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建築情況
如今的潞城文廟,古樸典雅,富麗堂皇,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戟門進去後,左右各有陪房一座。廟內主建築有大成殿5間,東西廂房各10間。大成殿坐落在東、西、南三面均有漢白玉欄桿的月台上,椽頭斗拱均加彩繪,屋頂全是黃色釉質筒瓦脊獸。殿內莊嚴肅穆,1米多高的台基上並排新塑起5尊大像,正中是孔仲尼(至聖),兩旁分別是顏子(復聖)、曾子(宗聖)、子思(述聖)、孟子(亞聖),供入朝拜。東西牆壁上彩繪有30幅圖畫,介紹了孔子安貧樂教的範例和儒家思想的精髓潞城是長治地區的縣級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該廟座北向南,原為四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琉璃影壁、(照壁)、欞星門牌坊、伴池石橋、朝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各院東西兩側有善所碑庭、忠義官庭、名宦祠、鄉賢祠、東廊廡、西廊廡。前院東西向開旁門兩座,兩門外側豎立下馬碑1通。崇聖殿之後另闢一院,建有學署、節孝祠。占地面積總計2000多平方米。總體布局軸線分明,縱橫對稱,殿宇巍峨,古樸雄偉。現僅存戟門、大成殿、東廊廡等。 戟門,俗稱大成門,是現存文廟的山門。
大成門建在60厘米高的石台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兩山柱抱於牆體體內。檐柱間由立欄相連,柱頭平板枋上置五踩斗拱。前後台明兩側安裝漢白玉欄桿、欄板、望柱、手扶石、垂帶、踏跺。雕刻精細,組裝嚴實。前後檐下分別懸掛"大城門"牌匾,藍底金字,非常醒目。門前左右,有漢白玉石獅一對,高大威猛,造型逼真。
大成殿是廟內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建築。殿前月台高峙,寬闊平整,平面呈正方形。月台邊沿置漢白玉欄桿、欄板、望柱,中間設定御道,浮雕二龍戲珠圖案,兩側雙層五步踏跺砌築規整。台前放置著漢白玉石香爐。大殿築於1米高的石台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屋。單檐歇山頂。柱礎覆盆式,上雕覆蓮瓣,花瓣較大,刻制粗略,為金元時期的風格。前檐木質圓柱粗壯挺拔,側角升起明顯。斗拱四鋪作出單昂,轉角作出45°斜拱斜昂,斗拱肥碩,敦厚有力。明間檐下懸掛木製牌匾一塊,藍底金字"大成殿"三字耀眼奪目。殿內用前金柱兩根,柱面上繪製飛龍盤繞,騰雲駕霧,海潮翻滾等圖案,繪技好,具有動感,梁架自然彎曲,明間兩槍為方形,次稍間為圓形。殿頂用紅色琉璃脊獸、筒板瓦裝修,脊剎、戧脊上飾物排列有序,造形生動。四個角神懸於半空,威嚴神氣,風鈴聲聲,具古剎風韻。殿中央神台上,塑孔夫子聖像,手持朝板,垂足高坐於神台之上。兩側塑孔及、曾參、顏回等弟子賢孫。尊尊彩塑,神態端莊,莊重肅穆。三面山牆新近繪製了"折中六藝"、"夫子博學"、"弟子三千"、"孔門受業"等弘揚孔子業績的大型壁畫,布局有致,色彩淡雅,人物故事交錯,表現內容豐富。
廟院存元、明、清時期賜封碑、重修碑5通及近年來出土的墓志銘10方,以供觀賞與考證。現已闢為潞城市文物博物管理所所址。
歷史記載
據清康熙《潞城縣誌》載,貞觀四年(630),唐太宗李世民詔令全國各州府縣建廟尊孔之後,潞城縣便建起了孔廟。後因地震塌毀,唐同光四年(926)重建。北宋末年遭兵燹,獨存大成殿一座。金天會年間始建門廡。金大定、元至大、明、清及民國初年屢有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