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台寺

潛台寺

潛台寺,故址現位於霍山縣衡山鎮開發區的外環路附近。今柳林河與淠河交匯處,淠河南岸,有孤墩矗立,是謂“潛台”。漢初建有“潛台寺”,寺後石磴建“枕流亭”(原名觀瀾亭),其時是茂林修竹掩映上下;亭之左臨河,有陡壁如削,昔有李公廉泉書鐫“小赤壁”三字於其上,字大如斗,絕肖東坡筆法,後人誤識為子瞻所書。明清年代,騷人墨客,官宦政紳,接踵篆詠其間,極一時之盛。列為縣“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潛台寺
  • 地理位置霍山縣衡山鎮
  • 景點級別: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
  • 著名景點:潛台寺,小赤壁,霍山
潛台位於霍山縣城西一公里,今柳林河與淠河交匯處,淠河南岸,有孤墩矗立,是謂“潛台”。漢初建有“潛台寺”,寺後石磴建“枕流亭”(原名觀瀾亭),其時是茂林修竹掩映上下;亭之左臨河,有陡壁如削,昔有李公廉泉書鐫“小赤壁”三字於其上,字大如斗,絕肖東坡筆法,後人誤識為子瞻所書。明清年代,騷人墨客,官宦政紳,接踵篆詠其間,極一時之盛。列為縣“八景”之一。前人有“山山圍水水圍山,赤壁天然宛在間”的描繪。後因河水改道南徙,潛台之孤墩半沒於沙渚。1970年,改灘造田,築壩防洪,“小赤壁”永沉沙底,不再復現。
今故址僅存清廬州知府、書畫家張純修書潛台石碑一方,石碑上圓下方,石高130厘米左右,寬55厘米左右,厚大約10厘米左右。碑文為“清康熙壬午年嘉平月谷里,古燕張純修書,豐城徐天德立石”,正中書古漢字上“潛”下“台”二字,字大如斗。1981年霍山縣政府用漢白玉在原碑下方畫蛇添足嵌了“潛台赤壁”四字。此碑刻,豎於潛台故址。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於1981年公布,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
據清《光緒霍山縣誌卷之一.地理志.古蹟》篇記載:“潛台在縣西威遠門外,五里平川突起孤石如台,砥柱中流,有古剎,漢武帝元封五年敕建,後石蹬有亭曰:枕流(初名觀瀾),古木修篁掩映上下,亭之左臨河,斗壁如削,昔李公廉泉鐫小赤壁三字於其上,勁逸端妍,絕肖坡公筆法,國初知縣欒、李諸公時觴詠其間輯有《潛台志》,與岳頂天池、西山瀑布、故埠帆聯、黑石待渡、會勝鐘聲、六寨晴霞、古城夜月同為八景,雍正五年亭為蛟水所圮,河溜趨南北流漸塞,非復舊觀,道光季年,知縣朱甘霖因址建亭,題曰:仰蘇,鹹、同時並毀於賊,賊平寺重建,而小赤壁三字昔須仰觀,今半沒於沙渚須陶疏磨洗乃見。”
明嘉靖進士吳蘭曾書《重修潛台碑記》一文,文中有“吾霍介吳楚之間,溪自西來經東流逾黑石而東,至二、三里許石山突起者曰:潛台,二小山居潛台之上流者曰:雙眉,如黿龍戲珠之狀,宛然一水口落星也,潛台之上僧寺構焉,為佛、為堂、為殿、為亭,自弘治初,始附會司,以迄於今四十餘年,廉泉李公嘗題其亭曰:觀瀾,鐫其崖曰:赤壁。”據此推斷,"小赤壁"三字,明嘉靖年間為"赤壁"二字,不知後世於何時添加為“小赤壁”。清順治年間徐致覺曾做《枕流亭記》。原清霍山知縣欒元魁、李居一諸公時觴詠其間所輯《潛台志》一書,今已佚失無考。《清同治六安州志》收有清人楊之梁所作《潛台記勝》一文。明清年代,騷人墨客,官宦政紳,接踵篆詠其間,極一時之盛。列為縣“八景”之一。清霍山知縣賴允文作潛台感懷詩:
一拳怪石枕中流,古寺蕭森漢代留。
老樹斯風清磬轉,孤亭落日碧山秋。
問余家住紅菱渡,此境幽於白鷺洲。
最憶小山同赤壁,廿年不泛月明舟。
與潛台寺石壁相對的是雙山,據《光緒霍山縣誌卷之一.地理志.古蹟》篇記載:“雙山一名雙眉,在縣西五里,兩小石埠並峙水中,與潛台寺壁相映。昔時夾岸植桃花,放水流燦爛如錦。今無。潛台寺、雙眉山成明、清霍山之勝景,清《乾隆霍山縣誌》記載了明清諸位文人留下的詠潛台雙眉的詩句:
孫德溥有詩云:
大山宮小山,雙山為最小。
年年春水生,面面桃花繞。
明吏科給事陳霆潛台詩:
秋風黃葉潛台寺,匹馬來游正夕陽。
一水北來分燕尾,萬山西去繞羊腸。
偶聞雞犬鳴仙界,欲傍香燈宿上方。
歸去不禁塵土逼,醉憑梧竹影蒼涼。
明六安同州林華詩:
落日趁孤舟,涼風竹塢頭。
水清魚遂見,沙淨鷺群悠。
棹隨漁父轉,杯向晚霞流。
短笛滄浪上,無人心更幽。
明六安副使何慶元詩:
往來乘醉踏歌行,此日觀瀾即大瀛。
煙景千秋孤島在,雲霄萬里一毛輕。
天連疊舳虛生影,石打奔濤靜有聲。
只恐風來欲飛去,潛靈為我駕長鯨 。
太邱王三德中秋前二日游潛台晚歸泛舟詩:
絲雨出城灣,潛台咫尺間。
半峰環二水,孤寺鎖雙山。
古樹臨崖老,僧寮盡日閒。
嶺頭聊一眺,處處插青鬟。
伴著河水的南徙,如今的潛台寺故地除了張純修所書的一方碑外,早已經成了柳林河的堤壩的一部分了,當年昔須仰視的“小赤壁”三字早已經永沉柳林河底,潛台對面當年的雙眉山早已沒有了蹤跡,已經被柳林河堤壩掩埋,漫漫黃沙里,再也看不見雙山桃浪的舊風景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