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是人的標誌性符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特定的研究價值。它大體上分為乳名和學名兩類。就民間而論,一般都擁有乳名和學名,有時還有綽號。著名馬來西亞潮籍學者蕭遙天先生認為:“人名是人類的意識形態之一。
眼前如果有一部完備的中華人名詞典,它反映整箇中華文化與歷史,比什麼都更切實具體”。與其他地區的居民一樣,潮汕人也有著豐富多彩、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乳名習俗。
以身體外貌特徵命乳名,在潮汕民間最為普遍。身體長得高的叫“兩腳規”、“竹竿”;身體肥胖的稱為“大肥”、“肥仔”、“豬仔”;身體較瘦的稱為“瘦猴”、“瘦狗”;身體較單薄或女性化嚴重的男孩子叫“姿娘”。此外,還有“烏弟”、“烏妹”、“白弟”、“白妹”、“醜”、“雅”、“大柴”、“白仁”(傻瓜)、“拐腳”、“侯秋”(大鬍子)、“老賊”、“刺流”、“二流”等等。
以生理特徵命乳名,是潮汕民間乳名習俗的又一突出表現。頭部有“大頭”、“大頭松”、“細頭”、“尖頭”、“圓頭”、“扁頭”、“光頭”、“辣頭”(禿頭)、“無毛”、“烏毛”等;眼睛有“大目”、“小目”、“圓目”、“烏目”、“觸目”、“獨目”、“眯目”等;耳朵有“大耳”、“尖耳”等;嘴巴有“裂嘴”、“闊嘴”、“憋嘴”、“鳥嘴”等;鼻子有“尖鼻”、“扁鼻”、“大鼻”、“流鼻”等;腳手有“長腿”、“十一腳”、“十一手”等;皮膚有“粗皮”;其他的,如“ 牙”、“狼啪”、“鐵佛”、“烏卵”、“鳥”。
以生產工具命乳名,是潮汕社會生產的產物。有“桶”、“水桶”、“腳桶”、“腰桶”、“糞箕”、“草索”、“扁擔”等等。
以食具、食物命乳名,是民以食為天的反映。如“鼎柳”、“丸”、“肉丸”、“菜晡”、“粿”、“米”、“番薯”、“雪條”(冰棍)、“蛋糕”、“餅乾”等等。
以自然物命乳名,反映著潮汕人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有“石頭”、“水”、“江”、“河”、“海”、“湖”、“虼蚤”、“蛤古”(蛤蟆)、“水雞”(青蛙)、“錢龍”(壁虎)、“草脈”(蟋蟀)、“鵝”、“鴨”、“大象”、“赤頭”、“宣溜”、“淡甲”、“墨斗”、“蟹”、“蝦姑”、“烏鯊”、“金龍”、“鯉姑”(身胖眼大的女人)、“石榴”、“蘋果”、“橄欖佛”、“菜花”、“蓮”、“蓮花”、“草”、“成”(即榕樹)、“竹”、“竹頭”、“番瓜”(南瓜)“芋頭”、“菜頭”等等。
以生相命乳名,體現了潮汕人的心意現象。如“牛”、“狗”、“豬”、“羊”、“雞”、“虎”等。
以生產與日常生活方式命乳名,彰顯了潮汕人對日常生活的依託。“豬屎”、“狗屎”、“雞屎”、“牛屎”、“鼓”、“鑼”、“弦”、 “琴”、“炮”、“球”、“燈”、“書”、“腳鑼”、“腳鼓”、“腳車”、“鐘”、“秤星”、“秤錘”、“鐵錘”、“剪刀”(喻嘴巴說話很厲害)、“鎖頭”、“厝邊”、“別人”等等。
此外,還有以數字命名。如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八等;有以行為命名。如“大炮”(吹牛皮)等;有以顏色命名。如“紅”、“烏”(黑)、“白”等;以性別命名。如“姿娘”、“咱畝”(即女人)等;有以宗教命名。如“和尚”、“尼姑”、“師傅”等等。
潮汕民間乳名習俗無疑是粗俗的,落後的,但在舊時代卻為廣大老百姓所喜歡,所普遍套用,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過乳名,成為一種十分有趣的民間習俗。這是因為潮汕民間乳名習俗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它是對生命本色的張揚,體現了明顯的血緣關係,反映了傳統傳宗接代的社會心理,寄託了父母長輩對孩子成長的深情寄望,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的追求,充滿了濃郁的農業生產氣息,浸透著濃郁的親情,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隨著社會變遷,受現代文明的衝擊,潮汕民間乳名習俗發生了很大的流變,有的家庭不再給孩子起乳名了,有的大人給孩子起的乳名則明顯地洋化了,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