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江上別李二兵備之官高州余亦自茲尋廬山因為長歌

《潯陽江上別李二兵備之官高州余亦自茲尋廬山因為長歌》是清末近現代初詩人陳三立創作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潯陽江上別李二兵備之官高州余亦自茲尋廬山因為長歌
  • 作者:陳三立
  • 創作年代:清末近現代初
  • 作品體裁:詩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白日照渡頭,一片柳條色。
澹蕩伴行人,將攜忘主客。
飆輪呼吸踔千里,電掣河山風掠耳。
暮辭漢樹月明中,朝看廬阜雲端里。
潯陽城郭參差是,萬疊岩巒相向起。
披衣四顧天地寒,似有愁心滿江水。
故人循良今第一,領郡武昌聲籍籍。
腹中韜鈐未概施,境外謳歌已無匹。
政成七載謁天子,映照九衢佩金紫。
平明便殿立召人,前席垂詢在尺咫。
是時寰宇初和戎,東南又火襖神宮。
群黎那讖懷柔意,健吏稍翹搏擊功。
君念折衝關治忽,慘澹經營抒胸臆。
對罷屢頷聖人頤,似許小臣能戇直。
歸來須臾明詔下,移巡嶺嶠施行馬。
回睇觚稜夢欲飛,重辭蔀屋淚如寫。
走也交君擬昆弟,置酒謬論天下事。
擊楫疇為士稚才,領纓空負終童志。
坐對中流回素襟,長波捲雪連春陰。
沾來鸚鵡洲邊雨,聽罷琵琶亭畔砧。
嗟君蒼茫東入海,膻腥窟宅分明在。
斬鯨驅鱷欲何如,帶牛佩犢更誰待。
余亦拂袖尋名山,日夕望君霄漢間。
休論仕隱殊喧寂,萬里精魂知往還。

作者簡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為之一變,成為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