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鰲魚舞

澄海鰲魚舞

澄海鰲魚舞始創於1943年。原廣東省農業廳幹部余錫渠是永新人,當年在家鄉搞地下活動時,經常運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形式,組織和團結民眾,鰲魚舞蹈就是他和其他同志構思設計出來的。以其造型獨特,舞技精湛,氣勢磅礴,場面壯觀而博得廣大民眾的歡迎,流傳至今,每逢喜慶佳節,鰲魚舞便登場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澄海鰲魚舞
  • 地理標誌: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蓮上鎮永新村
  • 批准時間:2009年10月
  • 非遺級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鰲魚道具全長約10米,鰲身最高一段離地約2米,形象誇張。表演時由一人擎魚珠引帶,五人藏身於道具中操縱鰲魚,表現鰲魚“出海”、“暢遊”、“躍龍門”等情景。動作樸實,情緒熱烈。最後,鰲魚吐珠,焰火沖霄,形成歡樂輝煌的高潮。至八十年代,藝人們又改革創新,在表演結尾處,加上由男青年表演的“魚燈舞”陪襯,構成海底仙境的優美場面,與登鰲的漁女(男扮女裝)吹簫奏樂相呼應,更在剛毅中增添了抒情意味和情趣。其表演程式1994年被收錄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澄海鰲魚舞的伴奏為成套的潮州鑼鼓班,統一由司鼓指揮演奏,所用曲牌有【一江風】、【水底魚】、【採花】、【螃蟹歌】等。
追尋鰲魚舞的歷史,可謂傳承久遠。鰲魚舞的創作題材來自古代神話傳說,鰲魚是神話中的精靈動物,龍頭魚身,形態奇異。古人以鰲魚滄海負山,足立四極,跳躍龍門,升天化龍為喜慶祥瑞象徵。原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余錫渠1943年在家鄉澄海永新村從事革命活動時,為配合革命形勢的宣傳和鬥爭需要,創製了鰲魚舞。當年,余錫渠開展地下革命,經常借鰲魚出遊機會,讓魚背上的“龍女”吟唱地下黨創作的革命歌謠,進行宣傳,鼓舞革命鬥志,並借作聯絡手段為地下黨籌措活動經費。因而,鰲魚舞還附有革命色彩。
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民間藝人不斷豐富完善鰲魚舞的表現形式,配以曼妙翩躚的“魚燈舞”,眾星捧月地襯托出“鰲魚”的昂藏氣勢,又增加鰲魚舞的層次感,營構斑斕多姿的海底景象。鰲魚舞經過第一代創作者余錫渠,第二代余阿糯、余書卷,第三代余宗泰、餘四興等藝人不斷琢磨道具和表演形式並反覆修改而完善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