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澄江河)

澄江

澄江河一般指本詞條

澄江,又名蘇葦水。珠江水系西江幹流紅水河段支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縣內大興鄉九頓村,自北向南流經大興鄉澄江鄉安陽鎮,于澄江鄉紅渡村龍頸匯入紅水河,全長42公里,流域面積1170平方公里。因河水含泥沙量少,河水清沏,藍里透綠,如同湖水一般,故名。澄江為都安縣內主要灌溉河道之一。兩岸地勢平坦,河谷開闊,農田密布,為縣內主要產糧基地之一,昔稱為都安“樂土”。為縣內“魚米之鄉”,沿河建有多處灌溉工程。河道上游及下游修建的經流小水電站有百拉、響水關、地丁及龍頸水電站等4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江
  • 別稱:蘇葦水
  • 發源地:廣西都安縣內大興鄉九頓村
  • 地理位置:廣西都安縣
  • 流經地區:都安縣大興、高嶺、澄江、安陽
  • 全長:42公里
  • 流域面積:1170平方公里
  • 河床寬:50至80米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流域概況,地貌,名勝,主要支流,水利開發,

幹流概況

澄江源出都安縣內大興鄉九頓村,源頭由東、西兩股地下河溢出地表,自北向南流經大興鄉的九頓、國隆;高嶺鄉的三合、三聯、塘侖、高嶺、德康、江中、龍洲、益犁;澄江鄉的百地、六柱、桑里、蘇利、蘭堂、陽安、紅渡;安陽鎮的巴潭、鎮南等4個鄉(鎮)19個行政村(居委會),于澄江鄉紅渡村龍頸匯入紅水河,全長42公里,流域面積1170平方公里河床寬50至80米,下切深5至10米,坡降為1.55‰,縣城一帶河道坡降為0.1—1.2‰,水流緩慢。地下河補給面積為640平方公里,河水含泥沙量少,河水清沏,藍里透綠,如同湖水一般,故名之。
澄江都安縣段澄江都安縣段

水文特徵

據縣水電局實測資料,澄江多年平均水溫為20℃(源頭水溫較低),最高水溫為33℃(1981年9月3日),最低水溫為4℃(1984年2月11日),黃海基準面年最高水位為151.69米(1979年),年最低水位為146.28米(1980年),多年平均水位為147.06米。年最大流量為520立方米每秒(1979年),年最小流量為1立方米每秒(1980年1月2日和1982年1月17日),多年平均流量為25.3立方米每秒。實地調查推算近百年來最大洪水流量為790立方米每秒,相應水位為153.07米,出現年份為1945年;次大洪水流量為638立方米每秒,相應水位為152.4米,出現在1926年。解放後,縣城地區澄江最大洪水水位為151.99米,出現在1968年。
澄江源頭澄江源頭
澄江水酸鹼度PH值為7.5—7.8,屬弱鹼性水,化學類型均為重酸鈣型,礦化度低於246毫米每升,屬洪水,水質良好,適於飲用及工業用水,亦適於魚類繁殖。系縣自來水廠水源。

流域概況

地貌

澄江在縣城河段為非岩溶河段,發育有三級階地,高程分別為150、152、155米。水淺、河面寬,河底坡降小而平緩,局部為反坡狀。在上游的大興至幫祖河段,河底坡降大,兩谷地過渡的響水關形成5—7米的跌水;在其下游入口附近則為灰岩段,坡降大,在距紅水河200米左右的鵝頸為一瀑布伏流段,連續三級跌水,滾滾傾瀉而下,澄江水被吞沒在伏流穿洞之中,風景十分壯麗,行人經過,無不停步觀賞。昔日曾命名為“龍頸銀濤”,列為當地八景之一。

名勝

龍頸銀濤,位於澄江鄉紅渡村澄江河與紅水河匯合處, 有一潭,形似巨龍張嘴,吞噬澄江河水,而後匯入紅水河,故名“龍頸”。潭口半里許有一怪石,橫跨河上,河底有一“石峽”橫鎖。每當汛期,大水瀉下,急穿峽口,激石飛濺,自如銀花,光強奪目,濤浪驚人,聲聞數里,故稱“銀濤”。每當秋冬季節,水位下降,潭內流速緩慢,人們可以下潭捕魚,潭內流水在明光反照輝映下,極為絢爛,身處其間,猶入水晶龍富之感。邑人韋精忠有詩云:“無限深潭氣象雄,銀濤洶湧震長空。層層巨浪排山吼,陣陣波瀾倒海中,疑是雷神擂戰鼓,宛如猛虎鬥蛟龍,登崖試望灘頭水,怡似身居萬籟中。”
洪津古渡,位於澄江鄉紅渡村。為昔日都安通隆山、南寧要津。清嘉慶二年(1797年) 白山土官在渡口南岸崖壁刻“紅津古渡” 4字而名。古渡岸口,陡壁絕崖,怪石嶙峋。北岸崖上,曾有古廟一座,突兀崢嶸。貌似深山古寺,兩岸碼頭,人來人往,肩挑背馱,絡繹不絕。因其為要津,乃兵家常爭之地,清光緒年間,會黨首領韋五嫂為防官軍進攻曾派兵搶奪該渡,在此與思恩府官軍激戰。邑人有詩日:“大江滾滾向東流,此地千舟大渡頭,斷壁懸崖百般險,旋滑暗石萬人愁,憑它巨浪驚神鬼,如我平心不懼憂,今日虹橋飛兩岸,當年勝景任沉浮。 ”1967年,渡口下游幾十米處凌架一座全長230米,高80餘米的石拱大橋,古渡從此冷落。
永濟橋,位於澂江縣城東半里許, 跨澄江河上,計10大拱,全長96米,寬4米,高7米。為縣境尚存最好的一座石拱古橋。原橋碑亭載,該橋系潘鳳崗承襲安定土官後,出資興建。該橋造型典雅,工藝精湛。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3月竣工,橋身刻有“永濟橋”3字,每字一尺見方。橋西頭立“鳳來亭”一座,亭內立石碑一塊,亭側有一棵大榕樹,形如巨傘,濃綠成蔭。“文革”中,橋頭風景盡毀,剩孤橋一座。1972年,在永濟橋上方新建一座鋼筋水泥大橋, 1978年,在永濟橋面上建立圖書館,古橋變成“水上圖書館”。1982年4月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支流

澄江地下河補給
地下河名稱
出口
流經
流程
補給面積
支流
上游枯水位埋深(m)
下游枯水位埋深(m)
最小流量(mVS)
最大流量(mVS)
大興九頓
-
澄江的源頭
-
-
-
-
-
-
-
邦祖
高嶺邦祖
隆福、古朝
35
296
1
>50
20~50
1.1
>10
大興
大興
加好、耀南
22
285
3
20~50
20
1.47
35
拉滂
高嶺拉滂
順安、百仰
12
38
-
20~50
20~50
0.191
12
六坡
高嶺六坡
弄屯、弄竺
5.5
23
-
20~50
20~50
0.027
7

水利開發

澄江為都安縣內主要灌溉河道之一。兩岸地勢平坦,河谷開闊,農田密布,為縣內主要產糧基地之一,昔稱為都安“樂土”。為縣內“魚米之鄉”,自五、六十年代中期始,政府就組織各級民眾在澄江河道上建築響水關、塘紅、塘里、新中橋、青藏等五座攔河壩引水灌溉農田,最大引水流量為10立方米每秒,灌區內設乾、支、斗深,乾渠全長105公里,灌溉高嶺、澄江、地蘇、安陽等4個鄉(鎮)農田,灌溉面積為2萬餘畝,並解決沿渠3萬多人畜飲水。澄江河道水淺,不宜通航,上下游坡降陡,中游平緩,洪水期由於紅水河頂托,下泄不暢,易成澇災。在澄江河道上游及下游修建的經流小水電站有百拉、響水關、地丁及龍頸水電站等4座,總裝機容量為9台。1495千瓦。
響水關水庫,位於高嶺鄉三合村的響水關,又名“百拉水庫”。水庫計畫正常蓄水位與澄江源頭的九頓出水口水位相平,有效庫容30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8萬畝,除計畫灌溉澄江兩岸的耕地外,尚可跨流域灌溉地蘇和大化兩個鄉的部分耕地。1958年冬,未經技術人員勘測設計,亦無施工方案,盲目抽調2萬多名民工投入壩首及高地千渠(響水關至大化)、塘紅乾渠(三合至紅渡)工程的施工。施工中,發現庫區有多處溶洞,調民工千餘人進行堵洞,連續投石近60天,投入土石方1萬多立方米,仍未見石頭露出水面。後經技術人員實地勘測,庫區系岩溶發育強烈地帶,岩洞、裂隙遍布,蓄水困難。水庫壩首被迫改為引水壩,地蘇至大化的渠段廢棄,塘紅乾渠全長34公里,而有效渠段不到5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