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前村

潭前村

在揭東縣錫場鎮西南,榕江北河之濱,有一處地方,名叫“潭前”,人們口頭上都叫它為“啖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潭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揭東縣錫場鎮
  • 地理位置:揭東縣錫場鎮西南,榕江北河之濱
  • 人口:5000
簡介,典故,

簡介

這是因為“潭”與“啖”在潮汕語是近音,故而產生了訛談。這處地方,現在未見“潭”的影子,卻從何而稱“潭前”呢?原來,這裡古時確有個潭水形成的深潭。榕江北河自新亨流經江濱時,至此河道轉折,形成一個河灣,河水到此突然急轉,河床上便被漩渦捲成一個深潭,因此,地處深潭之前,便被稱為“潭前”了。河流因轉折形成深潭,乃是常見之事,如錫場河段轉入喬東時,也有一處深潭,故有地稱“潭墘”,有村稱“潭角”。榕江南河深潭更多,所以有“潭口”、“潭內”、“潭尾”、“月潭”、“潭溪”等地名、村莊。後因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深潭漸被填塞,故今只存其名而已。地理位置
潭前這片地方,西南臨榕江,與月城、松山、棉浦隔江連線前園、後圍、東倉,北與昆頭山為界。境內一片平原沃野,利於水稻種植,盛產稻穀,供應本鎮缺糧山區,故有錫場糧倉之稱。這片地方,居住著兩族人家,各成村落。西南部為王姓聚居,故名“潭王”。東西為蔡姓村,故稱“潭前蔡”,後簡稱“潭蔡”。這二姓居民,都是在元朝年間遷來的,至今也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也可稱為古村落了。潭前王、蔡二村,明、清時期屬於揭陽藍田都,民國時期為第四區義順鄉(包括附近幾個自然村),解放後屬藍東區的行政村,公社化時期,屬錫場公社的兩個生產大隊,現為錫場的兩個行政村。
潭前人靠龍舟潭前人靠龍舟

典故

這兩個村是何時建立的呢?據《揭陽市地名志》簡介:潭蔡村,居住的全是蔡氏一族,是元朝中期(約於公元1321),便從潮州府城郊黃畔蔡遷來的。因地處榕江北河深潭之前,故稱村名為“潭前蔡”。至明朝洪武年間,有了較大發展,便有二個房份遷往磐溪都創立玉步村和赤岸村。現在潭蔡村有人口5000多,因地屬平原,土質肥沃,可耕地多,適於水稻種植,故村中以務農為主。大多村民有自己土地耕種,犁耙水車等農具齊全,富有耕作經驗,有充分肥料故常豐收,糧食有多餘,賣給鄰村缺糧者。因此自給自足,生活優裕,多屬上中農階級。由於生活穩定,故都安於現狀,思想比較保守。雖然讀書人不少,但都不向外尋求發展,村中有知識人士不少,故有知書達理,安分守己之美稱。
潭王村,王氏一族於元末明初(比潭前蔡氏大概慢四、五十年)便從福建遷來。因村落建於榕江北河潭邊,又一色王姓,故村名“潭前王”。到了清代,有一房份因耕作便利而遷往隔江相對地方,屬磐溪都地界,創建“長福村”。俗稱“堂幅王”。因為“長”潮州話與“堂”同音、“福”與“幅”字形相近,故被人歪曲為“堂幅”。潭王主村現有人口7000多,主要靠農業。因地近河邊,所以也有些人從事內河運輸。村中船隻多,過往客船也不少,故此村中也有人開辦修造船廠,維修和建造小木船。在揭陽,現在也只有潭前人會造龍舟。因為水上營運,養成許多划船能手,每逢龍舟競賽時,潭王龍舟多次奪冠,縣中有名。潭王耕地比潭蔡少,人口又多,所以村中不富裕,農戶多為佃戶。凡生活較窮困者,都有窮則思變,有改革精神和進取心,敢於冒險,敢於鬥爭,故被地下黨組織選為活動地點。1943年,地下黨組織派方思遠、陳彬以教書為掩護,在潭王開展革命活動,宣傳革命道理,發展地下黨員,培養革命骨幹。當時潭王一批在揭陽一中讀書的青年,大多參加革命組織,在學生中秘密串連,宣傳教育,擴大隊伍,解放初,這批人大多成為行政幹部中的骨幹,在接收和建設新政權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潭王是革命先鋒村,是揭陽的革命老區。潭前王、蔡二村,毗鄰而居,相距不過一公里,田園相連,雞犬之聲相聞,在舊社會,卻並不十分友好,絕少往來,這是由於舊社會封建家族觀念和田園生產中出現的問題而造成的,況且,兩村在生活環境、處世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故矛盾越來越深,以至於發重誓,不互相嫁娶。直至解放後,天下農民一家親,兩村居民才和好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