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簡介
漳村礦於
1958年建井,先後經過兩次改擴建,設計生產能力為150萬噸/年,實際年生產能力達到300多萬噸。礦附設一座年入能力為240萬噸的現代化選煤廠和一座設計能力為22萬噸/年的煤氣化廠。
近年來,
漳村煤礦積極應對市場挑戰,堅持採用
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性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創新管理,激活機制,先後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環境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完善了內部市場體制,實現了內部市場化經營,礦井綜合競爭能力不斷增強,經濟成長質效屢創新高。
發展戰略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企業跨越式發展
做為全國首座“數位化礦山”的漳村煤礦,多年來始終強化技術創新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通過創新制度管理,健全激勵機制,加大科技投入,營造了良好的幹事創業環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最終轉化為企業引領數位化礦井建設和發展方向的力量之源。《漳村煤礦科學技術創新工作綱領》是漳村煤礦科技創新綱領性的指導和巨觀性規劃,多年來,該礦圍繞著這一“綱領”推動著企業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與核心戰略技術開發、套用項目或重大技術難度項目攻關。該“綱領”不僅嚴格規定了項目的立項原則,要按照面向生產實際,針對煤炭生產技術發展需要和共性的、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進行攻關;以市場為導向,重點開發產品結構調整及煤炭相關產品的開發研究;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跟蹤世界煤炭生產和深加工先進技術。項目立項要求在確保技術的“可行性”的同時,還要具有先進性、新穎性、實用性和經濟合理性的特點。與此同時,“工作綱領”還就不同形式的“產、學、研”一體化研究機制,高新技術開發的組建模式,校企聯合科研攻關等形式進行了有益嘗試,積極探索借用“外腦”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為保證科技創新的持續性,該礦將技術創新開發經費按照銷售收入的3%足額提取,並要求財務預算單獨列賬,使技術創新發展得到可靠的資金保障;還建立健全了“首席專家制度”,經營管理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平行發展,保證了科技創新型人才隊伍的質量和規模。
在創新項目管理方面:為了增強項目參與人員的積極性和責任心,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激情,該礦對技術創新項目參與人員採取抵押金形式,來確保科技項目的順利開展,在項目研究成功後同時按抵押金額的1:1進行獎勵;項目推廣套用並取得經濟效益後,提取年淨效益10%對項目有關人員進行一次性獎勵,從而確保了項目管理的科學性及可持續性。2011年國家專利局還分別授予該礦“無極繩運輸鋼絲繩線上檢測新型裝置”為實用新型專利;“礦用活動吊環”、“單軌吊道岔”兩個項目被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放頂煤回採巷道錨桿支護解除技術”獲2011年度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成果三等獎;“放頂煤回採巷道錨桿支護解除技術”獲2011年度第五屆國家安全生產科技進步三等獎。開發的“出礦商品煤火車自動採樣機”達國際先進水平,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以“小改小革”為突破有效解決生產實際難題
漳村煤礦在加強科技創新體制建設,完善創新管理制度,健全激勵機制,營造技術創新環境的同時,還將高科技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通過全面開展“小改小革”活動,以解決生產實際難題為突破點,培植了創新的土壤,確保了創新的落地生根。
該礦在“小改小革”活動開展過程中,首先從建立、健全《漳村煤礦小改小革激勵機制》和《獎勵辦法》入手,充分激發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創造性和工人的積極性出發,起到了“用政策指導人,用機制鼓舞人,用獎勵激勵人”的作用。
做為科技創新的基礎層面,“小改小革”以組織單位為隊組,以全礦員工參與為主體,具有“全員性、基礎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該礦通過在各科隊廣泛開展“小改小革”活動,對生產局部小環節、工藝環節、設備局部構造等薄弱環節和實際生產中遇到的難題,通過巧妙構思進行小改、小革,實現了投資最少、效益最優的效果。在“小改小革”選立項過程中,漳村煤礦通過由該礦技術創新專業管理機構,“礦技術委員會”定期公布課題競標立項和自選課題立項兩種方式,將所選立的項目列入“礦級技術創新開發基金”並按照“小改小革”專項資金投入按照0.2元/噸煤的標準足額提取,並建立“小改小革”專項基金專戶管理的辦法,保證了資金的投入;按照“鼓勵創新,允許失敗”原則,調動了廣大參與者的積極性。
在“小改小革”項目管理上,該礦堅持每半年集中評選一次,在對項目進行推廣的同時,對參加項目的人員進行獎勵。在“小改小革”的選立項上,該礦通過現場發現、科技信息動態採集、自選課題等渠道收集課題,在攻關人員隊伍組織上採用“自由組隊”的方式,由技術工人、技術員、隊組領導為主要攻關人員,隨意搭配,任意選擇合作夥伴,從而在人員搭配上實現了“發揮各自特長,實現了取長補短”。“小改小革”活動的成功開展,在現有技術裝備挖潛擴能、提高現有裝備生產效率、保障安全生產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加快“創新人才”培養為數位化礦山提供不竭動力
人才是企業戰略發展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資源。漳村煤礦在集團公司人才培養“高端化、年輕化、梯隊化”的要求下,通過加大科技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培養,全面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人才培養上,漳村煤礦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理論提升”和“能力提高”相結合,“重點培育”和“全員培訓”相結合,依託“核心員工、全員考試、雙學雙過硬、技術比武、繼續工程教育、拜師學技”六大載體,保證了人才規模的迅速壯大,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與此同時,該礦按照集團公司“堅持不懈地從長度、寬度和高度上狠抓人才隊伍立體化建設”的精神,探索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先後開展了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推行專業技術人員星級管理制改革試點工作。為了保證改革和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與實施,該礦圍繞著“技能上水平,等級上台階,知識上層次,崗位成專家”的目標,積極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將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績效和收入待遇進行掛鈎,全面做到特殊人才特殊待遇,高端人才高級待遇,特別貢獻特別獎勵。在加快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的同時,通過開展模擬實訓、基地實訓和崗位實訓的“三個實訓”,全面提升普通職工的專業技能。在模擬實訓中,該礦依託培訓中心和模擬實訓實驗室,並配備高技術含量的採煤機、掘進機、掘錨一體機、綜采工作面等裝備模型,方便新工人學習之用。在基地實訓中,該礦依託生產服務中心實訓基地,該基地集中了大量的普通機電設備和綜采綜掘設備,為廣大參訓員工進行“養成”培訓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在崗位實訓中,該礦依託“師帶徒”和“拜師學技”等活動,在日常生產過程中,立足本職崗位,由師傅進行指導、徒弟親自操作的“手把手”模式,來實現新工人的技能提升,實現員工崗位成才的目標。
管理模式
漳村煤礦是全國標準化礦井建設的標兵。在推進‘三個發展’中,他們以數位化建設為目標,吸收借鑑國內外礦井建設先進的自動化結構體系及其支撐關鍵技術,從2006年開始成功將數位化三層結構、三維可視化信息平台等多種技術綜合集成後套用到礦山數位化建設中。煤礦綜合自動化一體化解決方案,形成了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和配套系統,數位化覆蓋了採掘、運輸、供電、通風、洗煤、外銷等各個流程。其中的綜采工作面自動化控制系統與泵站微機控制系統、採煤機智慧型遠程控制系統、刮板輸送設備實時監測系統等系統集成,實現了自動調整採煤高度遠程記憶監控、採煤工作面三機聯動,掘進工人只需在工作面外的控制室內進行操作,就能完成自動割煤、自動移架、自動推溜、自動放煤。遠程供電系統則對地面、井下所有變電所集中進行數位化控制,從根本上消除了老礦礦井線路多、長、雜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同時,礦燈智慧型化管理系統通過對每名礦工的安全帽進行信息識別和信號接收,以及固話、小靈通的聯繫,準確定位其位置和安全情況,使井下安全故障在第一時間得以排除。在此基礎上,他們開發了企業財務、運營、庫存管理等軟體系統,使企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了平衡運轉。
目前,該礦以'綜采自動化、掘錨一體化、主運集控化、輔運快捷化、通風智慧型化、選煤模組化、供電遠程化、管理信息化、生產清潔化、安全本質化'為目標的數位化礦井已經成型。數位化礦山的建設,使該礦噸煤成本降低了5%-12%,電耗降低3%,放煤回收率增加3%-5%,每年為企業增加收益近億元,同時還使礦井成為本質安全型礦井,安全生產連續保持了10年之久。
創先爭優
自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潞安集團漳村煤礦明確“科學發展、放膽爭先,打造數位化新礦山”的活動主題,堅持“科學發展、統籌兼顧、貼近民眾”的原則,緊緊圍繞打造行業領先國內一流數位化礦井感知化礦山的目標,按照“公開承諾、全面履諾”的方式,精心組織,結合實際,突出主題,紮實推進創先爭優活動的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創”字帶頭謀發展,引領數字礦山穩步提升。該礦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持續提升礦井自動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豐富數位化礦山內涵。按照完善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要求,完成了人員定位系統升級改造,實現了雙向呼叫。堅持數位化與採掘戰線同步延伸,完善了“監測監控、人員定位、通訊聯絡”三大系統,實現了井下採掘點全覆蓋。建成了透明的地質平台、透明的瓦斯預警平台、視頻會議系統等數位化系統;安全生產調度指揮中心擴建工程正式開工,系統升級改造方案正在完善。配合聯通公司,對小區寬頻光纖網進行了升級改造,提高了用戶網路速度。完成了“井下污水處理、臨時排水點監控、3G無線通信”等系統的項目調研、可行性分析,為加快實施礦區綠色發展和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先”字帶頭解難題,採掘銜接迎來轉機。為了解決礦井持續發展的問題,延續礦井生產年限,該礦堅定不移推進村莊搬遷工程。這是一項極為困難的工作,該礦黨員領導幹部積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為了與當地老百姓商討搬遷工作,硬是跑細了腿,磨破了嘴。但最終盤活了資源,緩解了銜接緊張的矛盾。目前,溫家灣搬遷快速推進,舊村已全部拆除,釋放壓煤240多萬噸。地面“五廠”評估全部結束,達成了搬遷意向,可釋放壓煤140多萬噸,確保了2203工作面的順利推進,從源頭上盤活了22採區。西回轅整體搬遷框架協定成功簽訂,為徹底解放23、21採區,實現最大化開採創造了條件。
“爭”字帶頭增效益,經營管理成效顯著。該礦堅持結構增效與貿易創效“兩手抓”,積極掌握市場變化,加大品種煤銷售,全年銷售噴吹煤246萬噸,超額完成集團下達的指標,實現了品種增效。引深“3211”內部市場化運行機制,對社區管理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建成了內部市場化管理平台,實現了內部收支網路化管理。恆達公司不斷拉長加粗“五條產業鏈”,“潞恆”牌鋰電礦燈、壓縮氧自救器占領了集團市場,打開了外部市場;整合的兩座坑口選煤廠,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積極拓展經營貿易,貿易增收8億元,營業收入穩居集團多經系統領先地位。成立了整合礦井規範經營管理領導組,設立九個監督管理組,定期深入檢查、指導工作,確保了整合礦井的規範運行。
“優”字帶頭創佳績,惠民工程正成為百姓幸福工程。該礦堅持把維護好職工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抓實幹惠民工程,將創先爭優活動體現在職工的幸福指數上,六大工程使職工民眾笑開顏。關愛工程:二部猴車延伸全部完成,與三部猴車直線對接,減少了井下工人的行走時間,降低了體能消耗;為井下職工發放路途補助;為37名“五七家屬工”、202名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統籌;為離退休職工發放免費洗浴票、理髮票,製作防寒服;為女職工進行了免費體檢。便民工程:和諧文化廣場、地下車庫、礦區超市全部竣工投用;後勤中心服務大廳對殘疾人、老年人推行電話預約上門收費服務;增加了礦區電瓶車數量,線路覆蓋到各小區。環保工程:矸石山綜合治理工程全部完成,礦區綠化、亮化一期工程全部完工;生活區、生產區污水站竣工投運,實現達標排放。安居工程:北華苑涵洞正式貫通,納入社區統一管理;對礦區老化供暖管網進行了改造;大學生公寓開工建設。文化工程:礦區圖書館、體育館、俱樂部、頤年苑、小區活動室等公共活動場所免費向職工開放;社區開辦了圖書銀行;舉辦了社區藝術節、女職工文化節,承辦了多項高水平文體活動。就業工程:積極做好非主體專業本科畢業職工子女的轉型培養、考核錄用工作;盤活礦臨時工崗位,為待業青年創造了就業機會。
獲得榮譽
漳村煤礦是潞安礦業(集團)公司下屬的一座國有特大型礦井,先後被原煤炭部首批命名為現代化礦井、部特級質量標準化礦井、部特級高產高效礦井,國家環境保護委員會命名為“全國環境保護先進企業”。2003年被中煤技術協會命名為“科技創新型礦井”,被中國煤炭企業協會命名為“2002年度全國文明煤礦”,被中煤協會命名為“全國雙十佳煤礦”,“山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山西省監管企業十佳先進基層黨組織”,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百強單位”、“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