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縣民俗建築各種格局,潮客大同小異。其格局與地方男女相處的傳統禮俗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客屋式
- 格局:地方男女相處的傳統禮俗有關
- 三壁聯:中間為祠堂,兩邊兩座大四點金
- 後廳:也稱正廳
簡介,類別,
簡介
一對配偶,當住一兩間房子,兒子稍大,則另分房居住。富家不單有房,還有廳,而且有廂廳配書房、灶間,門外有廡廊、天井、花圃……等。貧家則灶、貯、住、飼養家禽擠在一兩間房裡。灶邊有雞籠、鴨圈,間裡還放糞便桶。各村的村邊,各家多建有廁池。潮俗廁多露天,圍矮牆,男人上廁、洗澡也提水到廁所圍牆內,女人不出門上廁。客俗則不同,廁間建成一個矮小的簡室,為各家男女老少上廁專用,也有與堆積火灰或燃料前後格使用。其廁間不分男女。一般靠近伙房則建有小間浴室。
類別
居住的房屋各式各樣,簡略分作六類:(一)灰屋。潮俗城鄉普遍採用。它是用貝灰(或石灰)與泥、沙的混合料夯成牆,屋頂多穿斗式,架梁蓋瓦,大多雙瀉水的“硬山頂”結構。在格局上,種類繁多,大多是四合院。現介紹幾種普遍的格局:1.四點金。整座外面為方形,對稱分建,進門兩側各一房 (即耳房),門廳下面是天井,天井左右有廂廳,天井直進是大廳,大廳兩側是大房,天井四周有迴廊。客俗稱此為“上三、下三”。
雙包四點金:即在原有四點金擴大,變成大廳兩側各兩房,門廳兩側各兩房。客俗稱此為“上五、下五”。
四點金雙畔包。就是四點金為主座,兩邊擴建的兩排巷厝,每巷為一廳四房,以廳在中央的對稱建造。在主座大房與房廂之間,門樓房與旁廂之間,即聯接迴廊的小間,俗叫“過水”,在“過水”處開門通巷厝。另也有建單畔包格局的。
四點金雙畔包加後包(也叫橫包),加這一排後包巷,多為五間過,即一廳四房。這個後巷廳,有阿婆神位的(納婢為妾稱阿婆)於此置為阿婆廳。
2.駟馬拖車。一座三進式的大廳堂為主體,兩邊各兩座四點金。大型的則外圍再加巷厝和後包,也叫後陰,成為巨大家族聚居的聯合體。
3.百鳳朝凰。其格局多種多樣,一般都從四點金基礎進行變化,主體有的三進,有的四進,兩邊二巷、四巷對稱,追求一百間。也有連過道的門也算進去的,追求一百個門。棉湖郭氏樓,因湊不夠門數,連雙包井的井圍上中間的門(實為窗)也算上去。
4.九廳十八井。客屬五雲彭如乾的進士第,五經富的石印村書齋,都是這個格局。即全座有九個廳,十八個天井。五雲進士第是大型的格局,中軸對稱建,配套六十間房。石印村書齋則小巧,在前面風圍內的三聯天井處、和後廳兩角的天井,築造花圃和金魚池。兩座設計的變化相差很大。
5.下山虎,也叫雙背劍,俗稱跑獅。即進門為天井,天井上面是一廳二房,天井兩側是兩廂房,土話叫三間二伸手,農家小屋多數建此格局。還有比此格局較小的,叫獨跑獅,也叫單背劍,即天井少一廂房。門樓多開為側向。
另在山村中還有建三間一舍(舍即單瀉水),比單背劍又再小一些,把前面的廂房改成並排的舍間,結構較為簡陋,這舍間多為灶間、豬欄而設定。
6.祠堂。是各族祭祀、聚集的公眾場所。窮村的祠堂和貴族官宦的祠堂相差很大。最小的祠堂是單進結構,即進入祠堂門便是天井,天井四周迴廊通道,上面一個“闊嘴廳”,正中後壁處置神主龕。
雙進結構的祠堂:有門樓廳,兩側有門樓房,中間是天井,四周迴廊通道,進去為大廳,大廳兩旁為廂廳,正廳眉樑上端掛匾額,廳後壁正中置神主龕,龕位一般墊高三十公分左右作為基座,外圈鑲花崗岩石,刻上精緻的花紋圖案。
三進結構的祠堂:在各鄉村中算是最大的,再大就配上二排巷厝。三進的祠堂大多豎起三山門,即中為大門,兩旁的門略小。大門兩邊,按等級放置石鼓、石獅,門頂石匾額寫上某某宗祠……等。進門為門廳,兩側各一房,下為天井,四周有迴廊,進而為中廳,中廳兩側為廂廳(為接待賓客的場所)。過中廳又一天井,四周同樣建迴廊,越過天井是後廳(也稱正廳),後壁中間置神主龕,大祠正廳左右(即明間左右的敞間)也有置龕的。官階較大的祠堂,入門大天井靠近中廳則建一拜亭,這拜亭與中廳相連的格局稱“抱印”亭,不相連的稱“脫印”亭。
三壁聯的結構。即中間為一大祠堂,兩邊兩座大四點金。小三壁聯,中間為一祠堂,兩邊兩座四點金。三座的門口為一大埕,對面三道照壁相聯,故稱“三壁聯”。
潮俗的建築裝飾:這種灰屋結構,一般多為硬山頂,排梁釘椽之後,蓋上二層瓦,底層疏而上層密,有的多則增加至數層瓦。屋頂正脊兩邊的屋耳(俗叫厝角頭)分為二大類,舊俗中講究分金字向,水局的屋耳為弧形,火局的屋耳為方角、或切角成半八角形。山牆上疊脊聯結屋耳,構成美妙的屋頂裝飾圖案。
在潮俗的建築中,祠堂、廟宇或大四點金的院宅的屋脊上,塑有各式畫屏,用各種色彩瓷碗剪成各式幾何形嵌成花草、鳥獸、龍鳳……等,色彩鮮艷,永不退色,十分雅致。俗稱此為“貼饒”,即瓷塑。
在整座的外圍,在屋頂檐下畫上一條雲葉的彩帶。在這條彩帶下面,有的還繪各式畫屏,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扇形……等,排成畫帶。
在門樓外面兩側和大門兩旁的正壁(面壁)有石刻平雕和通花雕(或灰塑)或陰刻各式字畫。屋內門窗也有彩繪或精塑各式畫屏。另一裝飾是樑柱、拱、昴都有各式的木雕,富麗的則木雕貼上古版金,節約的則用彩繪,功夫粗細差距甚大。
建築遺俗大忌:(這是一種經驗談,包括環境布局、美感多方面因素。有人將它作為一種風水迷信之談。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它。)
一、垂線忌對門。
二、厝角頭(即屋耳)忌對窗。
三、門窗忌對直。
四、窗忌平對,須大小高低。
五、前座忌高於后座,求平穩。
六、整座格局忌局部改建,謂之破局。
七、不規則的屋忌外向。俗說:“布袋厝”(前小後寬)可居:“糞斗厝”(前寬後小)孬住。
八、選地忌宮前、祠後。
九、方位忌風口,風口易惹白蟻。
十、灶門忌向西北。
(二)泥磚屋(俗稱塗角厝)。這是一種較原始的建築,今在丘陵地帶和山區,還有普遍採用。它造價低,但怕水災。山區沒水災的地方多建泥磚屋。泥磚的製作是:田塗摻沙約三分之一,加稻草碎,拌成糊泥,然後用規格的木模壓印成塊,晾乾之後甚為堅固,便可壘砌成屋牆。使用它一百幾十年是沒有問題的。當住戶發現泥磚有松腐現象時,將它拆下,成了十分珍貴的土雜肥。所以農家喜用泥磚屋。
泥磚屋的格局,有“上五下五”、“上三下三”,或平排數間成巷。小村有的全村都是泥磚屋。其瓦多用小瓦,陰陽覆蓋,上面壓幾塊山石或磚條。在揭西客區,這種建築,老屋中占的份量不少。
(三)石卵屋與石片房。這是接近江河旁和山邊的村莊,就地取材的一種建築。石卵屋是利用江河中被水沖剝成卵形的石礫,其形狀大小不一,用灰泥把它壘砌成牆,縫隙糊上灰泥,用竹片鞭打,使縫隙粘結堅固,顯出石卵五光十色,另有一番風采。
石片屋是靠山的山村,利用風化石(也叫有石)開鑿成石片進行壘砌,外觀成不規則的圖案牆紋,造型甚有特色。
山村用石卵鋪路,有的排成各式圖案,甚為美觀。如五經富的石卵村,其路面的石卵就排得很漂亮。
(四)石條屋。新的建築,有用規格石構件造起十分雄偉的建築。但山村的石條屋,多為粗糙,有的用鑿開的石條,築成牆基約一米高左右,上面加疊泥磚;也有全用石條砌成,上面鋪上石板。一般全用石砌起的屋都較小間,它受石板長度的限制,砌好後空隙再補上灰泥。在揭西縣坪上、良田、五雲等地都可見到。
(五)草屋。用竹或雜木搭起屋架,屋牆四周用草氈圍起來,有的在草氈上糊上泥漿,使它更加穩固和耐風日。屋頂有蓋稻草的,也有蓋蔗殼的,也有蓋茅草的。這類屋過去是窮苦的農民居住。新中國誕生之後,貧苦農民翻身了,住進灰屋,新建灰屋。目前的草屋成為牛間,看守山場果實的臨時住宿,或種植木耳、蘑菇的工場,及矮小的鵝鴨棚。這種建築今已漸漸少見了,偏僻的山村還遺存一些。
(六)純泥乾打壘。這是一種原始的建築,就地挖紅塗,然後夯起厚牆約一尺有餘,一般高約八市尺至一丈二尺左右,懸山頂,見水牆(受雨淋濕的牆)的外面釘上竹釘,編草氈掛上,保護牆壁不易風化。在良田、大洋等大北山區的山村皆有之。
進入本世紀80年代,城鄉建築迅猛發展,政府倡議儘量少占耕地面積。各地都有規劃建築住房,整齊成排。城鎮建高樓套房,農村也逐步興建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