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雁湘(1880~1954年),女,又名“三家”,原籍順德縣大良鎮。中山咀香園杏仁餅幼年喪父,家貧,隨母在地主家為婢,後來學得一手制餅的好手藝。20年代初,前來石岐蕭友柏家為傭。1918年蕭的母親生日,蕭妻要潘製作點心以待親友。潘氏用綠豆去殼、曬乾炒香後,磨研成粉,並混以油糖,中心夾一片經蜜餞之肥豬肉,用餅印壓製成餅,然後經焙、烘、焗等工序烤出餅食。由於此餅甘香濃郁,入口酥化,眾人讚賞不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雁湘
- 外文名:Pan Yianxiang
- 別名:三家
- 國籍:中
- 民族:漢
- 出生地:順德縣大良鎮
- 出生日期:1880
- 逝世日期:1954
- 職業:婢女
- 信仰:無
烤制糕餅,創製名牌,
烤制糕餅
且說清朝末年,香山縣城石岐興寧里居住著清官後裔蕭友柏。蕭家是詩禮傳家,其時因家財日漸枯竭,蕭友柏為支撐門面及妻妾僮婢的生活,頗費躊躇。
一年,時值蕭母生辰,大家卻苦於沒有禮品祝賀。這時,來自順德大良的自梳女傭工潘雁湘,就選用綠豆磨成粉制餅,在餅中間夾一塊薄薄的糖醃豬肉,經烘烤後製成香噴噴的綠豆餅。蕭家上下及眾親友賓客品嘗後,覺得此餅形似杏仁,且帶有杏仁味,入口酥化,讚不絕口。
及後,蕭友柏令潘雁湘及侍妾林大姑再做此餅贈送親友,並把綠豆餅送給香山知縣品嘗,知縣覃壽疤吃過餅後,回味無窮,當即題字“齒頰留香”。此後,蕭友柏將此餅取名為“嘴香杏仁餅”。
1911年,正逢辛亥革命成功,石岐大廟下泰東戲院開業。為補家計,蕭友柏藉機命令全家上下烘製杏仁餅,並讓婢女拿到戲院門前叫賣。因該餅風味獨特,有顧客上前詢問餅的來歷,婢女不敢實情相告,只說是買回來賣的。
此後尋訪購買者日多,有些華僑還要求多買些帶到外埠。還有一些顧客竟等婢女賣完餅後,尾隨其回家並推門而入要買餅。這時,蕭友柏礙於面子,竟說本宅世代書香,非商賈之人,拒不承認該餅由蕭家製成出售。
一次,有人趁蕭家不備沖入庭院,及至前廳,見后座有作坊,還傳出敲餅的木擊聲,且烘餅之香瀰漫前廳,於是蕭家制餅真相曝光。
蕭家無奈,只好正式開門賣餅。
創製名牌
此後蕭友柏籌集資金,僱請潘為師傅,在石岐興寧里八號蕭屋裡開設工場,專制這種餅出售。因蕭友柏又名蕭咀,加上這餅有杏仁味,故名“咀香園”杏仁餅。此餅問世後成為人們的送禮佳品,深受歡迎,遠銷省、港、澳甚至美、加、東南亞等地。時隔百多年後,中山咀香園杏仁餅仍是久負盛名的中山特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