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昌璜

潘昌璜

潘昌璜 ,湖南瀏陽市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長沙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瀏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沫若書畫院常務理事,中國龍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工程師,工藝美術師。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潘先生自幼學畫,從事繪畫近三十年,擅長國畫工筆花鳥畫、農民畫和丙烯畫。並首創以花炮和薔薇科植物金櫻子、鐵樹、香蒲草等新穎題材的繪畫作品。其作品從1996年以來,先後多次在中國美協、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性美展、大獎賽中多次獲得金獎、銀獎、優秀獎和入選。其繪畫作品多次在各種專業美術作品集、美術刊物和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並被省市電視台採訪報導。2014年出版《潘昌璜工筆畫作品集》個人作品集。2015年舉辦個人畫展(長沙文聯重點扶持項目)。部分作品被國內企業、收藏家、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收藏家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昌璜
  • 別名:別名秋逸齋主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 長沙
  • 出生日期:1970年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
人物簡介,藝術作品,後記,滿眼秋色入畫來,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潘昌璜 ,湖南瀏陽市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長沙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瀏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沫若書畫院常務理事,中國龍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工程師,工藝美術師。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潘先生自幼學畫,從事繪畫近三十年,擅長國畫工筆花鳥畫、農民畫和丙烯畫。並首創以花炮和薔薇科植物金櫻子、鐵樹、香蒲草等新穎題材的繪畫作品。其作品從1996年以來,先後多次在中國美協、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性美展、大獎賽中多次獲得金獎、銀獎、優秀獎和入選。其繪畫作品多次在各種專業美術作品集、美術刊物和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並被省市電視台採訪報導。2014年出版《潘昌璜工筆畫作品集》個人作品集。2015年舉辦個人畫展(長沙文聯重點扶持項目)。部分作品被國內企業、收藏家、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收藏家收藏。

藝術作品

潘昌璜先生創作的“瀏陽花炮”系列作品,系世界首創的花炮獨特繪畫題材,作者憑花炮工程師對花炮的理解,深入生活,將花炮生產的七十二道工序、生產場景,用全新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他成為全國第一個以瀏陽花炮工人和煙花為題材的本土畫家。“瀏陽花炮”系列作品衍生出為花炮文化代言的紀念品、旅遊產品等。以藝術的形式將傳承千年的瀏陽花炮文化發揚光大,挖掘了瀏陽花炮文化底蘊,豐富了瀏陽花炮文化內涵。潘昌璜先生從1994年開始研究創作《瀏陽花炮》系列題材。其作品1996年獲省銀獎,2010年獲得中國農業部、文化部、中國文聯共同舉辦的“中國農民畫精品展”優秀獎,2014年《和諧盛世忙生產》獲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共同舉辦的“青山綠水中國夢”全國銀獎等多次獎勵。作品得到了同行和領導高度讚揚。
潘昌璜先生自幼學畫,從事繪畫近三十年,擅長國畫工筆花鳥畫、農民畫和丙烯畫。並首創以薔薇科植物金櫻子、鐵樹、香蒲草等新穎題材的繪畫作品。為了畫好這些新穎題材的繪畫作品,潘昌璜先生嘔心瀝血的畫了大量的素材,並在農村拍攝了很多金櫻子、香蒲草照片,又用了很長時間,通過不斷的寫生和研究,全國首創了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為主題的系列工筆花鳥畫新作品。這些作品細緻的描繪了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的各種形態,再加入相思鳥(湖南省省鳥)、蚱蜢、麻雀、蝴蝶等作為畫的畫眼點綴,並且將它們描繪得栩栩如生,生動傳神。讓作品充滿田園生活情趣!潘昌璜的工筆花鳥畫作品吸收西畫的色彩營養,將西畫的一些技法融入到了國畫作品的創作中,所呈現出的花鳥形象逼真傳神,畫面細膩豐富,極富視覺效果,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這些新穎的特色題材工筆花鳥畫作品是最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其系列題材作品多次在中國美協、中國文聯、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性美展中獲獎。

後記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出生在瀏陽這個風景秀麗的山城。在青青翠竹、鬱郁黃花、空山新雨、朦朧煙雨的薰陶下,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美妙,讚美和熱愛之情油然而生;總會讓我燃起藝術的衝動。從兒時塗鴉臨摹連環畫開始,在大人們的讚揚聲中,我也因此不知不覺的走上了藝術的道路。
我在長期自學國畫的過程中,早年有幸遇到了周小愚老師,並得到了他的精心指導,對西方繪畫藝術(素描、水粉、水彩、丙烯、油畫)有了更深的學習和了解,打下了紮實的繪畫基礎。我自學繪畫近三十年,近幾年來又得到了北京著名學者,書畫大家余新志老師(沫若書畫院院長,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李健康老師(中國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字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津貼,山西區域書協美協主席)的指導,使作品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其作品也得到了余新志,李健康等北京名家的一致肯定。
1996年,我創作的花炮題材農民畫獲得了湖南省銀獎,曾讓我燃起了當畫家的夢想。但成家後,因為家庭原因和生活壓力,我曾經間斷了幾年繪畫創作,直到2010年才重新回到我一直視為生命的繪畫藝術之中,開始重新思考我的藝術定位。
中國五千多年文明,一千多年繪畫歷史,超過了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而工筆畫在宋代達到高峰後就沒落了(現代工筆人物已很有建樹,甚至有些已超越了前人,而工筆花鳥還不盡人意)。為了讓工筆畫繼續發揚光大,我決心把書本當老師,自學工筆畫。從2012年開始,我便全身心的向工筆畫進軍,把傳統的工筆花鳥、動物、山水、人物、界畫都進行研究學習,並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我選擇了常見的,但前人又從沒有畫過的新題材;如金櫻子、香蒲草(毛蠟燭)、鐵樹、花炮等新特色題材,再加入相思鳥(湖南省省鳥)、蚱蜢、麻雀、蝴蝶等為襯托。我嘗試用傳統的線條和渲染,再融合西方寫實造型和色彩,注重保留生活氣息,在“形似”的基礎上,再追求“神韻”;力求和中國工筆繪畫的本體語言因素融合。讓工筆畫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使作品有創新,又有傳統,又不失中國畫的特色。
現在借市文聯重視文化藝術的東風,把自己並不太成熟的作品拿出來供大家品評,真誠地向各位方家請教,希望得到指正。
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衷心地感謝田茂軍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為寫序,蕭行敏老師不顧年邁,不辭辛苦的為大部分作品攝影。另外還有很多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一深表感謝!
(潘昌璜2014年8月於瀏陽逸墨軒)

滿眼秋色入畫來

田茂軍
潘昌璜先生的畫,初初一看,色彩艷麗,用筆雅致,別具一格;認真品味,細細揣摩,則餘味無窮,耐人咀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瀏陽給人的好印象太多了,比如享譽天下的瀏陽煙花,菊花石雕;比如近現代第一猛人譚嗣同,還有那一大批燦若星辰的革命志士人物;比如遍布大江南北、物美價廉的瀏陽蒸菜等。因為去 年參加瀏陽舉辦的煙花題材的剪紙展覽,又讓我近距離地走近瀏陽,感受一個地方的文化氣息與脈動。我三次到瀏陽,均來去匆匆,與潘先生未能晤面。潘先生是瀏陽市民間文藝家協的副主席兼秘書長,熱心協會工作,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還是中國沫若書畫院常務理事,中國龍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工程師,工藝美術師。
他自幼學畫,勤奮鑽研,技藝精進,從事繪畫近三十年,擅長工筆花鳥和煙花題材風俗畫。首創以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為題材的繪畫作品。1996年以來,先後參加全國性美術展覽、大獎賽和文化節,多次獲獎,部分作品還被國內外收藏家收購珍藏。看到這些介紹,對潘先生刮目相看,感嘆瀏陽藏龍臥虎,人才輩出。
我看到的潘先生的部分作品,分別是《自在林中不識秋》《亂枝深處啼》《淺笑留花間》《川原秋色》《鐵樹開花情雅韻》等,作品均屬花卉工筆,鐵線勾描,賦色艷麗,令人眼亮。繪畫題材是少見的金櫻子,鐵樹,香蒲草。這個金櫻子,我們湘西叫刺果兒,秋天成熟後,刮掉表皮的刺,可以生吃,也可用來泡酒。此酒名為金櫻子酒,顏色紅中帶黃,口味醇厚綿甜,與一般藥酒不同,有提神解乏之功能。香蒲草,其果實我們俗稱毛蠟燭,小時候,我們采來當玩具,大人用來當藥用,平時手指被割傷,皮膚被劃傷,毛蠟燭用來止血,立馬見效。
齊白石老先生曾說,繪畫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潘先生的畫,清麗脫俗,又栩栩如生。在潘先生筆下,他不是照本宣科地將描繪對象畫成僵硬的植物標本,而是將鮮活靈動的生氣貫注畫面之中,使得作品充滿靈動的氣韻與蓬勃的生命力。潘先生似乎特別喜歡秋天,畫面多選擇秋天成熟的季節加以表現。在《自在林中不識秋》這幅作品中,畫面主體是暖色調的金櫻子,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所有的金櫻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模式,而是分為青中帶黃的不成熟期,橘黃的成熟期以及深紅的熟透期。畫面枝葉交柯,縱橫有致。樹枝及地面,穿插有十四隻活蹦亂跳的麻雀。這些麻雀分成兩組,樹上棲息兩隻,樹下玩耍十二隻。樹上兩隻,仿佛不屑於與地下麻雀為伍,獨自各棲高枝,冷眼無語。地下十二隻,又分別組成四組,有兩隻,仿佛戀人,在竊竊私語;有兩隻,仿佛爭食,在嬉戲打鬧;有四隻在開會,它們對落於地上的一枚金櫻子,發生了好奇,似乎在探討,這個帶刺的果實可以吃嗎?其餘的麻雀們,或仰視,或梳羽,或靜觀沉默,或蓄勢待飛。畫家巧妙安排,觀察仔細,布局合理,相互呼應,整個畫面充滿秋天豐收的喜慶氣氛,帶給人濃烈深厚的醇美感。
在潘先生的系列金櫻子題材繪畫作品中,他善於將花草與昆蟲禽鳴有機融合,特別注意細節的處理。比如畫金櫻子樹幹,有的虬枝老乾,有的綠幹勁生;畫金櫻子葉子,有的繁榮茂盛,有的蟲眼點綴。畫面除了靜止的植物樹幹枝葉外,還適當的加進翩翩飛舞的蝴蝶或附葉鳴唱的蟈蟈,他還將湖南省獨有的紅嘴相思鳥與金櫻子置於同一畫面,使得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個有聲有色的藝術世界,畫面產生無限想像的張力。
潘先生的一些人物畫,皆以瀏陽花炮的加工生產過程為描繪對象。這些畫,題材獨特,構圖別致,寫實為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民俗意味。色彩同樣以紅色、黃色的暖色調為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農民畫。我不明白美術界為什麼要戴“農民畫”這樣一個老土且帶有歧視性含意的帽子。繪畫類別如果要以作者職業定性的話,是否還應有工人畫,士兵畫,學生畫,商人畫?這是因為當年陝西戶縣農民畫盛極一時而造成的時代後遺症吧。看看現在的戶縣農民畫都成了啥?還有湖南麻陽的農民畫都到哪兒去啦?應該拋棄藝術的門戶之見,去掉出生論,憑作品本身說話。想當年,齊白石不也是一個普通的鄉里木匠師傅嘛。潘先生這類作品,與那些動輒以畫家自居的文人畫家來比,也毫不遜色。我覺得叫“新風俗畫”更合適。
(作者簡介:田茂軍,男,吉首大學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剪紙研究會主席)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