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灘地

潮汐灘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汐灘地
  • 外文名:Tidal Land
  • 又名:海埔地 潮坪
沉積環境,成因相,潮道沉積,潮下帶沉積,潮間帶沉積,潮上帶沉積,

沉積環境

由朝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組成。在這些環境內具有許多亞環境。這些基本環境分區包含如下:(1)潮上帶環境,其沉積在正常或平均高潮線之上,並且由於它們僅在大潮或者風暴潮
時被淹沒,因此大部分時間暴露於地表條件下,大潮每月一般發生兩次,並且所有潮汐中最大的風暴潮僅偶爾發生於某些季節,且頻率極低;(2)潮問帶沉積,它位於正常高潮線和正常低潮線之間,它們每天暴露一次或兩次,主要取決於潮汐範圍和當地風的條件;(3)潮下帶沉積,即使偶有暴露也很少暴露於大氣中。

成因相

潮道沉積

潮道(tidal channel)通常發育於潮間帶和潮下帶,其底部是具介殼碎屑的粗砂岩和大量泥礫的滯留沉積物,向上砂泥質增多。在潮坪體系的不同地帶,潮道的特徵也不同。由海向陸,根據岩性特徵可分為砂質潮道、砂泥質混合潮道和泥質潮道二在同一方向上,潮道的形態也有變化:潮下部分,潮道較直,潮汐脊和縱向沙壩、斜向沙壩等比較發育,側向遷移能力強;在砂質潮間帶,潮道也較直,分支較少涪0面上的形態比較對稱;在泥質潮間帶,潮道呈樹枝狀,剖面形態強烈不對稱,彎曲度增高,有發育很好的類似的曲流點壩,並以向潮道緩傾斜的側向加積層理為特徵。
在潮道砂質沉積物中,作為漲、退潮流的反映,一般具有羽狀交錯層理,但由於通常只有一個方向的主潮流,其結果出現了由單向交錯層理組成的具多個再作用面的砂層。

潮下帶沉積

潮下帶(subtidal zone)位於平均低潮線以下,主要由潮道中的沙壩和淺灘沉積物組成,是以砂質為主的沉積區。由於潮流能量大,再加上波浪的作用,發育大型交錯層理,也有波痕
紋理、平行紋理和雙粘土層出現。

潮間帶沉積

潮間帶位於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由海向陸依次出現沙坪、混合坪和泥坪沉積。沙坪位於低潮線附近,以砂質沉積為主,其構造以發育大型板狀或楔狀交錯層理和雙向(羽狀)交錯層理為特徵,有時可見再作用面和沖刷一充填構造;混合坪由薄層的砂泥互層組成,其中發育脈狀層理、波狀層理、透鏡狀層理和砂泥互層層理及各種面狀構造。黃乃和等(1994)通過對我國東海現代潮坪的考察,發現潮間帶廣泛發育有潮汐周期層序,如遞變式周期層序和規律間隔層組式周期層序。這類周期層序在我國西南晚二疊世含煤岩系(黃乃和等,1994)和華北石炭一二疊含煤岩系中都有發現(陳鐘惠等,1988);泥坪位於高潮線附近.沉積物主要為泥和粉砂,發育水平紋理或塊狀層理和波狀層理,並可見泥裂和植物根痕:

潮上帶沉積

潮上帶(supratidal zone)位於平均高潮線之上,為鹹水沼澤(鹽沼)沉積與粉砂和粘土的互層狀結構。由於生物擾動、植物根系穿插和發育結核等,使原生沉積構造遭到嚴重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