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嶺水電站,位於北江支流連江上游連縣境內。設計平均年逕流量1.5億立方米。水庫正常蓄水位643米,相應庫容1.49億立方米。總庫容1.77億立方米。為多年調節水庫。水庫淹沒耕地3658畝,遷移安置人口347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潭嶺水電站
- 死水位:623米
- 死水容量:0.11億立方米
- 控制集水面積:142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北江支流連江上游連縣境內
- 平均年逕流量:1.5億立方米
- 正常蓄水位:643米
- 總庫容:1.77億立方米
水庫樞紐,建設概況,
水庫樞紐
水庫大壩為砼重力壩,建在中粒斑狀花崗岩上。最大壩高47米,壩頂高程647米,壩頂長156.5米。採用兩孔直徑2.2米的泄洪底孔,進口中心高程618米,設1扇共用的2×2.5米平板定輪事故檢修門,在出口安裝有椎形閥。
水電站最大水頭462米,最小水頭456米,設計水頭458米,是廣東省已建成的水頭最高的中型水電站。電站為引水混合式地下廠房,位於距壩址3公里的峽谷出口處。廠房尺寸為39.5×12.5×23.7米,內裝3台單機容量1.2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75萬千瓦。每台水輪機前面設球型閥。
電站引水系統,進水口位於壩址上游300米的山坳處,為河岸式。引水隧洞和高壓管道均埋在新鮮或微風化花崗岩體中。隧洞全長1617米,其中埋管段145米;隧洞襯砌段內徑為2.0米,不襯砌段為2.6米。調壓井後為高壓鋼管總長約748.37米,管內徑為1.8米;支管分3條入廠房,內徑1.0米,尾水渠為保下游灌溉,其布置為發電尾水跌入尾水坑後,分3條尾水洞流出,匯流後再分成2條支洞與左、右灌溉渠連線。
潭嶺水電站設計保證出力1.61萬千瓦,年發電量1.43億千瓦小時。自投產後,運行正常,至1987年底已累積發電29.5億千瓦小時。從3台機全部建成投產的1970年起計,實際平均年發電量為1.64億千瓦小時。除發電效益外,並灌溉5.5萬畝農田。
建設概況
廣東省水電勘測設計院於1965年7月提出《潭嶺水電站庫區初步設計》。推薦採用拱壩方案。1965年9月,在《潭嶺水電站庫區工程初步設計補充報告》中提出:以大壩右壩頭基礎地質條件複雜,順河平緩裂隙發育,將壩型改為混凝土重力壩。1966年4月,經省水電廳最後審定。
工程施工由省潭嶺工程指揮部負責。自1965年9月動工,1966年9月大壩建成,滿足第一期工程蓄水灌溉要求。第二期水電站工程自1966年6月開始,至1969年4月第一台機組發電,1970年底基本全部建成,3台機組投產發電。工程總投資2893萬元,全部為國家投資。
大壩施工,在距壩址上游約2公里處建圍堰,利用壩址上游4公里處的潭源洞盆地作臨時調蓄施工洪水場地,減小施工導流流量,簡化導流工程,改善了大壩施工條件。
水電站高壓管道直徑1.8米,傾角42°21′,高差462米,主管長671.44米;支管直徑1.0米,長76.93米。施工中採用了洞內鋼管單面焊接和輸送沙漿回填襯砌,縮小了開挖洞徑,節省了工程量。
另外,水電站廠房拱頂,岩石新鮮,除在斷層F210附近,進行7.0米寬的鋼筋混凝土襯砌外;其餘均按每隔兩米寬的岩石淨空作1條寬為1.0米的肋拱襯砌。同時對吊車梁,採用吊車的承重結構與廠房頂拱聯繫在一起的混合結構方案,代替原初步設計中選用的吊車梁、柱方案,縮減了廠房開挖寬度,加快了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