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木雕

潛江木雕

潛江木雕,湖北省潛江市傳統美術,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潛江木雕的文化根基可追溯自戰國時代楚國潛江境內章華台宮苑群木構建築。新中國成立後,潛江木雕隨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革,大體經歷了“17年的旺盛期”“10年的消退期”“20年恢復發展期”,進入21世紀後,隨著傳統的建築木雕被現代建築材料與工藝所取代,潛江木雕已瀕臨絕境。

2009年5月27日,潛江木雕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湖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江木雕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潛江市
  • 非遺級別:省級
  • 遺產編號:Ⅶ—7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2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分類,圖案,技法,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潛江木雕的歷史悠久,其文化根基可溯自戰國時代楚國潛江境內章華台宮宛群木構建築。
明清時期,潛江木雕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在晚清時臻於完美。
清末至民國,潛江從事木器雕刻的師傅遍及全境,在竹根灘、楊市、漁洋、龍灣等鄉鎮,到處都能看到木雕藝人刀走龍蛇、揮銼自如的情景。
新中國建立後,隨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革,潛江木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
1949年到1965年,為第一階段。在這16年間,潛江木雕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在建築木雕方面,突出時代感,形成了去繁從簡、重在點綴的創作傾向。在木雕家具方面,其創作又趨向於繁複、花哨。製作、使用木雕家具成為市井時尚。職業木雕藝人遍及城鄉,木雕顯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興盛異常。
1966年到1976年,為第二階段。這是一個“消退”的10年。在這十年中,歷經千年風雨得以保存下來的潛江木雕作品被列入“四舊”而慘遭破壞。從事職業木雕的工匠藝人被迫轉行,潛江木雕藝術不僅失去了生存空間,而且失去傳承鏈環。
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為第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恢復和發展”的20年。在這一歷史時期,乘著改革開放之東風,沉寂多年的潛江木雕重新煥發生機,出現了一批頗有影響的木雕藝人和木雕作品。
20世紀末起,潛江木雕就進入了第四階段。這是一個“瀕危”的歷史階段。受市場經濟的衝擊和影響,潛江木雕已經處於高度瀕危狀態,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文化特徵

分類

潛江木雕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建築木雕類,主要是廟宇、民居的木雕工藝,包括樑柱檐脊、中堂神龕、門戶窗扇、榻几案頭等的造型設計與紋飾;二是嫁妝木雕類,主要是床幾廂屜、日用桌椅之類,其中花床、花轎、抬盒、桌盒(也稱食盒)等木器的製作非常講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徵;三是工藝木雕類,主要指一些用於擺設欣賞的工藝小品或裝飾附屬檔案,如花卉水景的壁掛、鳥獸蟲魚的小型雕品、觀音佛神之類的菩薩雕像等。
潛江木雕
複式花床

圖案

潛江木雕圖案紋樣種類豐富,包羅萬象。人物、動物、植物、器物、幾何等紋樣應有盡有。各種紋樣的搭配和組合有著一定的模式,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格局,如鳥配雲頭紋、水紋,人物配山水、樹林、房舍,器物配花卉、果品、福壽紋等。

技法

潛江木雕的傳統技法大致分為圓雕、浮雕、鏤空雕以及鑲嵌雕四種。近代以來,潛江木雕藝人在遵循傳統木雕技藝和製作工藝的同時,顯現出不拘泥程式、去繁就簡、講究實用的審美創作傾向,不再刻意追求作品的繁複、雍容,更多地講求作品的意境和情趣。為達到簡潔、明快的效果,一部分藝人在吸取、運用傳統的浮雕、透雕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創造了更為流暢、簡潔的飄雕、耕槽雕等技法,從而形成潛江木雕古拙樸實、生動傳神、刀法簡練、粗放挺拔的藝術風格。

製作工序

潛江木雕的製作程式較為複雜,一般要經過木材幹燥、設計繪圖、打粗坯、修光打磨、染色等工序,並依製作工序而分別使用扣槌、斧子以及不同尺寸、不同功能的刀、鑿等。

題材作品

積玉口資福寺、熊口吊腳戲樓是古時潛江木構建築裝飾的經典之作。
滴水雕花床是潛江傳統家具裝飾木雕的代表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潛江木雕繼承了中國傳統木雕藝術的傳統,呈現出濃郁的原生態特點。發掘、搶救、保護潛江木雕藝術,對於研究楚文化木構建築藝術和木雕藝術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
傳承人物
關治香,男,1939年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選湖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潛江市申報,項目名稱:潛江木雕。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2年,潛江木雕傳承人關治香耗時三個多月,製作了一張具有清末風格的滴水雕花床,並在當年中國荊楚藝術節民間美術大展中奪得“特別精品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