年之後),又遷南泉山居住。元豐二年(807)已未歲,僧起造惠明寺,砍伐山林、開墾田園,雷姓(進裕公之孫雷明玉等)助力挖柴燒瓦建築,僧晶森、子清華四處寫緣,捐資修建惠明寺,又稅山場開墾田園。”
羅源是雷太祖的世居之地,也是曹洞宗佛法的弘揚之地。正因為有了雷太祖與僧人,有了澄照這片集中營,方成就了景寧畲族人口的大遷徙。羅源縣乃福建畲族主要聚居地,唐大中元年(847)置羅源場,鹹通二年(861)號永貞鎮,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升鎮為縣,宋天禧五年(1021)改名永昌縣,翌年定名羅源縣。以境內羅江(今羅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澄照鄉四格村《汝南郡藍氏宗譜》載:“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藍敬泉支族由福建羅源黃莊下遷處州小窟(現雲和山腳村),後又遷金丘馱摩庵(現景寧澄照鄉)居住。”《景寧縣誌》載:明洪武十二年(1379),雷景雲、雷景通由羅源徙遷;萬曆十年(1582),雷世隆支族由羅源黃莊下牛欄坪遷入;十二年,藍公由羅源十八都塔底坑遷入;十四年,雷進明支族由羅源十八都蘇坑遷入。此後的萬曆三十八年至四十八年間,共有五個支族的畲族人口大規模從羅源遷入。
是澄照的僧人成就了惠明茶。惠明茶是浙江傳統名茶、全國重點名茶之一,明成化年間列為貢品,味濃持久,回味鮮醇香甜,具高雅名茶之特色。《景寧縣誌》載:“唐大中年間(847-859),景寧已種植茶樹。鹹通二年(861與澄照寺重建同年),惠明和尚建寺於南泉山(今鶴溪鎮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並在寺周圍栽植茶樹。此處所產茶葉品質優異,亦因僧名稱惠明茶。”
古時,澄照乃景寧之中。外舍,是甌江支流口岸的古村落,多年來,人們無法得出村名之由來,則以音訛解:“外卸、內卸”,其實非也。舍,長度單位,古時行軍一宿或三十里為一舍。澄照至外舍,剛好一舍之地,稱為外舍或舍外,合情合理,說明,當時澄照為景寧的居住中心也。現在,澄照依然是景寧的地理中心。
大赤,大紅大紫焉。澄照寺,十方善男信女雲集於斯,香火旺盛,鄉人謂之曰:大紅之寺也,乃大赤寺別名之由來也。
鶴溪,浮丘養鶴之仙境,仙去鶴遂往。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甌江歷歷幾多寺,芳草萋萋澄照游。如今,澄照寺大殿、方丈室及放生池的階梯輪廓依然清晰可見,千年的黃楊已隨風逝。清風過處,萋萋芳草給我們留下了千古的回味與思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