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民

潘伯民 男,1921年出生,畢業學院,國防醫學院大學,上海人,主任醫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伯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21
  • 職業:醫師
  • 畢業院校:國防醫學院大學
  • 性別:男
個人經歷,成就榮譽,

個人經歷

潘伯民男,1921年出生,上海人。主任醫師。
中共黨員。1945年畢業於國防醫學院大學部。現任職於上海市傳染病醫院諮詢室。

成就榮譽

主要貢獻:從事傳染病工作52年,主要成就有:1946年即採用和試製無熱源生理鹽水作靜脈注射,搶救了不少重症脫水的霍亂病人。1962年參加中央衛生部腸道傳染病專家組擔任臨床和教學工作。19S3年撰文總結嚴重腹瀉病人套用541溶液及口服補液鹽,取得顯著的成效,並編入衛生部主編的《腸道疾病防治手冊》,向全國推行;其中有關水電平衡,特別是對腹瀉大便中的K+,Na+,CL,HCO3-的測定,為國內填補了空白。1962年參加安徽潁上縣的出血熱防治工作,深入疫區,參加對該病藥學臨床和防治的研究;撰文總結976例臨床,井提出免疫反應的機制,曾對158例成人出血熱早期套用皮質醇,使治療有顯著的療效;此兩文均載人流行性出血熱專輯,見《安醫研究所情報資料》。還闡明腦水腫的機理,於1966年在《中華內科雜誌》14<1>部,介紹救治六例流腦患者由於急性腦水腫導致呼吸停止的經驗;1965年首先以肝素阻斷暴髮型流腦的DIC六例搶救成功;對各種感染性腦病,從腦幹功能損傷的程度來判斷腦病的嚴重性和預後。在肝炎的發病機制方面認為A肝的肝損在早期是病毒,在較晚期是免疫反應,這對治療有指導意義。對B肝的治療,除注意免疫引起的肝損外,通過對一批病人的診療,認為干擾素及其類似的抗病毒治療,有一定的前途,建議應大力發展基因工程,使基因重組的干擾素能批量生產,以滿足慢性B肝病人的治療。撰寫論文中質量較高的向國內外發表計20篇(第一作者),合作14篇,著作有《常見急性傳染病的防治(預防)》、《流感防治手冊》、俄文譯著一冊《小兒傳染病學》。德文譯3篇,英文譯20篇,校對譯文40篇,均發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