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縣良周秦漢宮

澄城縣良周秦漢宮

良周秦漢宮景區,是依託重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漢宮殿遺址而建設的旅遊景區。澄城良周秦漢宮是一處面積巨大、 內涵豐富、保存完整的秦漢大型宮殿建築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城縣良周秦漢宮
  • 外文名:Qin Han Palace in Liangzhou, Chengcheng County
  • 地理位置: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王莊鎮良周村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800000 m
地理環境,交通信息,發展建設,主要景點,特色活動、小吃,民俗文化,發展經過,

地理環境

良周秦漢宮景區位於澄城縣王莊鎮良周村,距縣城30公里,良周景區北部為連綿起伏的黃龍山,西北為高聳的壺梯山,西南25公里處有洛河流經,在黃龍山脈洛河之間為一較平坦的山前塬地。這裡的地形特徵為典型的黃土地貌,溝壑塬陡,河流均為大的沖溝型河谷,河岸距谷底的高差達數十米,良周景區就位於這一塬地,東西兩側有一條南北向河流,西為良輔河(永寧河),東稱縣西河,縣西河源頭為一泉水,距景區2公里。

交通信息

地址:澄城縣王莊鎮良周村
(可自駕或乘車)
良周秦漢宮景區

發展建設

按照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和上級部門的指導意見,良周歷史文化景區進行“大視野”、“高起點”的規劃,擬以良周秦漢宮殿遺址為重點,輻射周邊地區,建設大概念下的文化遺址公園;建設新型的公眾考古基地;建設能“留住記憶”的社區博物館。與此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和觀光休閒類項目的建設,將良周一帶打造成留住旅客、更能留住歷史的文化大景區。景區現已建成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渭北特色飲食一條街、敬斷漿共和國曆程展廳、西安美院良周繪畫基地、民俗展演區、現代農業觀光採摘園,良周古民居、古城堡、古地道、垂釣園等景點正在建設中。

主要景點

景區內有秦漢宮殿遺址、戰國魏長城、劉家窪春秋遺址、明清古城堡、良甫河漢譽她才拳武帝廟、良周烈士陵園、社區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考古基地和農家飲食一條街、農業觀光採摘園等多處文化生態景觀。
良周遺址(又稱良周秦漢宮殿遺址):是東周——漢代所遺存的大型宮殿群遺址,保護面積80萬平方米。經部分勘探,遺址區共發現各類文化遺存242處。東區最大一處房基,平面呈“L”形。在遺址及壕溝周邊曾發現了“宮”、“貌宮”、“與天無極”等一批珍貴瓦當和體量碩大的空心磚,以及板瓦、筒瓦、陶製水管等建築材料。 良周遺址是目前全國同時期宮殿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的行宮遺址之一,遺址的發現對研究秦漢時期關中地區的行宮布局、宮殿結構及其用途有較高歷史和學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寶藏。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魏長城:東起韓城市龍亭塬之黃河崖岸,於黃龍山南麓迤邐西向,貫合陽、澄城、白水三縣北部,西至洛河東崖畔,總長100餘公里淋享台組。澄城境內總長約25公里。魏長城遺址翟尚段位於良周景區北5公里處,保存基本完好,牆體高度3—5米。
劉家窪遺址:劉家窪遺址位於澄城縣王莊鎮劉家窪村西北,分布在洛河支流長寧河上游的魯家河兩岸。2016年因墓葬被盜而發現,經報上級文物部門批准,於2017—2018年,連續兩年對遺址進行了詳墊甩婆細調查勘探和重點發掘,取得了階段性收穫和認識。說重戀
遺址範圍約3平方公里,西、南、北三面以自然沖溝為界,東面由一條南北向人工壕溝與外相隔,壕溝南、北兩端與自然沖溝相接,從而形成以自然沖溝與人工壕溝相連組成的一個幾近格拒封閉的大型遺址區,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魯家河南北向穿遺址中心而過,將遺址分為東、西兩區。
在遺址東區中部位置,調查和勘探發現有一個面積10餘萬平方米城址。城址南、北、東三面由夯土所築的台基和垣牆相銜,西為人工壕溝相隔,形成了一個基本封閉的不規則城區,位置居中,地勢險要。此城應是劉家窪遺址的高等級人群居住區。在遺址的東、西兩區,經勘探發現了墓地和一般居址密集區。
根據出土文物的形制、紋飾等特徵分析,墓地的時代屬春秋早中期。遺址內的夯土建築、城牆、壕溝、陶范及制陶等手工遺存,墓葬形制店企酷、喪葬習俗等文化特徵,青銅器禮器有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組合形式。根據“芮公”、“芮太子”等青銅器銘文的綜合分析,這裡應當是一處芮國後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劉家窪遺址,已列入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又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明清古城: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約四百年。牆體夯築,南面開門,為當年防禦土匪劫擾而建。城內留有老院落16家,另有水井、石磨及地窨等。
古城裡的東邊有一處住家,它是革命烈士張鼎安的舊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縣北一帶的革命活動風起雲湧,曾任澄城地下黨縣委書記(後任臨時省委負責人)的張鼎安,時常與澄城縣委、陝西省委的同志以及其他地下黨員在自己家中聯絡、接頭,開展活動。當時的省委負責人高崗和去延安的張瑞華(聶榮臻夫人)等革命同志都曾在城裡短暫居住。
1948年8月,國民黨胡宗南部493團曾以城為障,困獸猶鬥,後在我西北野戰軍強大攻勢下棄城而逃。良周古城,是一處留有紅色記憶的革命遺址。201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良甫河漢武帝廟:武帝廟由正殿、前殿和戲樓三座建築組成。正殿為漢代建築風格,保留了當地民眾祖祖輩輩記憶中的八卦旋頂結構;前殿和戲樓為明清建築風格。陳列有石碑。醮盆等實物。良甫河漢武帝廟是渭北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廟宇,堪稱“陝西漢武第一廟”。
良甫武帝廟會始於何時,今不可考。上世紀80年代初,出於一方民意,遂於每年三月二十五日自行恢復武帝廟會。1992年成立籌委會,2002年恢復原十一社,確立各村社輪流出戴。2018年,良甫河廟會被列入陝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良周烈士陵園:良周烈士陵園位於景區東北處,安葬著烈士張鼎安、張紹安、張德安三兄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鼎安曾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和中共澄城縣委首任書記。兄弟三人及其他8人因組織武裝力量回響“西安事變”,被反動當局支持下的地方惡勢力殘忍殺害。該陵園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社區博物館:良周村社區博物館,其陳列展示以該村的歷史變遷和鄉風民俗為主線,兼及周圍村莊的歷史遺存與社會人文。展陳共分序廳和千年文脈、名相遺風、鄉風民俗、革故鼎新、改天換地、改革開放、奔向小康等七個單元,通過300餘件歷史文物、生產生活類文物與場景再現,真實地反映出良周社區的歷史變遷以及這些變遷留給人們的記憶與鄉愁。

特色活動、小吃

農業觀光採摘園:主要包括10000平方的垂釣遊樂園和1000畝優質蘋果、500畝戶太8號葡萄、百畝核桃、柿子等園林採摘。遊客可進園觀賞、體驗、採摘、品嘗。
景區建成了小吃一條街,主要小吃有水盆羊肉、麥子泡、油糕等特色小吃。

民俗文化

良周村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洪拳鼓的傳承地,擁有洪拳鼓隊、“秦腔演唱自樂班”和傳承已久的木偶皮影私人劇組,還有數量可觀、保存較好的老窯洞、居民牌樓和拴馬樁,這些民俗文化為豐富景區內容,提高旅遊內容辨識度,增加景區參與性、互動性,營造地方文化氛圍,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發展經過

2000年,良周村西北方向的果園裡,村里幾戶農民,有的在果園修剪果樹,有的乾農活,由於地里的殘磚破瓦加大了勞動量,不時引來莊稼戶的埋怨聲。除此,就是喪氣地將殘磚破瓦狠狠地撇在野地里。
突然,一位農民驚奇地叫著:“大家快來看,大家快來看啊!這瓦上好像有字!”話音未落,周圍幹活的人就扔下手頭的活,趕集似的聚攏過來,將拿瓦片的人圍了個水泄不通。正當大家對此不知所措時,不知誰喊了一聲:“快把它拿給村裡的張文江老先生,說不定他能知道這上面的內容……”
誰知,這個提議一下改變了良周村的歷史地位,為後來研究秦漢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張文江拿到瓦片細細端詳,憑藉多年積累的經驗,初步認定瓦片上的四個字為“獻公屋舍”,當他將此拿到省城西安讓有關文物專家進一步鑑定後,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瓦片為秦漢時期的行宮建材。
在距發掘瓦當之地北的30米處,該地方曾被稱為秦始皇訓兵、練兵的“校場地”,其實不然,它是秦始皇前先祖秦獻公自魏國返回秦國時發展實力之地,獻公隨後在河西(現渭南的黃河以西,史稱“河西”)發動政變取得政權。司馬遷《史記》里的《秦本紀》記載: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乘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地。
大量瓦當的出土,有力地證明了秦漢時期秦獻公所居之地——“河西”確屬良周,別無他處。此訊息四下傳開,引起了時任國家文物管理局副局長鄭欣淼同志的注意,他在親自考察的基礎上,肯定了以上說法的正確性和合理性。2001年,通過省考古隊的初探,建築面積近80萬平方米的秦漢宮遺址驚現在世人眼前,訊息很快被省市縣電台、電視台、報刊媒體紛紛報導。
2002年度,陝西考古研究所對距該遺址2公里、秦靈公八年所建築秦“城塹河瀕”長城內側的良甫東坡古梁伯國和秦人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進一步確定了秦獻公在河西活動的確鑿性和發展實力的不可動搖性,為研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提供了較高的史料價值。
良周村有如此重大的發現,與退休教師張文江有很大關係。張老師離崗十餘年,年過花甲卻勤耕不輟,一門心思從事歷史、考古研究。他的足跡遍及渭南各縣市,甚至還遠涉甘肅等地。尤其在秦漢文化的研究上,他更是謹慎入微,成績顯著。在秦漢宮遺址發掘前,張文江查閱了大量文獻,通讀了1998年姜寶蓮、趙強在陝西文物權威雜誌《文博》上發表的《陝西澄城良周秦漢宮遺蹟調查簡報》,研究了空心磚、瓦當、瓦片、滴水磚等十幾種人文瓦當、四種文字瓦當,於2002、2003年分別在《文博》雜誌上發表了《渭南地區秦魏諸長城考辨》《秦雍城置都年限》等重要學術文章,為秦漢宮發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後,張文江被陝西省考古隊特聘為考古研究員。
在遺址東區中部位置,調查和勘探發現有一個面積10餘萬平方米城址。城址南、北、東三面由夯土所築的台基和垣牆相銜,西為人工壕溝相隔,形成了一個基本封閉的不規則城區,位置居中,地勢險要。此城應是劉家窪遺址的高等級人群居住區。在遺址的東、西兩區,經勘探發現了墓地和一般居址密集區。
根據出土文物的形制、紋飾等特徵分析,墓地的時代屬春秋早中期。遺址內的夯土建築、城牆、壕溝、陶范及制陶等手工遺存,墓葬形制、喪葬習俗等文化特徵,青銅器禮器有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組合形式。根據“芮公”、“芮太子”等青銅器銘文的綜合分析,這裡應當是一處芮國後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劉家窪遺址,已列入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又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明清古城: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約四百年。牆體夯築,南面開門,為當年防禦土匪劫擾而建。城內留有老院落16家,另有水井、石磨及地窨等。
古城裡的東邊有一處住家,它是革命烈士張鼎安的舊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縣北一帶的革命活動風起雲湧,曾任澄城地下黨縣委書記(後任臨時省委負責人)的張鼎安,時常與澄城縣委、陝西省委的同志以及其他地下黨員在自己家中聯絡、接頭,開展活動。當時的省委負責人高崗和去延安的張瑞華(聶榮臻夫人)等革命同志都曾在城裡短暫居住。
1948年8月,國民黨胡宗南部493團曾以城為障,困獸猶鬥,後在我西北野戰軍強大攻勢下棄城而逃。良周古城,是一處留有紅色記憶的革命遺址。201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良甫河漢武帝廟:武帝廟由正殿、前殿和戲樓三座建築組成。正殿為漢代建築風格,保留了當地民眾祖祖輩輩記憶中的八卦旋頂結構;前殿和戲樓為明清建築風格。陳列有石碑。醮盆等實物。良甫河漢武帝廟是渭北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廟宇,堪稱“陝西漢武第一廟”。
良甫武帝廟會始於何時,今不可考。上世紀80年代初,出於一方民意,遂於每年三月二十五日自行恢復武帝廟會。1992年成立籌委會,2002年恢復原十一社,確立各村社輪流出戴。2018年,良甫河廟會被列入陝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良周烈士陵園:良周烈士陵園位於景區東北處,安葬著烈士張鼎安、張紹安、張德安三兄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鼎安曾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和中共澄城縣委首任書記。兄弟三人及其他8人因組織武裝力量回響“西安事變”,被反動當局支持下的地方惡勢力殘忍殺害。該陵園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社區博物館:良周村社區博物館,其陳列展示以該村的歷史變遷和鄉風民俗為主線,兼及周圍村莊的歷史遺存與社會人文。展陳共分序廳和千年文脈、名相遺風、鄉風民俗、革故鼎新、改天換地、改革開放、奔向小康等七個單元,通過300餘件歷史文物、生產生活類文物與場景再現,真實地反映出良周社區的歷史變遷以及這些變遷留給人們的記憶與鄉愁。

特色活動、小吃

農業觀光採摘園:主要包括10000平方的垂釣遊樂園和1000畝優質蘋果、500畝戶太8號葡萄、百畝核桃、柿子等園林採摘。遊客可進園觀賞、體驗、採摘、品嘗。
景區建成了小吃一條街,主要小吃有水盆羊肉、麥子泡、油糕等特色小吃。

民俗文化

良周村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洪拳鼓的傳承地,擁有洪拳鼓隊、“秦腔演唱自樂班”和傳承已久的木偶皮影私人劇組,還有數量可觀、保存較好的老窯洞、居民牌樓和拴馬樁,這些民俗文化為豐富景區內容,提高旅遊內容辨識度,增加景區參與性、互動性,營造地方文化氛圍,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發展經過

2000年,良周村西北方向的果園裡,村里幾戶農民,有的在果園修剪果樹,有的乾農活,由於地里的殘磚破瓦加大了勞動量,不時引來莊稼戶的埋怨聲。除此,就是喪氣地將殘磚破瓦狠狠地撇在野地里。
突然,一位農民驚奇地叫著:“大家快來看,大家快來看啊!這瓦上好像有字!”話音未落,周圍幹活的人就扔下手頭的活,趕集似的聚攏過來,將拿瓦片的人圍了個水泄不通。正當大家對此不知所措時,不知誰喊了一聲:“快把它拿給村裡的張文江老先生,說不定他能知道這上面的內容……”
誰知,這個提議一下改變了良周村的歷史地位,為後來研究秦漢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張文江拿到瓦片細細端詳,憑藉多年積累的經驗,初步認定瓦片上的四個字為“獻公屋舍”,當他將此拿到省城西安讓有關文物專家進一步鑑定後,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瓦片為秦漢時期的行宮建材。
在距發掘瓦當之地北的30米處,該地方曾被稱為秦始皇訓兵、練兵的“校場地”,其實不然,它是秦始皇前先祖秦獻公自魏國返回秦國時發展實力之地,獻公隨後在河西(現渭南的黃河以西,史稱“河西”)發動政變取得政權。司馬遷《史記》里的《秦本紀》記載: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乘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地。
大量瓦當的出土,有力地證明了秦漢時期秦獻公所居之地——“河西”確屬良周,別無他處。此訊息四下傳開,引起了時任國家文物管理局副局長鄭欣淼同志的注意,他在親自考察的基礎上,肯定了以上說法的正確性和合理性。2001年,通過省考古隊的初探,建築面積近80萬平方米的秦漢宮遺址驚現在世人眼前,訊息很快被省市縣電台、電視台、報刊媒體紛紛報導。
2002年度,陝西考古研究所對距該遺址2公里、秦靈公八年所建築秦“城塹河瀕”長城內側的良甫東坡古梁伯國和秦人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進一步確定了秦獻公在河西活動的確鑿性和發展實力的不可動搖性,為研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提供了較高的史料價值。
良周村有如此重大的發現,與退休教師張文江有很大關係。張老師離崗十餘年,年過花甲卻勤耕不輟,一門心思從事歷史、考古研究。他的足跡遍及渭南各縣市,甚至還遠涉甘肅等地。尤其在秦漢文化的研究上,他更是謹慎入微,成績顯著。在秦漢宮遺址發掘前,張文江查閱了大量文獻,通讀了1998年姜寶蓮、趙強在陝西文物權威雜誌《文博》上發表的《陝西澄城良周秦漢宮遺蹟調查簡報》,研究了空心磚、瓦當、瓦片、滴水磚等十幾種人文瓦當、四種文字瓦當,於2002、2003年分別在《文博》雜誌上發表了《渭南地區秦魏諸長城考辨》《秦雍城置都年限》等重要學術文章,為秦漢宮發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後,張文江被陝西省考古隊特聘為考古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