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城烈士陵園
- 外文名:Chengcheng Martyrs Cemetery
- 地址: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
- 占地面積:45畝
陵園展覽,陵園一角,展覽形式,所獲榮譽,
陵園展覽
澄城烈士陵園位於陝西省澄城縣城關鎮陽莊村北,陵園始建於1954年,次年6月落成。最初占地面積18.5畝,現為45畝。
陵園坐北朝南,以建築在東西中軸線上的烈士陵園牌樓、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塔和烈士墓地為標誌,大致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部分。
陵園一角
走進烈士陵園大門,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結構為一正門、兩側門的占式木牌樓?這是在1958年擴建陵園時,將原坐落於縣城老爺廟內的明代占建牌樓、城隍廟鐘廳(樓)整體移入的。四個石獅子蹲在支撐牌樓的四個大紅拄子前面,巍然站立,不怒自威。上面是重檐兩滴水歇山頂,上覆紅色琉璃瓦,雕樑畫棟,疊檐清晰,流光溢彩。正門牌樓匾額上雕刻著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林柏渠題寫的“千秋昭著”四個鎏金大字。背面是一幅《青山不老綠水永存》的水墨畫。牌樓兩側各建自一個照壁,圓形的龍圖騰鑲嵌其中,雄姿英發,催人奮進。再稍前左右兩側,對稱各建了一座六角形的亭式木樓閣,分別是鐘樓和鼓樓。
烈士陵園中院,在磚、石混砌的平台上,一座高大宏偉的建築格外引入注目,“澄城革命烈士紀念館”9個紅底金字遒勁有力,光芒四射。在四圍的青石護欄上,30尊石獅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紀念堂裡面,抬眼望去,正中是紀念堂北門,兩邊牆上懸掛著趙緒流、李蛋兒、李育才、張桃兒、連開耀等80多位為民族解放、祖國獨立和社會主義建設奉獻了青春和熱血的革命烈士的照片。其餘三面牆上分別圖文並茂地展示和介紹了“澄合戰役”、“荔北戰役”、“冬季攻勢”和“崖畔寨事件”,以及張鼎安、張紹安、張德安、袁子厚、劉仲棣等240餘名革命烈士的照片、英名錄等資料。紀念館中央,展示了李育才、韓建表、雷志全等烈士生前的書信、筆記、鋼筆、茶缸、遺物袋以及有關歷史書籍等。
革命烈士紀念塔,該塔帶座通高17米,為1955年6月12日中共澄城縣委員會、澄城縣人民委員會所立。塔座四壁分別用毛體字、隸書字雕刻著毛澤東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七律.到韶山》、《浪淘沙.北戴河》、《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的經典詩詞。在閃耀的紅五角星下面,碑體前後兩面正中雕刻著“革命烈士紀念塔”8個大字。右側碑面上雕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左側為紀念碑文。
後院為烈士墓地。排在最前列的,是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的我軍團長、“人民功臣”劉業林和副團長李劍的紀念碑。緊後面長眠著解放戰爭時期在澄合、荔北冬季攻勢戰役以及抗美援朝、中印邊界反擊戰、中越邊境反擊戰等作戰中英勇犧牲的550多名革命烈士。每座烈士墓前都樹有墓碑,刻著烈士的英名。
展覽形式
在日常展覽及解說中,澄城縣烈士陵園發揮資源優勢,利用紅色文化的資政育人功能,通過大量史料、圖片、文字、影音等,配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形象的展示和回顧了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及抗美援朝時期,湧現出來革命先烈的奉公為民、勤廉風采、光輝事跡、艱苦奮鬥精神和人生歷程,鞭撻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宣傳黨紀政紀知識,使廣大人民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教育。
所獲榮譽
1985年澄城縣烈士陵園被澄城縣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被渭南地區行政公署批准為全區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07年被陝西省政府批准為全省第二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08年被渭南市紀委監察局批准為首批市級廉政教育基地。
2016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六批新增96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位於陝西省澄城縣的澄城烈士陵園入列名單。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