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少女祈夫習俗

潮汕少女祈夫習俗

封建社會,男女的婚姻完全是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禮之聘”的強制性婚姻包辦制度。潮汕少女祈夫習俗源於潮汕地區,由於其先天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從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遷移後,便逐漸形成的較為閉塞的文化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汕少女祈夫習俗
  • 屬性:強制性婚姻包辦制度
  • 記載:《漢書》
  • 地區揭陽榕城
前言,少女祈夫習俗,

前言

許多的婚姻因父母的亂點鴛鴦而遺憾終生。在以男性為主,男尊女卑的時代,待嫁的少女更嚮往自由戀愛,以求得到終身幸福的美滿婚姻,但面對現實她們又無能為力,只能把對未來美好婚姻的期盼寄托在對上蒼的祈禱上。
《漢書》載: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稱謂“放夜”。這足見在元宵節夜少女們是可以結伴遊玩的。這一晚,未婚男女自由聚會,尋春定情,憧憬幸福未來。在這天晚上,潮汕少女有到郊外田地“坐大菜”的習俗,情真意切地祈望嫁個好夫婿,找個合自己心意的郎君,夫妻恩愛宛如芥菜的葉蕾一樣簇擁、緊抱、親密、好合,未來家庭美滿和諧,生活幸福。此風俗由來已久,時人李紹雄有竹枝詞《元宵坐大菜》云:“觀燈已罷夜闌珊,小妹良宵興未完,相約田間坐大菜,將來嫁得好郎官。”《澄海縣誌》載: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夜,有的少女偷偷到菜園裡坐大菜,俗諺雲“坐大菜,嫁個好夫婿”。

少女祈夫習俗

揭陽榕城洪陽每年都要舉辦傳承了幾百年的行彩橋民俗活動。其中榕城保留有正月十一“行頭橋”,正月十五“行二橋”和正月十六“行尾橋”三個完整的階段。洪陽僅在正月十五舉行。行彩橋往往被賦予“行橋行興行靈精(精神)、行興行財情(興旺)、行興行高升”等良好願望。其中,行彩橋還有一項特殊的活動——摸被人們奉為神獅和求之有應的靈獅。因此,這一天少女們也會來摸石獅,對自己未來的婚姻寄予良好祝願——“摸中間,嫁好翁(丈夫)”,或是拿石塊或竹枝擲其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
在七夕(農曆七月初七)這天的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默禱心愿。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姻緣巧配。
農曆八月十五潮汕各地中秋都有拜月的習俗。吃過晚飯後,婦女們換上新衣,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拜月,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而未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求一個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謠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待嫁的少女渴望能擇配一位稱心如意的丈夫,有的會到寺廟求姻緣或去看相算命;也有的少女父母向農家索求一條縛菸葉的草繩,以求“婚星浮”。還有做母親的將一根掃帚草偷偷編入女兒的辮子裡。暗誦:“編掃帚草,出門人搶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