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潮陽“四序堂”是南粵屹今在古建築文物方面,建築保留最完整、修復傳承最合理、工藝發揚最細緻,集宋代平面布局、明清結構風格於一體的珍貴古祠,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
建築特色
1990年代,潮陽各級政府機關、僑辦、文化部門的重視和省文物辦古建築專家專程對“四序堂”進行全面的勘驗,確認四序堂是潮邑現存且稀有的宋代古建築物,是潮陽保存唯一的古鄉校,有很高的地方人文風俗建築底蘊和歷史研究價值。較完整的體現先輩藝人留下高水準的古建築結構藝術型體,它綜合表現出古代,木、石、夯、泥、塑、油、漆、畫等各流派匠師高超的古建築文化藝術集成,於1996年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在各級政府機關、文物辦、古建築專家的大力支持下,蕭氏族人集腋成裘,自發獻資對四序堂進行全面的嚴謹內結構測量,繪製圖樣,反覆較對,並邀請省文管專家和古建築專業人員作技術指導,修建工期歷三年多重修告竣。
建築結構
四序堂面積二千多平方米,雄偉壯觀的古祠整體建築按原分金,平面呈“興”字布局,原造型、原尺寸、中軸對稱的三壁聯、三進廳堂,鰲階抱印,以三落陰聯穿堂左右龍虎井對配,官廳前天井一個,三山疊鰲式,疊級而上的台階,上接堂前浮壇月台,左右廂包,各具廳房,通連迴轉,多合院宮殿式結構型體,屋頂按舊貌,飾以體現皇權的獨特龍頭屋脊,配以神態各異貝灰泥塑的屋脊,祠內堂廂間的宋承唐制的抬梁式疊斗托拱金木載,古樸大氣,支承合理,不重裝飾,突出穿插平衡,牆內採用穿梁式負木載結構屋架,以四兩托千斤之力學恰到好處的解化了大暴雨,強颱風,抗地震的作用,層次分明,前後陛上,置設的牽手聯拱疊斗更是匠心獨運,堂上隔扇門頁,精工細作的金漆木雕,渾厚雄奇的古碑字,堂內紅綠相間的色彩,和諧搭配,無不顯示出這座800年歷史的珍貴古祠的莊嚴大氣。“四序堂”的建築內結構,與潮汕地區常見的祠堂,廟宇結構不同,因溯源,“四序堂”初建為紀念性的生祠格式,其後堂聯穿心亭接中堂官廳布局,堂前通衢對面原置設木製大牌樓一座,中屏是開合活動式的寬度與四序堂寬度同,油飾棕紅色,中屏飾麒麟朝陽踏八寶,左右屏飾鶴、鹿圖。
建造方法
古祠的後堂、穿堂和中堂是以宋代的營造法則,用九星天卦,地卦飛白尺法進行丈桿式設計建造的,經過現場丈量比較,該建築傳承古代浙俗、閩南建築風格而採用在潮邑築造的古祠而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建築實物,用古唐尺法則,是宋承唐制而在民間匠師廣為通用例子,梁架上的海棠型收角科斗,以及拱枋托檁等也與宋代工科頒布的營造法則造型接近,是遺留至今的宋代古建築實物縮影,是閩、粵仍至潮汕地區一衣帶水的人文風俗寫照,系宋代古建築現存的實例之一,實為可貴,前兩廊及前三山上的三疊型,兩硬山,兩歇山式傳統瓦蓋屋面,則是明代中期由匠師根據工部頒布並延用至今的生老建築營造法落桿設計的,門斗尺寸,用民間延用的魯班門光尺法。
歷史
據史料記載,南宋慶元元年(即1195年),漳州人蕭洵出任潮陽縣令,連四任共12年。在任期間,他清廉勤政,禮賢下士,體恤民情,多行善舉,深得民心。潮陽的民眾感念他的恩德,自發集資為他興建生祠,褒揚他的業績,於宋嘉泰四年(即1204年),建成“四序堂”。蕭洵很受感動,落籍潮陽,回報鄉民,並親自在“四序堂”開辦學堂,不分姓氏,興學育才,成為潮陽乃至粵東歷史上最早興辦的鄉校。
解放後,“四序堂”收歸公有並更名為“棉城鎮第五國小”。由於歷史的原因,“四序堂”堂址年久失修,沉寂黯然。2001年,蕭洵分散在海內外的後代子孫,在蕭輝文等人的倡導下,捐資340萬元,重新興建建築面積達4600多平方米的“蕭氏四序教學樓”,目前,已擁有36個教室供1200多名學生就讀。2002年4月,在潮陽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潮陽區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蕭氏後人集腋成裘,自發捐資對“四序堂”原堂址進行全面修繕,並邀請省文管專家和專業人士作技術指導,堅持“修舊如故,古為今用”的修復宗旨,歷時4年多進行修復建設,全力保存“四序堂”獨特的古宋建築布局和明清藝術風格。
潮陽區委常委、副區長翁甲洪表示,具有802年歷史的“四序堂”,是潮陽珍貴的古文化建築,也是潮陽的文物保護單位。她的順利修繕和成功修復,對保護潮陽古文化建築舊址,傳承和發揚潮汕古建築文化精髓,弘揚地方文化,聯誼鄉情鄉誼,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四序堂”蕭氏後裔秉承先祖優良傳統,集腋成裘,自發捐資,修復古祠的做法,也是新時期黨、政、民齊心協力,建設和諧潮陽的有力體現。他希望“四序堂”文物保護管理處,要精心保護好這一南粵古建築文化瑰寶,進一步挖掘其深遠而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並讓她得到更好的發揚光大。
發展淵源
洵公逝世後,與孺人陳氏媽合葬於潮陽內輋岩前‘姐墓陵鄉前’。俗稱“舂臼林”。每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定為墓祭日。近代,每年十二月初一、二、三日,除粵東各縣市裔孫前往墓祭外,更令人引以為榮者,眾多非蕭氏宗族鄉人也於公墓前行禮祭拜。祭日之外,公墓前長年香火不斷尊公若神靈,蓋公恩澤於民殊深,民至今不忘公之德耳。
史籍傳說 據史料及明代撰寫的<蕭氏族譜>記載,宋度宗鹹淳間,三世祖規公,四世祖御疾公相繼為官赴任。家中留下三世祖媽蔡氏、祖媽林氏和小孫兒。規公於度宗鹹淳十年(1274)逝世;御疾公也於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于海豐抗元殉節、墓葬鵝埠,至1279年2月宋亡時,家中只有年邁(66歲)的三世祖媽蔡氏和兩個小孫子景福、唐福(即堯甫公、時年六歲)以致洵公墓多年失祭失修而沒入草莽中二百多年。到了明嘉靖年間,十四世孫郡廩生貽初公(字次諟),連同族人並帶家養良犬往山中披荊斬棘竭力搜尋祖墓。艱辛搜尋疲憊時,忽見良犬搖頭擺尾,欲吠又止,形態異常,眾人覺奇異而尾隨之。犬竟奔入草莽中,久而不出。眾人只好焚草而尋,待火滅時竟見良犬跪於一墓前被燒死。細視,良犬跪的竟是公墓。後將殉難之犬稱為“義犬”,於墓祭日順祭犬。用豕首祭拜貽初公,以旌其功。
史籍傳說
據蕭氏歷代族老口碑及考證陳先生墓,洵公蒞潮就任縣令時,攜帶家眷、外甥徐靜波(現達濠青蓮徐氏即其裔)和師爺萬先生,西席陳先生治齋相繼到潮。
相傳,洵公所葬墓穴“麒麟吐火”風水寶地系隨洵公赴任潮邑之西席陳先生所擇之吉穴。洵公享年七十,臨終時,將十四歲孫兒蕭規託付陳先生,請先生教讀成人,陳先生滿口應諾。洵公囑孫兒在陳先生逝後葬於祖墓近側,祭拜時先拜陳先生後祭祖。故此,數百年來,我洵公裔孫遵祖囑在墓祭日先拜陳先生公墓後祭祖墓。
近百年來,常有海外蕭、葉、鐘裔孫組團回鄉謁祖,到墓前緬懷洵公之業績。以洵公的道德風範啟迪後代。公墓於1986年,被原潮陽縣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子嗣枝葉 洵公生子一,名昭元。係為二世祖。據史載,洵公在任公務繁忙,無暇回家省親。遣隨任讀書之兒子昭元公隻身回漳州侍祖。因交通不便,頗歷艱辛,途經閩、粵交界之詔安汾水關,不幸生病,困坷于山僻旅店。幸得店主人葉公父女尋醫問藥,細心護理,得以康復。昭元公感念葉公之女無限關心而日久生情,遂兩願璧合,成家生活于山溝窮鄉民舍間,數年間生三子。
子嗣枝葉
昭元因思盡孝雙親,又不能辜負葉公父女情義而憂鬱成疾。不久,遺下認親信物而病卒於葉家。葉公遂將昭元公葬於店後山園間。(土名韓歷埔,即上軟埔去處一里路)。後來因陳氏祖媽病重,洵公遣家人往漳州召喚昭元返潮侍母,驚悉愛子並未赴漳侍祖。洵公遂與家人赴漳沿途尋訪兒子下落。途經汾水關,因雨投宿葉公客店。偶見店中三兒嬉戲,貌似昭元,一小兒手以扇玩弄,扇杷系有家傳之寶玉墜鴛鴦一對。視之,扇面有自己親筆題詩,確認其為昭元舊物。遂持扇詢問主人葉公,才知真相。葉公告知:“此店原系鐘公產業,鐘公無男,故吾入贅於鐘氏”。洵公胸襟坦蕩,深明事理,雖遭喪子之痛,但卻發現愛子所葬墓地乃天賜吉穴。因相地形而名“烏鴉落洋”,即在原穴地為兒墓豎立墓碑。洵公慮及葉、鐘二家無後,將三孫兒嗣三姓。攜長孫規返潮,衍嗣蕭氏。留仲孫真嗣葉氏,季孫植嗣鐘氏。經數百年蕃衍,三氏皆成茂族。
近潮之長孫為潮陽蕭氏三世祖。現蕭族裔孫遍布粵東、海陸豐、惠東、深圳、興梅、雷州、廣西各省市及世界各地。留詔安二孫也繁衍為茂族。葉族、鐘族裔孫除於先年遷到潮州各地定居繁衍者外;葉族裔孫有的遷回葉公祖籍平和縣大溪鄉定居,進而播遷梅州等地。有的留居詔安之華表、下園、樹美、梅園、新營、上茂營、下茂營等鄉村。葉氏祖祠堂號曰:“追遠堂”。鐘族裔孫聚居於詔安的美營、汀洋、港頭、深湖、後浦等鄉村。鐘氏祖祠堂號亦曰:“追遠堂”。
祠宇聯 葉、鐘二氏祠堂昔年堂內龕前掛蕭氏燈籠,並共用同一堂聯:
祠宇聯
木本同一氣,蕭山培植枝葉,繁茂乎西橋。
水源分三派,潁川锺英波濤,環繞於東溪。
此聯,不但道出潮州、詔安之蕭、葉、鐘三氏同出一源,且隱含三氏同為知縣洵公(蕭山之‘蕭’隱洵公)、孺人陳氏媽(潁川隱陳氏)之苗裔。指出葉族、鐘族(技葉之‘葉’、鐘英之‘鐘’)之聚居地‘西橋’與‘東溪’。
自宋曆元、明、清以至於今,潮州、詔安兩地之蕭、葉、鐘三氏裔孫,盡知二世祖葬於詔安寶橋(汾水關深橋鎮)風水寶地‘烏鴉落洋’,二世祖媽葉氏葬於寶橋華表村旁(深橋鎮、華表村),風水名地‘黃蜂母地’。每年於古清明日夏曆三月初三日舉行墓祭。是日,閩粵兩地三族裔孫前來祭拜甚眾。祭拜時禁燃放鞭炮,以免有傷靈氣,因放鞭炮,驚走烏鴉、黃蜂,於墓塋靈氣有損。
葉氏祖媽墓碑碑文曰:“葉氏始初祖母墓”‘祖’字右畔‘且’刻為‘且’,隱含祖媽為蕭、葉、鐘三氏之祖源。自宋曆元、明、清至今數百年,三族皆成望族,源遠流長,興旺發達。
海外南洋各地蕭、葉、鐘裔孫也常回國竭祖,觀光團到“烏鴉落洋”及“黃峰母地”祭拜。
蕭、葉、鐘三氏系始祖洵公一脈同源之裔孫,藉公之德澤及昭元公、葉氏祖媽所葬吉穴之庇蔭,歷代裔孫,英才名流遍布環宇。昔年閩、粵兩地源出洵公之蕭、葉、鐘三族不通婚嫁,蓋因蕭、葉、鐘一家親同血胤也。
三世祖諱規,在始祖洵公精心培育下,學有所成。生平種德,重義好施,慷慨耿直。有氣節。公對鄉鄰有困難者,必予資助,故人多感激之。宋理宗時(1225—1264),權奸專政,朝政敗壞。景定四年(1263),賈似道推行‘公田法’,弄得天下騷然,民不聊生。景定五年(1264)七月甲戌,因慧星出現,‘天象示警’,於是‘詔求直言’。此時,公正在臨安(南宋京城,即杭州)太學肄業(讀書),乃與太學生葉李(姓葉,名李,字太白,杭州人)同上書彈劾當朝奸相賈似道,專權誤國,棄賢崇奸。受到賈似道黨羽的打擊迫害,遭誣連坐配汀州(《通鑑?綱目續編》《宋史》卷474第13783頁)。適逢理宗召江萬里等赴闕(到朝廷)。萬里直言規諫(規勸),使理宗改正其過,還公以清白,冤案得以昭雪而名揚後世。度宗鹹淳三年(1267),公登丁卯科解元。四年(1268)聯捷戊辰科進士(正奏第五甲)。授迪功郎,官容卅文學。祀忠義考弟祠,府邑志有傳。
三世祖與夫人楊氏媽、蔡氏媽合葬於潮陽梅花鼎感山,俗稱‘貓性子’。每年農曆十二月初五日定為墓祭日,是日同時祭拜附近之四世妣林氏媽墓。
三世祖生子二:長名冠,號東皋,無嗣;次名御疾。
四世祖諱御疾,行二。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舉人才,授從政郎,官海陽縣主簿,歷修職郎巡海憲僉。忠貞愛國,傾家財招義軍隨大臣陸秀夫(時任禮部侍郎)、抗元將領張世傑等群臣效忠勤王護‘行朝’一路奔走。景炎元年(1276)丙子歲十二月陸秀夫,張世傑和御疾公等護端宗(趙昰),廣王趙昺,楊太后等‘行朝’一眾,由惠來西渡,經海豐移駐惠州甲子門(今陸豐甲子港),由甲子門沿東溪西去,入海經虎門一帶海面到珠江口大鵬灣。端宗兵敗,為元兵追殺南逃,曾於鮜門南山偶住一宿(明人川雍蘭於岩洞石壁上題刻‘壯帝居’三字,憑弔古蹟,該址現存)。公不幸於海豐鮜門鵝埠被元兵射殺,為國捐軀。葬鵝埠獅山,俗稱‘望海獅’。端宗、楊太后帶眾為公抱石壘墓。疊石壘成,墓向無碑。陸秀夫以劍刻石,豎於墓側以慰忠魂。碑文曰:
志匡復宋室,勤王報國恩。鞠躬扶弧主,盡瘁表忠臣。
魂游惠府地,身葬鵝埠山。青簡垂不朽,墓跡永邑志有傳。公勤王報國,忠貞殉節事跡,彪炳青史。黎庶至今仍盛讚之。祀忠義孝弟祠。廣東省文物委楊森先生、中國著名考古博士生導師鄧其生教授,根據國史記載考證,對御疾公之功績予以充分肯定。
四世祖墓(于海豐鵝埠獅山,現址海豐縣小謨鎮香坑村獅山,俗稱‘向海獅’)。墓塋豎立旗桿石夾多副。
墓祭日定由海、陸豐及當地洵公開枝裔孫負責祭拜。
四世祖生子二:長景福,無嗣;次唐福。
五世祖諱唐福,行二。字堯甫,號東海。時宋祚(皇位;國統)已移,蒙元僭位。公憤於國讎家恨,義不事蒙元。
堯甫公‘幼失怙恃,能自樹立,修身勤儉,不尚華侈。春秋修其祖廟,祭祀以時,必誠必敬。喬木森然,見者嗟異。辟齋舍以藏先世遺書、制誥。教子孫力詩書;課童僕理田園。悠遊自得,足跡不入官府。親族鄉黨,交際以禮;賓至則具酒肴以相樂。群居終日,無一語及政事,鄉人鹹敬其賢而稱之曰:東海先生。邑之大夫願得為後學矜式,請以耆儒聘,月支廩祿,輒固辭不受。(元?朝列大夫梅州知州兼勸農事鄭時中《堯甫府君墓誌》)。公以‘無聲’抗元,得時人之敬重而稱揚於世,是知公之民族氣節偉矣哉!!!
五世祖生子女十人:男五;女五。長男德俊,次德潤,三德新,四德修,五德盛。
五世祖與柳氏媽原合葬於城南小南塘鄉千秋崗,俗名“二龍爭珠”。後因歷史原因,吊葬於東山蛇仔陵,經地師勘察,認為該地址靈度狹小,不利全族。遂另行覓址於潮陽西岩附近之鳳髻山,俗稱‘丹鳳朝陽’。於乙丑歲(1985)十二月初二日安葬公媽靈骸。
墓祭日定於農曆十二月初七日,與德俊公墓(俗稱‘風吹羅帶’)同日祭拜。
五世祖為抗元徵兵(史載元時徵兵制度,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以此類推);留長子德俊公居棉城,(德俊公生六子,裔孫分創鄉村甚廣)。次子德潤公分創潮陽銅盂宅美村(子孫分創於潮陽穀饒大坑等村);三子德新公分創於汕頭鮀浦溪東(原揭陽鮀江都溪東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屬澄海鮀江都。蓬州所城;潮安庵埠三角池及粵西雷州之遂溪、徐聞等縣地);四子德修公分創於潮陽峽山東溪村(裔孫分衍於惠來縣隆江等鄉村);五子德盛公分創於揭東縣登崗鎮(原揭陽桃山都蕭畔村,裔孫分衍普甯洪陽烏犁村等地)。自此,由堯甫公始,潮陽肇基祖洵公裔孫分衍千千萬。根據二OOO年“四序堂”召開各市、縣蕭氏裔孫會議登記統計,蕭氏洵公裔孫聚居或散居的鄉村逾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