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連火龍

潮連火龍

潮連火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的地方傳統舞蹈,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潮連火龍,其源於民間焚香驅蚊、驅陰、驅邪,消除瘟疫、永保平安的祈願。後來,慢慢演變成潮連傳統的民俗文化風情,形成以武術為功底、以舞蹈為表現的龍舞套路,以及平地、梅花椿布陣等幾十個花式。而舞火龍所承載的祈求趨吉避凶、風調雨順的願望也延續至今,祈求平安、消災降福,特製大香的香氛煙薰下,更能得到良好祝福。

2021年7月7日,潮連火龍入選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連火龍
  • 遺產級別:縣(區)級
  • 批准時間:2021年7月7日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保護單位: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道文體服務中心
  • 流行地區: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道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道具工藝,獨特龍舞,傳統儀式,廣泛基礎,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人們認為龍不僅被奉為保護神。保護神的理念是圖騰的觀念和自然神觀念互相整合的產物。龍圖騰的基本特徵是相信人和龍有種神秘的血緣關係,相信龍能保佑人們平安和人丁興旺;而龍作為自然神,則主要是具有主宰雨水的神職。
唐代科舉制度不斷完善,不少寒門書生因“金榜題名”而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龍信仰與帝王專制緊密結合,龍形象也更顯得威嚴凌厲而突出了它的神聖與權威。
據潮連歷代史料記載,潮連人喜愛舞龍,歷代都有三條龍(一條紗龍,一條金龍,一條火龍),龍的形象、龍的理念後面,卻包含著潮連人處理四大主體關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係的和諧;人際關係的和諧;陰陽矛盾關係的和諧;多元文化的和諧。
火龍就地取材,將芭蕉樹、竹、水草、麻繩等紮成龍身,插上特製香火製作而成。每當喜慶節日,以珠戲龍,火龍隨著龍珠燈穿圩過巷游舞,煙花爆竹,火光耀目,預示如龍騰飛,永遠興盛。“舞火龍”活動因此而流傳至今已經超過100年了。
改革開放後,潮連成立了“盧邊火龍隊”,每遇有喜慶都有舞龍習慣,如增添火龍的表演,更顯喜慶節日氣氛。

舞蹈特色

道具工藝

潮連火龍造型恢弘,全長約57米,頭、身、尾共24節(寓意24節氣),插香一萬多支,需要幾十上百人舞動,造型與傳說中的龍一樣,因為全身要插上點燃的香火,在漆黑的夜晚,密集的紅色火光映亮龍身,故名“火龍”。製作方法大致可分4部分。
製作龍珠
把蕉樹的樹頭挖出並把蕉頭削圓製作龍珠,用一條大約1.6米長的竹竿插入削圓的蕉頭中央,用作龍珠舞時之用。再用筆在蕉頭上劃出5個互扣連環的金錢圖案,然後按圖案的位置插上大香,用小草捆綁固定位置成為龍珠。
製作龍頭
龍頭製作較為複雜,龍腦、龍眼、龍鼻、龍眉等各部位先用鐵線紮成模型。把大香按模型形狀插好,用水草捆綁固定,遂成各部位之形狀,再用竹竿插入大約60公分長的蕉樹身(近蕉頭部位),蕉樹身使成45°角左右,下垂部位把蕉樹削成嘴型,然後用捆綁好的龍腦、龍眼、龍鼻、龍眉等各部位用竹籤插入蕉樹固定位置。最後龍角用蕉葉梗插入竹籤固定,龍氣用兩條竹片捆綁大香,插在龍鼻兩邊位置,龍嘴、龍利、龍腮,用大香插入蕉樹,水草捆綁好固定部位,製成龍頭。
製作龍身
龍身主要用蕉樹身作為材料,製作也較為簡單。龍身每節長約50公分,每節用竹竿插入正中部位,作行舞之用。再用麻繩每隔1.8米左右距離把龍頭、每段龍身連線起來,整條火龍的節數與“紗龍”一樣,也是24節,每節龍身大約用大香60~70支點燃。
製作龍尾
龍尾的製作用蕉樹尾(近葉部分)大約1.4米長(其中蕉樹身占60公分,蕉葉梗占80公分長),把竹竿插入蕉樹身適當的位置後,再在蕉樹身上插上大香並用水草捆綁好固定位置,並選葉梗3條製成十字形狀捲成鳳尾形或其他款式才插上大香,用水草固定制成龍尾。
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等造型製作完成後,一條火龍基本完成,而表演舞火龍的大香製作卻較為講究和重要。好的大香能更顯得火龍活靈活現,所以裝火龍的大香一定要與香廠商議大香的製作方法和具體的規格要求,力求大香容易燃點不易熄滅。裝龍前應事先把全部大香點燃後再把大香插入草木灰盆內,焗熄火頭,保留火蓋,便於舞龍前用火水竹容易點燃香蓋。

獨特龍舞

潮連火龍創造了一整套以武術為功底,以舞蹈為表現形式的高難度龍舞套路,既可以在廣場表演,也可以在舞台表演,夜晚舞龍,尤其精彩。全套舞龍技藝表演分平地、龍門、梅花椿等多個花式,講求動作敏捷輕盈,節奏連貫迅速。

傳統儀式

潮連火龍包括造龍、香火匯龍、沾龍氣、盤龍表演、收龍等環節儀式。
在舞龍前開始造龍,將芭蕉樹、竹、水草、麻繩等紮成龍身,插上特製香火,全場54米,共24節。
一般在祠堂前舉行“起龍”儀式,村中長者發出“香火匯龍”訊號,村民將手中香支點燃均勻插滿長龍身上,祈求神靈保佑,俗稱“沾龍氣”。起龍後,龍頭對祠堂三拜,隨後巡遊村中或者在廣場上進行“盤龍”表演,最後將香火龍浸入水池“收龍”,又稱“放龍入海”“龍歸大海”。

廣泛基礎

潮連火龍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就地取材,取材方便,其製作技術簡單易學,人人可以動手,有明確分工,村民人人可參與。火龍舞是潮連喜慶節日的傳統舞蹈節目,潮連籍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尤其是盧邊、塘邊鄉親對火龍舞情有獨鐘,他們不僅積極參與火龍舞活動,更自發捐款。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潮連火龍的工藝價值、民間舞蹈價值,較為珍貴。同時,它不僅具有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的普遍價值,在港澳、華僑史研究方面,還具有特殊意義和文化價值。
制龍工藝價值
火龍就地取材,將芭蕉樹、竹、水草、麻繩等紮成龍身,插上特製香火製作而成,場景壯觀。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等造型製作完成後,一條火龍基本完成,而表演舞火龍的大香製作卻較為講究和重要,所以製作龍道具具有工藝考究價值。
民間舞蹈價值
潮連火龍的表演花式和潮連紗龍類似,創造了一整套以武術為功底,以舞蹈為表現形式的龍舞套路,其民間舞蹈價值體現在:(1)把武術與舞龍相結合,融遊藝、競技、娛樂於一爐,使龍舞成為強身健體和自娛娛人的民眾性活動;(2)把廣場藝術與舞台藝術相結合,使龍舞既可以在廣場表演,也可以在舞台表演,體現了民間舞蹈的靈活性;(3)夜舞火龍,夜色之中更顯火龍之特色,體現了火龍的獨特藝術性。
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價值
舞龍藝術源於上古先民原始信仰的龍圖騰崇拜。潮連火龍從原來焚香僻邪、滅障、消除瘟疫、永保平安的祈願,慢慢演變成潮連傳統的民俗文化風情,屢經改進,融合古今中外各種舞龍的長處,創造自己獨特的優勢,歷久彌新,形成了潮連傳統文化突出的表現形式。作為潮連文化的載體,它蘊含著潮連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涉及到潮連人的生產生活、工藝製作、休閒娛樂、節日慶典、禮儀風俗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研究的普遍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社會發展變化,潮連外出務工和外出求學以及出國出境定居的中、青年人數不斷增加,潮連常住人口中的中、青年人數相對減少。同時,高科技和新潮的娛樂活動對傳統的娛樂方式的衝擊很大,而絕大多數青少年喜歡新潮的娛樂活動,覺得排練和訓練艱苦、麻煩,而且由於火龍表演所需的人數眾多,加上火龍本身是一次性的耗材,高成本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潮連火龍的生存和發展。潮連火龍這種極具觀賞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正面臨失傳危機。

傳承人物

盧順旺,男,2022年9月26日被江門市蓬江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列入蓬江區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之後確定為蓬江區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潮連火龍”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改革開放後,蓬江區潮連地區成立了“盧邊火龍隊”,包括塘邊、盧邊隊員共100多人。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55年,潮連火龍參加新會縣民間藝術活動,並得到好評。
1984年,潮連火龍在潮連村中開展巡演活動。
2016年5月1日,潮連火龍在潮連文體廣場進行慶祝“五一”勞動節中進行表演,場面震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