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姓氏叢談

潮汕姓氏叢談

潮汕先民大部來自河南黃河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國有2000多個姓氏的根源在黃河之濱的河南省。潮汕先民在歷史上曾進行過幾次民族大遷徙。他們由北向南,跨黃河,過長江,經福建入潮,遂在潮汕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創基立業。這幾次大遷徙分別是: 晉永嘉年間,室內亂,中原地區戰爭不斷,外族乘機入侵,士族及平民百姓為躲避戰亂南遷。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漳潮間發生少數民族騷亂。朝廷先派陳政,後陳政之子陳元光繼任,率府兵二批5600名計58姓南下平亂及處理善後事宜並落籍潮州、漳州。這批府兵大部分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 唐末五代初,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聚眾起兵,征戰南下,入據福建,他的部下大部分也是河南光州籍人。王潮自任福建觀察使,後其弟王審知繼位。王潮、王審知部將部卒在當地安家。潮汕先賢王大寶,便是王審知直系裔孫。現今潮汕王氏,大部分是王潮、王審知之後。 唐末發生黃巢農民起義,戰火遍及黃河、長江南北。人民為避戰亂,也紛紛遷入當時較為安定的福建、潮州地區居住。如饒平、澄海張氏中的一部分,其先祖張道宗便是在這個時期遷徙入潮的,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張夔,便是其八世裔孫。

隨後,北宋末年、南宋末年及元末、明末的遷入移民除部分因官落籍潮州外,其他多已避亂難民為主,這部分移民極大地促成了潮州府的縣邑擴容,從潮州三陽分拆至潮州八邑,又因這幾個時期的移民絕大多數來自福建莆田,故有“潮汕人,莆田祖”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汕姓氏
  • 分布區域:潮州八邑、海內外潮人聚居地
  • 主要姓氏:陳林黃吳鄭李張王蔡劉楊許謝莊方
  • 代表名人:李嘉誠 翁萬達 饒宗頤 鄭信
  • 源地:多數來自福建莆田
  • 民族:漢族-潮汕民系
  • 語言:潮汕話/潮州話
  • 遷入時間:南宋末年、元末、明末清初為主
概述,“陳林蔡,天下得一半”,先民大部分來自河南,莆田——移民中轉站,潮汕百家姓,部分姓氏入潮情況,李姓,楊姓,方姓,

概述

“陳林蔡,天下得一半”

我國是世界上姓氏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古籍記載是源於上古伏羲氏。我國到底有多少個姓氏,有的資料說有6500多個,有的說有5600多個。在歷史的演變中,不少姓氏早已消亡,也不斷有新姓產生。現在我國流行的姓氏有3000多個。就潮汕地區而言,澄海縣有218個,潮陽有246個,庵埠一鎮有姓氏154個。這些姓氏中,其人數比例很不平衡。不少姓氏人口總數不過幾萬幾千幾百,如澄海縣,雖有姓氏218個,但一姓僅有一人的就有52個。人數較多的姓占潮汕總人口的比重很大。尤其是陳、林二姓,除饒平縣外,在許多地方都是當地的主姓。故潮汕有“陳林蔡,天下得一半”的俗諺。揭陽則有“林半縣”之說。在澄海縣的80萬人口中,陳姓有15萬以上。潮陽有村落431個,以陳為主姓的村落有66個,林姓村落有55個。這種情況跟福建、台灣、江西等南方各省相似,福建、台灣也有“陳林半天下”的說法。這是潮汕姓氏的一個顯著特點。陳、林二姓,在全國的人數排列中,並不占首要位置。排第一的是李姓。第二是王姓,陳是第5位,林排在第16位。由此可見,潮汕的姓氏源流跟福建、台灣有很深的淵源關係。
潮汕百家姓潮汕百家姓

先民大部分來自河南

潮汕先民大部分來自河南。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國有2000多個姓氏的根源在黃河之濱的河南省。潮汕先民在歷史上曾進行過幾次民族大遷徙。他們由北向南,跨黃河,過長江,經福建入潮,遂在潮汕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創基立業。這幾次大遷徙分別是:
晉永嘉年間,晉室內亂,中原地區戰爭不斷,外族乘機入侵,士族及平民百姓為躲避戰亂南遷。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漳潮間發生少數民族騷亂。朝廷先派陳政,後陳政之子陳元光繼任,率府兵二批5600名計58姓南下平亂及處理善後事宜。這批府兵大部分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事態平息之後,按照朝廷的旨意,陳元光及其所部全部在漳潮地方安家,大多成為開潮始祖。如饒平陳氏,多為陳元光派下後裔,潮汕許氏,多為陳元光部將許天正後裔,沈氏為陳元光部將沈勇後裔。
唐末五代初,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聚眾起兵,征戰南下,入據福建,他的部下大部分也是河南光州籍人。王潮自任福建觀察使,後其弟王審知繼位。王潮、王審知部將部卒在當地安家。如著名僑領陳嘉庚,就自稱其先祖自光州隨王潮入閩。潮汕先賢王大寶,便是王審知直系裔孫。現今潮汕王氏,大部分是王潮、王審知之後。
唐末發生黃巢農民起義,戰火遍及黃河、長江南北。人民為避戰亂,也紛紛遷入當時較為安定的福建、潮州地區居住。如饒平、澄海張氏中的一部分,其先祖張道宗便是在這個時期遷徙入潮的,前八賢之一的張夔,便是其八世裔孫。

莆田——移民中轉站

由閩入潮的中原移民,大部分由福建省莆田縣遷徙而來,一小部分經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還有一小部分經廣東省南雄縣的珠璣巷入粵(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移民,其先祖則大部分來自珠璣巷),莆田縣、石壁鄉、珠璣巷分布是廣東潮汕、客家和廣府先民最主要的移民中轉站。故在潮汕民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先祖遷自莆田”,潮汕地區較晚開發的縣邑潮陽(今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普寧和惠來更是如此。
說“先祖遷自莆田”。除了表明莆田是一個重要的移民中轉站,大批中原移民在莆田作短暫停留,而後再行遷徙入潮外,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歷代來潮任官職者,其中不少是閩籍人。因羨潮州山水風物人情,遂於致仕之後,不回原籍,而在潮州擇地安居。如宋代海陽縣令陳坦和潮州知事丁允元。陳坦是福建人,丁允元是常州人,兩人相約在潮州定居。現今潮州官塘、鐵鋪陳氏、深田丁氏,均是陳坦、丁允元後代。潮陽在整個宋代共歷22任縣令,其中就有11位福建籍人。明代歷80任縣令,有22位是閩籍人。普寧明代共歷25任縣令,有7位是閩籍人。饒平明代縣令有49位,閩籍人16位。澄海明代縣令28位,閩籍人7位。海陽縣令54位,閩籍人19位。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潮州在明代以前,朝廷派來此地任地方官的,閩籍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整個明代,這是朝廷有意識的組織措施。一方面,朝廷採取“五百里內不得為官政策”。本籍人不得在本地當官。另一方面,又要派官吏適應當地風俗、氣候和語言,福建當然是最合適的派官地。還有一個原因,福建林氏開閩始祖林祿自晉代永嘉年間入閩開基以後,就以莆田為南方發祥地,在唐代和宋代,莆田林氏先後共有一門九兄弟登進士、任刺史,史稱前九牧、後九牧。九牧後代,很多散居潮州各地。不單林姓,其他各姓閩籍潮州官吏,也有相當一部分落籍潮州。
潮州先民多遷自莆田,這是研究潮汕姓氏源流一個值得注意的課題。

潮汕百家姓

樣本取自潮汕三市本地戶口,2002年數據:
1、 陳,潮汕約152萬人,全國約6500萬人,排第5位;
2、 林,潮汕約105萬人,全國約1500萬人,排第16位;
3、 黃,潮汕約90萬人,全國約2800萬人,排第8位;
4、 吳,潮汕約60萬人,全國約2600萬人,排第10位;
5、 鄭,潮汕約56萬人,全國約1000萬人,排第23位;
6、 李,潮汕約54萬人,全國約1億人,排第1位;
7、 張,潮汕約51萬人,全國約9200萬人,排第3位;
8、 王,潮汕約43萬人,全國約9800萬人,排第2位;
9、 蔡,潮汕約42萬人,全國約600萬人,排第44位;
10、 劉,潮汕約37萬人,全國約7000萬人,排第4位;
11、 楊,潮汕約36萬人,全國約4200萬人,排第6位;
12、 許,潮汕約31萬人,全國約700萬人,排第35位;
13、 謝,潮汕約26萬人,全國約930萬人,排第24位;
14、 莊,潮汕約23萬人,全國約120萬人,排第138位;
15、 方,潮汕約19萬人,全國約470萬人,排第62位;
16、 郭,潮汕約19萬人,全國約1500萬人,排第18位;
17、 周,潮汕約16萬人,全國約2900萬人,排第9位;
18、 曾,潮汕約15萬人,全國約650萬人,排第38位;
19、 洪,潮汕約14萬人,全國約210萬人,排第107位;
20、 余,潮汕約14萬人,全國約530萬人,排第15位;
21、 邱,潮汕約13萬人,全國約350萬人,排第77位;
22、 馬,潮汕約13萬人,全國約1300萬人,排第19位;
23、 朱,潮汕約13萬人,全國約1640萬人,排第14位;
24、 賴,潮汕約12萬人,全國約250萬人,排第98位;
25、 蕭,潮汕約11萬人,全國約770萬人,排第30位;
26、 詹,潮汕約11萬人,全國約65萬人,排第152位;
27、 廖,潮汕約11萬人,全國約440萬人,排第66位;
28、 姚,潮汕約11萬人,全國約455萬人,排第64位;
29、 江,潮汕約10萬人,全國約340萬人,排第79位;
30、 羅,潮汕約10萬人,全國約1100萬人,排第20位;
31、 蘇,潮汕約10萬人,全國約610萬人,排第41位;
32、 盧,潮汕約10萬人,全國約600萬人,排第42位;
33、 鐘,潮汕約9萬人,全國約500萬人,排第56位;
34、 葉,潮汕約9萬人,全國約550萬人,排第49位;
35、 溫,潮汕約9萬人,全國約180萬人,排第114位;
36、 徐,潮汕約9萬人,全國約2000萬人,排第11位;
37、 沈,潮汕約8萬人,全國約650萬人,排第37位;
38、 胡,潮汕約8萬人,全國約1600萬人,排第13位;
39、 翁,潮汕約7.5萬人,全國約78萬人,排第177位;
40、 潘,潮汕約7.5萬人,全國約500萬人,排第52位;
41、 彭,潮汕約7.4萬人,全國約630萬人,排第39位;
42、 孫,潮汕約7萬人,全國約2000萬人,排第12位;
43、 何,潮汕約6.8萬人,全國約1500萬人,排第17位;
44、 杜,潮汕約6.3萬人,全國約520萬人,排第53位;
45、 趙,潮汕約6.3萬人,全國約2980萬人,排第7位;
46、 魏,潮汕約6萬人,全國約585萬人,排第45位;
47、 鄧,潮汕約5.5萬人,全國約700萬人,排第34位;
48、 高,潮汕約5.4萬人,全國約1500萬人,排第15位;
49、 紀,潮汕約5.2萬人,全國約95萬人,排第157位;
50、 柯,潮汕約5萬人,全國約65萬人,排第188位;
51、 呂,潮汕約4.5萬人,全國約600萬人,排第40位;
52、 連,潮汕約4萬人,全國約38萬人,排第239位;
53、 唐,潮汕約3.7萬人,全國約850萬人,排第26位;
54、 佘,潮汕約3.6萬人,全國約10萬人,排第500位;
55、 倪,潮汕約3.6萬人,全國約180萬人,排第111位;
56、 韋,潮汕約3.6萬人,全國約145萬人,排第122位;
57、 丁,潮汕約3.6萬人,全國約550萬人,排第47位;
58、 袁,潮汕約3.5萬人,全國約700萬人,排第33位;
59、 文,潮汕約3.3萬人,全國約220萬人,排第100位;
60、 陸,潮汕約3.3萬人,全國約400萬人,排第70位;
61、 侯,潮汕約3.2萬人,全國約330萬人,排第82位;
62、 歐,潮汕約3.2萬人,全國約80萬人,排第161位;
63、 顏,潮汕約3萬人,全國約195萬人,排第110位;
64、 章,潮汕約2.9萬人,全國約150萬人,排第118位;
65、 鄒,潮汕約2.8萬人,全國約430萬人,排第67位;
66、 藍,潮汕約2.7萬人,全國約26萬人,排第260位;
67、 梁,潮汕約2.6萬人,全國約1100萬人,排第21位;
68、 馮,潮汕約2.5萬人,全國約830萬人,排第27位;
69、 邢,潮汕約2.4萬人,全國約130萬人,排第131位;
70、 辜,潮汕約2.3萬人,全國約55萬人,排第201位;
71、 麥,潮汕約2.3萬人,全國約13萬人,排第300位;
72、 官,潮汕約2.3萬人,全國約26萬人,排第274位;
73、 韓,潮汕約2.3萬人,全國約880萬人,排第25位;
74、 戴,潮汕約2.2萬人,全國約510萬人,排第54位;
75、 范,潮汕約2萬人,全國約470萬人,排第61位;
76、 湯,潮汕約2萬人,全國約250萬人,排第90位;
77、 池,潮汕約2萬人,全國約40萬人,排第210位;
78、 卓,潮汕約1.9萬人,全國約33萬人,排第256位;
79、 傅,潮汕約1.9萬人,全國約660萬人,排第36位
80、 金,潮汕約1.8萬人,全國約400萬人,排第69位;
81、 房,潮汕約1.8萬人,全國約52萬人,排第199位;
82、 夏,潮汕約1.8萬人,全國約508萬人,排第55位;
83、 田,潮汕約1.8萬人,全國約500萬人,排第58位;
84、 秦,潮汕約1.8萬人,全國約340萬人,排第78位;
85、 巫,潮汕約1.7萬人,全國約26萬人,排第283位;
86、 嚴,潮汕約1.6萬人,全國約180萬人,排第112位;
87、 宋,潮汕約1.6萬人,全國約1050萬人,排第22位;
88、 游,潮汕約1.6萬人,全國約83萬人,排第166位;
89、 薛,潮汕約1.6萬人,全國約550萬人,排第48位;
90、 史,潮汕約1.4萬人,全國約320萬人,排第80位;
91、 施,潮汕約1.3萬人,全國約210萬人,排第105位;
92、 石,潮汕約1.3萬人,全國約450萬人,排第63位;
93、 程,潮汕約1.2萬人,全國約740萬人,排第31位;
94、 曹,潮汕約1.2萬人,全國約750萬人,排?2位;
95、 柳,潮汕約1.1萬人,全國約130萬人,排第130位;
96、 貝,潮汕約1.1萬人,全國約13萬人,排第300位;
97、 辛,潮汕約1.1萬人,全國約120萬人,排第139位;
98、 汪,潮汕約1萬人,全國約490萬人,排第57位;
99、 董,潮汕約1萬人,全國約800萬人,排第29位;
100、 古,潮汕約1萬人,全國約48萬人,排第208位。

部分姓氏入潮情況

李姓

有17路分支在潮汕開基創村.
其中由福建省遷入的有15支,分別是:莆田縣(6)的李綜、李仲昌、李篤齋、李明山、李涵江?、建陽縣(1)的李子昌、同安縣(2)的李元善、李謹朴,上杭縣(1)李充宇,平和縣(1)的李盈春、漳州府(1)的李平田,另有李月波、李榮彩/李德川、李文政等3支未知縣邑;
浙江省遷入的有1支,即錢塘縣的李宗興;
廣東省內遷入的有1支,即梅縣的李發祥。
最早遷入者為福建莆田人李綜,於後漢乾祐年間(948—950)遊學來潮並於潮州城內定居。

楊姓

入潮繁衍的楊姓主要有8支,分別是
1.楊博士,漳州人,南宋入潮,潮安、澄海、大埔楊氏開基祖;
2.楊正實,元人,生於陝西華陰,曾任江浙行省廣信路正議大夫;
3.楊庸道,福建莆田人,元至正二十六年生於梅縣攀桂坊,明初隨兄入潮,後兄弟二人分別繁衍於今豐順和普寧、惠來、潮陽,庸道系以今普寧市石橋頭為盛;
4.楊清泉,福建人,明末遷入今潮陽和平
5.楊蓮池,福建平和人,明嘉靖年間(1522-1566)遷入潮陽穀饒
6.楊元齋,大埔縣人,明末遷入潮陽峽山都港頭楊厝巷,後世有遷往谷饒者
7.楊進源、旺源兄弟,梅縣人,明末遷入潮陽縣城郊
8.楊作霖,明人,由梅縣入揭,系唐朝諫議大夫、潮陽郡太守楊雲岫22世孫,楊雲岫後世繁衍於梅縣、揭陽等地,楊作霖屬一大支系。

方姓

主要有四支在潮汕蕃衍流布。
1.方瑤,莆田人,宋建中靖國(1101)隱君子,繁衍於普寧洪陽和潮陽縣等地,稱洪陽濂溪派系。
2.方動,莆田刺桐巷人,南宋紹興年間(約1150),隨兄方漸(海陽縣尉)來潮為官,後落籍潮安仙庭,子孫繁衍於潮安、潮州、普寧塗洋、澄海、汕頭、豐順等地。稱潮安仙庭派系。
3.方驥之,莆田人,宋代淳熙十年(1183)授潮陽縣丞,後在赴東莞上任途中突遇盜寇而不幸逝世。因無錢護柩歸里,只得就地安葬。其子遂就近擇地而居,落籍於潮陽豐歡鄉之惠來。主要繁衍於惠來、潮陽沙隴。
4.方真,莆田人,南宋理宗六年(1233),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入揭,繁衍於今揭東、潮安等地,稱呼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
5.除上述四支主要流派之外,還有登崗鎮方坑村開基祖方桃溪,莆田人,於南宋年間遷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